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i.htm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12.htm 《阿含經故事選》 012.佛滅後的「大師」   佛陀八十歲那年,在竹林村最後的雨季安居期中生病了,患了嚴重的腹瀉。那時,因 為當地飢荒,只有尊者阿難隨侍在側。   眼看著佛陀病了,又沒有其他人在,尊者阿難既擔憂又惶恐,但想到佛陀尚未對比丘 們有任何的遺命,應當不會入滅,就寬心了不少。   待佛陀病好轉,可以出房走動時,尊者阿難才放了心,並將他的想法告訴了佛陀。   佛陀聽了,回答尊者阿難說:   「阿難!我對大家的教導,一向是毫無保留的,大家還期待我指示什麼呢? 如來從不以自己為領導者的,只有自認為是領導者,才會留下遺命。 我已經老了,八十歲的身體,就像一部中古車一樣,只有靠不斷地維修,才能勉強維持。 所以,大家是不能一直想依靠我的,應當依靠自己; 依靠法,因為除此以外,就沒什麼好依靠的了。   怎樣才是依靠自己,依靠法呢? 那就是應當努力在自己的身體、感受、心念、想法專注覺察,來止息一切憂愁煩惱。 我入滅後,能夠這樣修行的人,一定能夠達到最高的成就,那就是我真正的弟子了。」   之後,佛陀又繼續往西北方遊化。最後,在末羅國首都波婆城接受鐵匠純陀的菇茸供 養,引發更嚴重的腹瀉,勉強走到拘尸城,為一位名叫「須跋」的婆羅門說了八正道,引 導他證入阿羅漢後,就在城中沙羅林中的雙樹間入滅了。臨入滅前,告訴尊者阿難說:   「阿難!你們之中,如果有人以為『大師的教導沒有了,我們再也沒有大師可以依靠 了』,阿難,可別這麼想啊!我成佛以來所說的經法與戒律,就是你們的大師;你們的依 靠。」       ※        ※        ※    佛陀入滅後不久,尊者阿難在摩竭陀國首都王舍城遊化,住在城北迦蘭陀竹園的竹林精舍 。   這天早上,尊者阿難打算入城乞食。   由於時候尚早,尊者阿難就順道去探訪一位名叫「瞿默目揵連」的婆羅門。 見面寒暄後,瞿默目揵連就問:   「你們當中,有哪一位比丘的能力,與尊者瞿曇(佛陀)一樣的嗎?」   尊者阿難回答說:   「沒有!因為世尊是法的先覺者、教導者,所有比丘,都是依從佛陀的教導而成就的 ,就從這一點來說,是沒有任何比丘能與世尊等同的。」   此時,奉摩揭陀國阿闍世王之命,在王舍城督導建設,以防禦跋耆國來犯的大臣禹舍 ,也正好來訪,就加入了他們的談話。 大臣禹舍對佛陀入滅後,僧團的運作方式也感到好奇,就接過話題,問尊者阿難說:   「你們當中,既然沒有一位比丘能和世尊一樣,那麼,有沒有哪位比丘,是沙門瞿曇 生前所指定的接班領導人,來成為你們的依靠呢?」   「沒有!」尊者阿難回答。   「那麼,有沒有哪位比丘,是僧團大眾推舉出來的領導人呢?」   「也沒有!」   「如果是這樣,那你們如何保持僧團的清淨與和合呢?」   於是,尊者阿難就告訴大臣禹舍說:   「我們是『依法不依人』。 我們沿著村落遊化,在每月十五日集會布薩,大家依法、律,以彼此發問的方式反省檢討 。如果有過失犯戒的,就依法、律的規定來處置,所以我們僧團得以維持和合。」   大臣禹舍再問:   「你們當中,有值得恭敬、尊重,讓比丘們願意跟著他學習的嗎?」   阿難回答說:   「有的!如果有具足持戒圓滿、多聞深入、作善知識、身心遠離、樂於禪觀、衣食知 足、正念成就、精進修行、聖慧明達、漏盡解脫等十種成就的比丘,就是大家恭敬、尊重 ,樂於跟他學習的對象。」   大臣禹舍當下深表讚歎,並且敘說過去一次自己拜見佛陀的經驗,認為佛陀讚歎一切 禪修。   尊者阿難不同意大臣禹舍的想法,因而糾正他說,佛陀對沒有離貪、瞋、昏沈、掉悔 、疑等的禪修,並不讚歎,佛陀經常讚歎的是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的禪修。   最後,尊者阿難又為瞿默目揵連婆羅門澄清:佛陀、慧解脫與俱解脫阿羅漢三者的解 脫,並沒有差別,也沒有哪一種比哪一種殊勝,然後就在瞿默目揵連婆羅門家中,接受了 午齋供養。 按語:   一、本則故事前段取材自《長阿含第二遊行經》、《長部第一六大般涅槃經》、《相 應部第四七相應第九經》,後段取材自《中阿含第一四五瞿默目揵連經》、《中部第一○ 八瞿默目犍連經》。   二、印順法師在其《妙雲集華雨香雲》中,有一篇文章,題為〈佛滅無大師〉,即說 明佛滅後,僧團依法、律而行,並沒有所謂領導者的繼承制度。本則故事之篇名,是依《 長部第一六大般涅槃經》之經文「依我為汝等所說之法與律,於我滅後,當為汝等之大師 」而定,名稱看似與該篇相反,實則意涵相同。   