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節錄自--17745篇(文章代碼: #1BU_GKd7)教授阿闍黎班迪達大師所開示的 「在禪修中提升心的活力的方法」的一段: 四、慧 色有三種類型: 1.形色:觀察到樣子和形狀。 2.行相色:觀察到方式或形態。 3.自性色(sabhava rupa):觀察到真實的本質。 一個人在禪修以前,他知道「形色」—腹部的樣子和形狀。在剛開始禪修的時候,他 可以知道「行相色」—目標的方式和形態。當他更深入修習時,他已經發展正念的技巧, 因此,他可以知道得比「形狀和形態」更深入,他可以瞭解「自性色」—真實的本質。只 有當你知道並明辨真實的本質時,然後你才會知道並不是腹部在上升和下降。你會瞭解「 上升」和「下降」只是一個名稱、慣用法或標籤,在上升和下降那個瞬間的腹部移動,有 暖、冷、熱、[15]硬的真實本質。 ------------------------------------------------------------------------------ 節錄自--17712篇(文章代碼: #1BUW-be1)吳汝鈞的"般若經的空義及其表現邏輯" 一文中的段落如下: 我們還是就『心經』的“五蘊皆空”一命題說。此中的空究竟是何義?『心經』言簡 意精,未有對這命題作進一步解釋。不過,這命題的梵文原句,充分解答了我們的問題。 原來這命題中的“空”,在梵文原本中為自性空之意,但玄奘未有譯“自性”一詞。即是 ,在梵文『心經』的長短本[11]中,相應于“五蘊皆空”中的“空”的,都作 svabhāva -ya,這恰好是自性空之意。故“五蘊皆空”當是“五蘊皆自性空”。[12] 由此可見『心經』說空,是就自性而言﹕空即是無自性,或自性的否定。所謂自性 (svabhāva),自是指那不變的、常住的實體。 ------------------------------------------------------------------------------ 節錄上述兩段文章,是因為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名相要瞭解,即「自性」(巴利文 sabhava;梵文:svabhāva)一詞。而要指出「自性」而這個詞,在不同的傳承中有不同的 處理或理解,這是我發這篇本文的緣起。 首先,在大乘的空宗體系中,其最核心的概念或修持理路,就是在於把「自性」(svabh āva)定義為「那不變的、常住的實體」,而空這個概念出現的根本是建立在對「那不變的 、常住的實體」(的見解)的否定上。 而緬甸上座部的班迪達尊者在「在禪修中提升心的活力的方法」的演講中,對信眾提到 「自性色」(sabhava rupa)時,即是觀察到真實的本質。 其實因為這是演講,所以班迪達尊者對於「自性色」的闡述並未有很深入、全面地交待 。因為若真要對於「名色」(nama rupa)做系統探討是相當繁雜的一件事,若要完整地且系 統地理解「自性色」的相關概念的話,一定要對「色業處」的理論去理解才行。 在上座部佛教中,把「色業處」劃分為二十八個,其中和「自性色」有關的共有十八 個。若要完整地瞭解「自性色」業處的相關概念的話,則應該如下: 1.有十八種色法名為「自性色」(sabhava rupa),因為它們每個都擁有自性相, 即暖、冷、熱、硬等等。 2.有十八種色法亦名為「有相色」(salakkhana rupa),因為它們都擁有一切名色 法的共相:由於生滅而無常,由於受到生滅的壓迫而苦,以及由於沒有永恒穩定的質素或 我而無我。 3.由於這十八色的強度不斷地變化,從熱至冷,從硬至軟等等,因此它們亦名為「色 色」(rupa rupa,真實色)。 4.由於這十八色適於作為觀禪的目標,以觀照它們為無常、苦與無我,因此它們亦名 為「思惟色」(sammasana rupa)。 在上述的幾點論述中,其中3.是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因為可以看到,在上座部佛教 中,所謂的「真實」或「實相」(色色),其實就是對於"不斷地變化"的如實體認。