看板 photo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在這篇文章我們會稍微介紹一下Pyro顯影劑的歷史,比較不同配方的Pyro型顯影劑的差別。Sandy King是在國外分享Pyro配方相當有權威的攝影師,Sandy King覺得Pyrocat-HD的配方是他在Pyro型顯影劑當中最好用的。 你可能會覺Pyro很陌生,但是如果換個名字你可能就覺得似曾相似。 http://visit1992.pixnet.net/blog/post/112687753 部落格好讀版本 有些暗房專業名詞有些苦手,如果有翻譯錯漏的部分再請各位前輩指正交流! ------------------------------------ Pyrocat-HD是一款在眾多Pryo染色型顯影劑當中的其中一種,在他類似的顯影劑像是ABC Pyro, Rollo Pyro, PMK, 和WD2D+(這些名稱大多是配方與藥劑的縮寫),在一些使用這款顯影劑的攝影師的回饋裡頭,我們大概發現這款顯影劑比過去通用型的顯影劑來說: 1.有更明顯的邊緣效應 2.有助提升高光部分的細節 3.更容易分暗部的細節 4.提升影像清晰度與畫質 5.更細緻的粒子表現 會接觸到Pryocat主要是九月的時候翻譯:[底片]選擇底片這件事情(一) 的時候,查了:[底片]從捷克來的瘋馬-Fomapan creative 200 這卷底片的討論,意外的找到國外大片幅底片的暗房討論(在國外Foman所推出的大片幅45底片比35mm底片更常被使用,一方面應該也是比較便宜的緣故),其中看到一個奇怪的顯影劑,和過去常看到的Ilford與Kodak或是Agfa的顯影劑不同,是一個沒看過的顯影劑叫做Pyrocat。事實上Pyro其實有一整個家族:相關的還有Pryo PMK(Pyro-Metol-Kodalk)、Pyrocat、Pyro-HD、510-Pyro、ABC Pyro、WD2D 。這些顯影劑通常都是雙液型(ABC-pyro是三劑),可以藉由調整A與B劑的比例來控制還原的速率。 而在台灣可以使用到Pyro,其實要感謝 光影手工暗房工作室與暗房老師江番糬幫忙,ヽ(● ∀`●)ノ 光影暗房這幾年一直致力於古典影像與各式顯影藥劑的調配與加入自身經驗的改良。有句話說在暗房只要有本Darkroom Coockbook,你就可以調出暗房所有需要的藥水。 (事實上,你還會需要天水路) 不過由於Pyro這個化學藥劑相當具有毒性(其實傳統傳統主劑米兔耳跟對苯二酚都很毒),所以調配的時候要小心。 為了不讓我們暗房老師折壽(疑(゚∀゚))最近我在老相機拍賣有在徵求海外藥水團購,有興趣可以參考我的表單:http://goo.gl/forms/YsPukprXon 在一開始接觸暗房的時候,第一款顯影劑其實不是底片顯影劑是多重相紙反差顯影劑,我也不曉得為什麼我們一開始走的路都特別艱辛(苦笑),之後使用系統(Ilford)的關係,後來常用的顯影劑是Ilford LC29,大約用了四年左右才改駛逐漸改變使用藥水的習慣,兩年前開始使用Kodak Xtol,想要更好的粒狀性與溫順的反差,另外一個是想減少顯影時的時間,過去顯影時間大概都要花上十分鐘以上,老實沖洗個三四輪下來,還真的蠻累。後來改用Xtol之後可以控制在十分鐘以內,讓待在暗房的時間可以減少,更快的使用影像。 今天來談談從九月開始新加入的顯影劑:Pyro,在這之前,要先講一下過去我使用顯影劑的歷史 在過程中其實一直在嘗試更簡單的顯影方式,一般的攪拌方式大致上是每分鐘搖晃十分鐘。後來再接觸低感度黑白底片時,看到國外使用同款底片的攝影師使用Ilford LC29用非常稀薄的濃度做所謂的靜置顯影。靜置顯影基本上就是一開始做消泡與均勻搖晃之後,就放到顯影結束的一種顯影方式,通常這類顯影時間會拉得更長(例如半小時到一小時,看稀釋的比例決定),原因是因為缺乏攪拌,所以藥液交換的效率並不好,但是也因為這種效應,衍生出另外一種靜置顯影獨有的邊緣效應。這邊引用愛上古典攝影的Benny老師的文章來解釋一下邊緣效應:在講邊際效應之前其實要先講攪拌與底片顯影之間的關係。 「顯影靜置時藥液與藥膜產生反應,底片的亮部(拍攝時畫面的亮部)接觸的顯影液會最先用盡,而暗部 (拍攝時畫面的暗部)接觸的顯影液還保持新鮮狀態。顯影攪動時,藥液會開始置換,使亮部繼續發展。