三、僧團雖然不設領導權,不過僧團中確有依止某位有成就大德修學的一群群聚集, 這種狀況,在《雜阿含第四四七經》、《相應部第一四相應第一五經》、《增壹阿含第四 九品第三經》均有明白的敘述。而值得比丘依止修學者的十種標準,《中阿含第一四五瞿 默目揵連經》與《中部第一○八瞿默目犍連經》所說並不一致,大體來說,《中部第一○ 八瞿默目犍連經》是重於禪定與神通成就的,《中阿含第一四五瞿默目犍連經》則否,這 或許是不同部派的所重不同。本則故事的敘述,是依《中阿含第一四五瞿默目揵連經》的 說法。   四、佛陀、慧解脫、俱解脫阿羅漢的解脫並無差別一段,《中部第一○八瞿默目犍連 經》無,但在《雜阿含第一二二七經》、《雜阿含第七五經》、《雜阿含第六八四經》、 《相應部第二二相應第五八經》中,都有相同內涵的敘述,故依《中阿含第一四五瞿默目 揵連經》編入。   五、佛法的修學,生死的解脫,除了依靠自己對法的實踐外,再沒有其他依靠了。這 樣的遺教,明白顯示了佛法自力解脫的精神,與後來傳出的一些他力法門不同。所依靠的 法,佛陀簡要地說,是「四念處」。有些鼓勵修四念處的經、論,會特別強調四念處的重 要性,但佛法的修學,有其整體性,如果參考其他《阿含經》,佛陀一生的教說,最能表 示這整體性的,其實是「八正道」。例如,佛陀初轉法輪時,說了「四聖諦」與「八正道 」,入滅前,度化最後一位弟子須跋時,也說「八正道」。再依《雜阿含第二八一經》來 看,在「四念處」修學之前,要有「正見」、「六觸律儀」、「三妙行」的成就為基礎, 「四念處」成就之後,還要「依遠離、依離欲、依滅、向於捨」修「七覺支」,才契入 解脫(參看故事第九二〈縈髮目揵連的參訪〉)。《雜阿含第六二四經》、《相應部第四 七相應第一六經》也表示了要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然後修四念處」的意思, 都值得參考。   六、佛法有關禪定的修學內容有很多,例如「四禪、四定、八解脫、三三昧」等。如 果參考其他《雜阿含經》的敘述,佛陀所偏重的,確實像本則故事中尊者阿難所說的,是 從初禪到第四禪的「四禪」。   七、依《阿含經》經文,佛弟子間所稱呼的「大師」,都是指佛陀。這與現代常以「 大師」為某些法師的敬稱,廣用「大師」稱號的情形不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184.194.7
AHJKL: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 09/12 21:46
AHJKL:依。" http://ppt.cc/Fzbl (世尊向阿難說法那段) 09/12 21:46
AHJKL:上述在雜阿含經(六三八)(六三九)也有提到, 09/12 21:54
AHJKL: #1CUeR2GB (Learn_Buddha) 09/12 21:54
AHJKL:另外有關自力、他力的部分,其實佛教是採相應說,也就是母子 09/12 21:58
AHJKL: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逃逝,雖憶何為?" 09/12 22:00
AHJKL:也就是若眾生無法自起心念,憶佛念佛,佛也幫不了您。 09/12 22:01
AHJKL:"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 09/12 22:01
AHJKL: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09/12 22:02
AHJKL:http://book.bfnn.org/books2/1116.htm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09/12 22:02
pureparamita:嗯!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南無阿彌陀佛 09/12 22:03
pds1:發這種文章很好。 09/14 03:35
pds1:但是否有必要以大乘經典來強加解釋阿含經實值商榷。 09/14 03:36
cyberleft:這故事充分顯示佛陀以人成佛的可貴。具有肉體的佛陀,仍 09/17 20:50
cyberleft:會有疾病。佛陀的偉大並不在他的肉身金剛不壞,而是在他 09/17 20:51
cyberleft:的心靈解脫。 09/17 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