所以說 當班迪達尊者提到:觀察「自性色」(sabhava rupa),即是觀察到真實的本質時",應把1. 和3.綜合起來,應做如是觀,才能完整地理解班迪達尊者所真正要闡述的涵義。如此才不 會真的若入「常見」即真實的誤解,即落入了大乘空宗的深刻批判,進而誤解了「四念處 」禪修的修持理路。 至於對「色業處」的全文探討,則請參見下帕奧尊者的「色業處基本理論」一文,上 述對於「自性色」的幾點說明即是摘自該文,讀這篇文章可以對「四念處」禪修所為何修 有更深入和全面性的幫助,可和前述的班迪達尊者的「在禪修中提升心的活力的方法」演 講相輔相成,因班迪達尊者是採對在家信眾做深入淺出的演講,而帕奧尊者這篇文章則是 精要地整理《攝阿毗達摩義論》所會談到的「色業處」的理論重點。 ------------------------------------------------------------------------------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newrain/books/paauk-4/13paauk-4.htm 色業處的基本理論 帕奧禪師 講 緬譯英:Bhikkhu Dhamminda﹙法王比丘﹚ 英譯中:Bhikkhu Dhammagavesaka﹙尋法比丘﹚ 修習觀禪者所必須觀照的諸法 ‘Sabbam bhikkhave anabhijanam aparijanam avirajayam apajaham abhabbo dukkhakkhayaya. sabbabca kho bhikkhave abhijanam parijanam virajayam pajaham bhabbo dukkhakkhayaya.’ (Salayatana Samyutta , Sabbavagga , Parijabana 1 .) 「諸比丘,於一切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者,則不得盡苦。……諸比丘,於此 一切知解、曉了、離欲、捨棄者,則善能盡苦。」(六處相應‧一切品‧曉了經第一) [1]。 本經的注釋書更進一步解其內容指是「三遍知」,它說:Iti imasmim sutte tissopi paribba kathita honti. abhijabananti hi vacanena bataparibba kathita , parijananti, vacena, tiranaparibba, virajayam pajahanti dvihi pahanaparibbati .「知解是指知遍知(bata paribba),曉了是指審察遍知(tirana paribba,亦作度遍知),而在後面的離欲與捨棄二者則指斷遍知(pahana paribba)。 」 因此,只有以這三遍知透徹地了解五取蘊的一切名色法,我們才能夠斷除對名色 法的愛而滅苦。再者,《清淨道論疏鈔》中提到:Tavhi anavasesato paribbeyyam ekamsati virajitabbam. (Maha-tika, 2, p.358)「必須先透徹與毫無遺漏地辨明這作為 觀禪目標的五取蘊。」然後,為了斷除對這些名色愛著,它指示禪修者觀照一切名色法的 三相(即無常、苦、無我)作為觀禪目標。 根據這些經論的指示:一、禪修者必須先有能力各別地辨明組成五取蘊的一切名 色法。在修習時,各別地辨明一切色法的智慧名為「色分別智」(rupa pariccheda bana );各別地辨明一切名法的智慧名為「名分別智」(nama pariccheda bana);辨明名與 色為二種各別組合的智慧名為「名色分別智」(nama rupa pariccheda bana)。 三智的另一名稱是「色攝受智」(rupa pariggaha bana)、「非色攝受智」( arupa pariggaha bana)和「名色攝受智」(nama rupa pariggaha bana)。