因為如此,在顯影過程中攪動時間愈長,亮部持續發展,會明顯增加對比度。而靜置時間的延長,則會影響到畫面明暗接鄰處的反應狀態。產生所謂的Eberhard effect(邊際效應的一種),會明顯增加銳利度。」 Sandy King是在國外分享Pyro配方相當有權威的攝影師,Sandy King覺得Pyrocat-HD的配方是他在Pyro型顯影劑當中最好用的。 Pyro的發展 所有的染色型顯影劑都來自於聯苯三酚(Pyrogallol)和鄰苯二酚(Pyrocatechin)這兩款顯影主劑。最早以聯苯三酚作為顯影劑是用在銀版攝影(達蓋爾攝影法)當中,比起蛋清或火棉膠這些有機顯影劑都來得要更早。可以追溯到1851年化學家勒尼奧(Regnault)發現這個顯影主劑,同年被攝影師弗雷德里克(Frederick Scott Archer)應用在他的新攝影發明上:棉膠濕版法(collodion-wet plates)。 在十九世紀成為相當流行的顯影成分,成為當時美國西岸主要的幾個大尺寸濕版攝影師御用的顯影劑鄰苯二酚(兒茶酚),就是茶葉裡頭常見的成分。在十九世紀末的時候已經被廣泛使用,比起同樣是Pyro家族的聯苯三酚,兒茶酚相較起來更穩定一些。在二十世紀初鄰苯二酚逐漸退流行,更多新的顯影劑配方取代了這個十九世紀的配方。 聯苯三酚在當時被給予的評價是:清晰而且銳利的影像同時階調比起其他顯影劑都來得優秀,同時也是所有配方當中最有彈性的一種配方。鄰是聯苯二酚有幾個缺點,導致他在當時快速地失去人氣: 1.鄰苯二酚只在酸性環境才會穩定,在亞硫酸鹽或碳酸鹽的催化下會快速的劣化。這個氧化的特性使得要藥劑的活性在調配好之後的壽命非常的短、氧化的非常快速,但也是這個特性讓底片上的染色效果比普通的顯影劑好。 2.最重要的是,顯影劑的活性會影響染色影像的色階層次與影像品質,需要控制染色的層次,就得同時掌握數個顯影劑與彼此成分的比例,這一點在當時來說是很難達成的,太多的亞硫酸鹽會導致氧化過快、但是不夠多氧化趨緩染色效應又不明顯等等。 3.就算最後只留下Pyro的成分,氧化速率不足的情況下,損失的底片感度又相當可觀。 這些問題在當時化學知識還不夠的年代,一直是個很困擾的問題。當時遇到的問題就是Pyro很難達成一致的染色效果。如果用不染色的配方去雖然可以避免不一致的染色狀況,但是就失去染色的效果,然而會想使用Pyro的攝影師,就是希望底片上要出現均勻的染色效果以及其染色效應帶來的色調分離。 當代染色型顯影夜的使用當數十年之後,Pyro這款顯影劑被人逐漸地淡忘,竟然就變成一種古典的顯影劑配方,像是ABC Pyro。ABC Pyro這個配方當時被許多西岸的攝影師很愛用,一直到今天還是被像是Michael Smith習慣用染色印樣的攝影師所推薦。據這些攝影師的心得,Pryo顯影劑相當的難以捉模,但是可以在染色的階調、細緻的高光分辨細節達到非常好的效果。 Pyro在現代的化學配方之下其實比起起19世紀的配方更容易控制、在國外暗房的討論中不僅適用於Small tank(沖洗罐),同適用於Jobo ALT-3000這樣子的連續滾動沖洗機。過去可能因為不太好使用的配方,但是在現代改良之後又擁有非常不一樣的優點與好處,給現代還在暗房沖洗底片的暗房人一個別於MQ與PQ型顯影劑不同的選擇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9.81.18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hoto/M.1446946302.A.86F.html ※ 編輯: igreensheep (117.19.81.188), 11/08/2015 09:32:41 ※ 編輯: igreensheep (117.19.81.188), 11/08/2015 09:35:19 ※ 編輯: igreensheep (117.19.81.188), 11/08/2015 09:38:04 ※ 編輯: igreensheep (61.231.39.96), 11/08/2015 11:03:42
addicted1020: 推好文!台灣還有在嘗試不同藥水這方面的人好少 11/11 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