再者,在此 階段了解到「無人、無有情及無我的存在,只有色法與名法而已。」此智慧亦名為「名色 差別智」(nama rupa vavatthana bana)。 在辨明一切名色法時,若禪修者還未證得禪那,可省略與禪那有關的名色法。然 而,若他能夠證得禪那,他應辨明並以觀智觀照他所證得的禪那名色。 二、他必須正確、如實知道這些名色法的因,這智慧是「緣攝受智」(paccaya pariggaha bana)。 由於名色分別智與緣攝受智,能夠清楚、明顯及正確知道作為觀禪目標的諸法, 此二者亦名為「知遍知」(bata paribba)。 三、他必須徹見一切色法、名法及其諸因之無常、苦與無我三相。在觀智的階段 ,即從「思惟智」(sammasana bana)開始,觀照每一色法、名法及其諸因三相。 在這些觀智當中,「思惟智」和「生滅隨觀智」的作用是審察與辨明一切名色法 及其諸因的無常、苦與無我三相。此二智亦被稱為「審察遍知」(tirana paribba)。 從「壞滅隨觀智」(bhavga bana)開始的觀智,只看到一切名色法及其諸因的 壞滅,和這些法的無常、苦與無我三相。由於應斷的煩惱於此暫時受到觀智斷除,所以它 們亦名為「斷遍知」(pahana paribba)。 四種聖道智徹底根除矇蔽心的無明(avijja)與痴(moha)。他知道一切名色是 苦諦,名色的因是集諦,以及苦諦與集諦的無常、苦與無我三相。由於聖道能令遍知、審 察這些法為無常、苦、無我的功用圓滿,所以它們稱為「知遍知」和「審察遍知」。因為 能徹底根除煩惱,故名為「斷遍知」。 二十八種色法 禪修者必須培育三遍知,徹底地明瞭組成五取蘊的一切名色法。由此緣故,禪修 者應知道、學習和記住一切色法與名法,以下是對色法的說明: (1~4)、大種(maha bhuta)=四界(四大) 1‧地界(pathavi dhatu): 重地(garupathavi):硬、粗、重 輕地(lahupathavi):軟、滑、輕 2‧水界(apo dhatu):流動、粘 3‧火界(tejo dhatu):熱、冷 4‧風界(vayo dhatu):支持、推動 (5~9)、淨色(pasada rupa): 1‧眼淨色(cakkhu pasada) 2‧耳淨色(sota pasada) 3‧鼻淨色(ghana pasada) 4‧舌淨色(jivha pasada) 5‧身淨色(kaya pasada) (10~13)、境色(gocara rupa): 1‧顏色(vanna) 2‧聲(sadda) 3‧香(gandha) 4‧味(rasa) 5‧觸(photthabba)(地、火、風) 地、火、風三界組成觸境,若把它們列成三境,計有七境色。當計算二十八種色 法中不包括觸,因為觸境色的地、火、風界早已各自被列入四界內。 (14、15)、性根色(bhava rupa)有兩種: 1‧女根色(itthi bhava rupa) 2‧男根色(purisa bhava rupa) 每人只有其中一個性根色,女性只有女根色,男性則只有男根色,性根色是遍佈 於全身的。 (16)、心色(hadaya rupa) 心色是意界和意識界所依靠的色法,它是在心色十法聚裡面,這種色聚散置於心 臟裡邊的血。由於它是意界或意識界的住處,它被稱為心所依處。 (17)、命根色(jivita rupa , jivitindriya) 此色法遍佈於全身,它維持業生色(kammaja rupa)的生命。 (18)、食色(ahara rupa) 段食(kabalinkara ahara)是食物裡的食素(oja)。一切色聚裡都有食素色( oja rupa),即使業生、心生或時節生的色聚都有。那些食素各自被稱為業生食素( kammaja oja)、心生食素(cittaja oja)或時節生食素(utuja oja)。為了避免禪修 者產生混淆而要說明:只有食物的「食素」,製造的食素八法聚裡的食素,才是食生食素 (aharaja oja)。或更明確地說,剛吃下尚留在胃裡的食物,在還未被消化運送到全身 時,其食素還只是時節生食素(utuja oja)。 在胃裏的消化之火(火界)助力下,食物被消化了,製造了新的食素八法聚,這 些新色聚是食生食素八法聚,而這些食生食素八法聚裡的食素即是食生食素。 一、以上十八種色法名為「自性色」(sabhava rupa),因為它們每個都擁有自 性相,即硬等等。 二、這十八種色法亦名為「有相色」(salakkhana rupa),因為它們都擁有一 切名色法的共相:由於生滅而無常,由於受到生滅的壓迫而苦,以及由於沒有永恒穩定的 質素或我而無我。 三、由於這十八色是以業,或心,或時節,或食為因而生,它們亦名為「完色」 (nipphanna rupa)。 四、由於這十八色的強度不斷地變化,從熱至冷,從硬至軟等等,因此它們亦名 為「色色」(rupa rupa,真實色)。 五、由於這十八色適於作為觀禪的目標,以觀照它們為無常、苦與無我,因此它 們亦名為「思惟色」(sammasana rupa)。 隨後將列出的剩餘十種色法與上述十八色不一樣,相反地它們是: (一)、無自性色(asabhava rupa) (二)、無相色(alakkhana rupa) (三)、不完色(anipphanna rupa) (四)、非色色=非真實色(arupa rupa) (五)、非思惟色(asammasana rupa) (19)、限制色(pariccheda rupa)=空界(akasa dhatu) 每一個色法不與其他色法混為一體,每個色法有各自為界限的色法,以及在色聚 之間的空間名為限制色。 (20、21)、表色(vibbatti rupa)有兩種: 1‧身表(kayavibbatti),即作為溝通的身體動作。 2‧語表(vaci vibbatti),即說話的動作。 能使他人懂得我們念頭的動作名為表色,身表是以身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念頭, 如向人招手。 語表是以話來表達自己的念頭,如呼喚人時說:「請來這裡」。由於身表和語表 是由心造,所以這兩個色法不能放進沒有心的無生命物裡(如錄音帶),它們只存在於有 情的語音和身體動作裡。 (22~24)、變化色(vikara rupa)有五種: 1‧色輕快性(lahuta):心生、時節生及食生真實色的輕快性。 2‧色柔軟性(muduta):心生、時節生及食生真實色的柔軟性。 3‧色適應性(kammabbata):心生、時節生及食生真實色的適應性。 色輕快性、色柔軟性和色適應性三色,再加上之前的身表和語表兩色,合共有五 種變化色。 (25~28)、相色(lakkhana rupa)有四種: 1‧色積集(upacaya):其相發生於一個生命初期的真實色,它導致諸根成長、 完成,及適當的色法達到足夠的程度與繼續成長。 2‧色相續(santati):在諸根完成後,它確保真實色在一生中相續不斷。 佛陀把一生分為兩種時期,即從投胎至眼、耳等諸根成長為第一時期,另一時期 是從諸根完成後開始。在第一時期裡,色法的生起名為「色積集」。第二時期,色法的生 起名為「色相續」。這兩種色是為真實色的生起(upada,生時)。 3‧色老性(jarata):真實色的成熟或老化,它是真實色的住時(thita)。 4‧色無常性(aniccata):真實色的壞滅,它屬於真實色的壞滅時(bhavga) 。 十八個真實色加上十個非真實色,一共有二十八色。在這二十八色當中,地、水 、火與風名為界(dhatu),或大界(maha dhatu),或種色(bhuta rupa)。其他二十 四色名為所造色(upada rupa),因為它們是依靠四大界而生的。 色法的本質 這二十八色是不能夠獨自或單獨存在的,而只能以色聚的組合形態出現,最小的 色法組合名為「密集」(ghana)。在同一粒色聚裡的諸色是: 同時生起(ekuppada), 同時滅(ekanirodha), 同住於一處(ekanissaya)。 在一粒色聚裡的所造色(upada rupa)是來自或依靠同一粒色聚裡的四大而有。 另者,同一粒色聚裡的四大是互相依靠的。四大和所造色都不依靠另一粒色聚裡的四大。 為了能以智如實知見究竟色、所造色如何依靠四大,以及見到四大如何互相依靠 ,首先就必須能夠看到色聚。當禪修者能夠看到色聚後,他也就能夠看到每粒色聚裡的究 竟色法有八個、或九個、或十個、或更多。過後,他亦須以智辨明每個色法的自性相與本 質。只有如此,他才能得知究竟色法,這辨明色聚的方法名為「界分別」。 在《中部‧根本五十經篇‧雙大品‧牧牛者大經》中,佛陀說:「諸比丘,具足 十一支之比丘,不能在此教法裡有成長、提昇或成就。」對於所舉十一支當中之一,佛說 :「諸比丘,云何比丘不知色?」對於這點,佛陀進一步解釋:「諸比丘,言是比丘不如 實知無論何色,所有之色皆是四大、及依四大所造之色。諸比丘,如是比丘謂不知色」 [2]。 本經注釋書說:什麼是「不知道色法」?對於四大,他不知道兩點,即它們的「 數目」與「起因」。不知道它們的數目即是不知道巴利文經典所列下的二十五色:眼、耳 、鼻、舌、身、色、聲、香、味、觸、女根、男根、命根、身表、語表、空界、水界、色 輕快性、色柔軟性、色適應性、色積集、色相續、色老性、色無常性與食素。 如同不知道其牛有多少隻的牧牛者一樣,不知道色法有多少的比丘沒有能力辨明 色法、非色法(名)、名色法和它們的起因,以及觀照它們的三相,而達到禪修的目的。 就像其牛群不會增加的牧牛者一樣,於佛法中,該比丘不會增長其戒、定、觀、 道、果或涅槃。如不能得享五種牛產品的牧牛者一樣,該比丘不能得享五法,即戒、定、 慧、解脫與阿羅漢的解脫知見。 不知道色法的起因,是指不知道「這些色法有一個起因、兩個起因、三個起因、 及四個起因」。如同不知牛的顏色或形狀的牧牛者一樣,不知道色法起因的比丘是沒有能 力辨明色法、非色法(名)……與阿羅漢的解脫知見。 欲證得道、果與涅槃的禪修者,必須特別注意佛陀這一番叮嚀。如果要知道色法 的數目與它們的起因,你就必須能夠各別地辨明與分別諸色聚,因為不能分別色聚就無法 分辨何種色法是業生、心生、時節生與食生。因此,不能分別色聚者不能說他已見究竟法 。 色法的三種密集 若欲見究竟色,禪修者就必須破除三種密集(rupa ghana,或色厚)。《大疏鈔 》解釋色法有三種密集,它說:Ghanavinibbhogan’ti santati samuha kicca ghabanam vinibbhujanam vivecanam. ( Maha-tika . 1. p365 )「識別密集是指分別, 簡別密集的『相續』、『組合』與『功用』」。 一、「相續密集」(santati ghana):無論是業生、心生、時節或食生,一切 色聚裡肯定有火界(tejo dhatu),火界亦名為時節(utu)。這火界或時節能夠製造與 增加新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此色聚裡有地、水、火、風、顏色、香、味與食素。 舉眼十法聚來說,若分別此色聚,我們將會看到十個色法,即上述八個加上命根 與眼淨色。在這十個色法裡,其中一個是火界,這火界能夠製造與增加新的時節生食素八 法聚。 如此,每當色法到了住時,眼十法聚裡的火界就能製造四或五代的時節生食素八 法聚。在這一系列的最後一粒色聚裡的火界不能再製造時節生色聚,其他種類的色聚亦是 如此。 有些色聚裡的火界可製造四或五代的色聚,有些則能製造更多代。一切類此生起 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都名為時節生色。 所吃下的食物是由含有食素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組成的。當這些食素還未被吸收 進入體內時,它還是屬於胃中物。在業生的消化之火(在命根九法聚裡的火界)的助力之 下,這些時節生食素被消化了,然後被吸收與變為食素八法聚散播至全身。這些食素八法 聚名為食生食素八法聚。在此食生食素的助力下,業生色聚、心生色聚和時節生色聚裡的 食素能夠製造一系列十至十二代的食素八法聚。若所吃的食物含有高等營養的食素,那可 根據它的強度而製造許多代的食素八法聚。 當禪修者能夠清晰和各別見到這些過程,及能夠辨明這些過程裡的每一粒色聚, 他即已破除了相續密集。 二、「組合密集」(samuha ghana):當能夠分別究竟色(paramattha rupa) 時,即已破除了組合密集。這即是以智(bana)看清色聚裡每一究竟色(八,九或十個) 的自性相。 三、「功用密集」(kicca ghana):當能夠以智(bana)看清在色聚裡的每個 究竟色的作用時,即已破除了功用密集。 所以為了破除所有三個密集,禪修者必須能夠辨明每一種色聚裡的每一究竟色之 相、味(作用)、現起與足處(近因)。如果想要見到這些,禪修者就必須培育定力至近 行定或安止定。] [1]『漢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四(十六‧頁二三)。 [2] 『漢譯南傳大藏經』「中部經典」一(九‧頁二九七至二九八)。 ------------------------------------------------------------------------------ 小結: 至於瞭解「名色法」對於禪修有何意義呢? 其意義在於,這些經論所整理出或欲 探討的「名色法」,是為了讓"禪修者必須先有能力各別地辨明組成五取蘊的一切「名色 法」,因為"五取蘊"才是四念處禪修所應該要"破的"! 因此想要瞭解"五取蘊"是如何運作或作用,則非得對構成這"五取蘊"的「名色法」 去做分析、辨明(當然是要透過四念處禪修所開發出來的"觀智"),瞭解煩惱、執取的根本 成因,我們才能夠斷除對名色法的愛而滅苦。則苦的解脫才有可能。 所以說,如果吳汝鈞在「般若經的空義及其表現邏輯」一文中根據對梵文的考察, 認為「五蘊皆空」應該理解為「五蘊皆(自性)空」才對;若我就從上座部的修持觀點所給 我的啟發來理解的話,我會把「五蘊皆自性空」更進一步地理解為「五(取蘊)皆自性空」 過去曾在14169篇(文章代碼: #19wAghBZ)" [心得討論] 五蘊與阿羅漢關係之討論" 一文中,和一位版友"討論"過「五蘊」、「五取蘊」的問題。基本上,那位版友的立場代 表著北傳大乘的立場,即把「五蘊」=「五取蘊」。 當然,就此認為北傳大乘皆是把「五蘊」=「五取蘊」那是有待商榷的,但至少代表 即是在北傳大乘脈絡中,是可以有把「五蘊」視同「五取蘊」的彈性和空間。換句話說, 『心經』既然是北傳大乘的經典,在大乘脈絡下,把「五蘊皆自性空」=「(五取蘊)皆自性 空」亦有可行性,且在此不會看出對北傳大乘的空義架構有何本質上的改變,且讓北傳的 空義內涵更明確、更能知道修行的終極目標何在,這是瞭解南傳上座部四念處禪修的一個 具體意義。 因為就我個人而言,會注意到和「五蘊」的相關概念「五取蘊」,實是接觸了上座 部的經典和論典之後才產生出的理解。把「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用「照見五( 取)蘊皆(自性)空、度一切苦厄」來理解的話,就能對『心經』產生出一種更明確的定解。 因為"五取蘊"的意義即是一種"執取、煩惱",只有這種"執取、煩惱"皆勘破的話,度一 切苦厄就不再只是一種玄思或夢想,而是真實可行的、真正可以達到的境界!!! 在這個南傳、漢傳、藏傳能夠密切交流的時代,其實是個相當難得的機緣,若能學 習其他傳承的長處,可以打開自己的視野之外,若能夠對實修有所實質的幫助,親身領受 釋尊及歷代佛門大修行者所傳承給眾生的法益,則更是善哉。 註--以下為釋尊開示的"五取蘊"的意義: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55.htm 而,比丘們!什麼是五取蘊?  比丘們!凡任何色,不論過去、未來、現在……(中略)或遠、或近,有煩惱的、執 取的,這被稱為色取蘊。  凡任何受……(中略)或遠、或近,有煩惱的、執取的,這被稱為受取蘊。  凡任何想……(中略)或遠、或近,有煩惱的、執取的,這被稱為想取蘊。  凡任何行……(中略)有煩惱的、執取的,這被稱為行取蘊。  凡任何識,不論過去、未來、現在……(中略)或遠、或近,有煩惱的、執取的,這 被稱為識取蘊。  比丘們!這些被稱為五取蘊。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53.145 ※ 編輯: Crazyfire 來自: 59.115.134.90 (02/18 18:18) > -------------------------------------------------------------------------- < 作者: yggdrasils (尤克特拉希爾) 看板: Buddhism 標題: Re: 色業處的基本理論 時間: Thu Feb 18 21:21:17 2010 誠如C大所言,在這個南傳、漢傳、藏傳能夠密切交流的時代,對於法的抉擇是可以更宏觀 及理性地去對待,慶幸能有這樣的機緣,真是難得。 承上,看完了班迪達尊者對於在禪修中提升心的活力的方法一文的開示,末學第一想到的 問題也是對於自性色的詮釋,在巴利文中自性色是Sabhava,依the pali text socitty's pali-english dictionary所說明的,該字意涵如下: Sabhava [sa4+bhava] 1. state (of mind), nature, con- dition Miln 90, 212, 360; PvA 39 (ummattaka?) , 98 (santa?), 219. -- 2. character, disposition, behaviour PvA 13, 35 (ullumpana?), 220 (lokiya?). -- 3. truth, reality, sincerity Miln 164; J v.459; v.198 (opp. musavada); J vi.469; sabhava? sincerely, devotedly J vi.486. -- dhamma principle of nature J i.214; -- dhammatta= ?dhamma Vism 238. -- bhuta true J iii.20. 換言之即"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ies of a thing " 不過若依此脈 絡循序下去,則想從幾個層面來討論這樣的定義: 一、對於常見的定義 究竟有沒有基本物質,即極微色? 此極微色存在的過程是? 1.生→滅 2.生→住→滅 3.生→住→異→滅 如屬1.的話,那可以確定並無永恆不變的實體存在,但屬2.3.的話,此色曾"住"過那麼一 剎那的存在,是否在千千萬萬次的眾緣和合下,都曾出現過千千萬萬次的實體存在? 上述仍得要解決一個問題,在語言詮釋上,對於無法感知的概念的限制,如中論觀三相品 第二十一所破,三相只是思維所提供出來的概念,用以描述事物發展的相狀,並非是實際 存在的事物。 二、五蘊皆自性空 v.s. 五取蘊皆自性空 末學以為這是對道次第的詮釋。 (苦) 八正道(四念處) → 五蘊皆自性空 → 諸行無常 → 變異苦(有漏皆苦) (有因有緣集世間) (集) (滅) (道) → 眾觀因緣 → 因執取故 → 五取蘊皆自性空(諸法無我) → 寂靜涅槃 (有因有緣世間集) (有因有緣滅世間) (有因有緣世間滅) 三、對南傳色法詮釋的一些想法 無自性色(asabhava rupa)、無相色(alakkhana rupa)、不完色(anipphanna rupa) 、非色色=非真實色(arupa rupa)、非思惟色(asammasana rupa)、限制色( pariccheda rupa)=空界(akasa dhatu) 上述幾色是不適合禪觀的,換言之有點認識論的味道,些許地偷渡過極微的概念,好在將 它與禪修切割開來,從而不會沾黏到對基本物質的探討,點到為止(這幾色的定義還有待 探究),話說回來,這是否代表著極微的討論也是種無記呢? 四、禪修上對於極微的重新認識 就連在修習保守的南傳上座部中,其禪修的過程中都可能有意無意之間碰觸到極微的困境 ,末學猜想在眾觀因緣時,有可能會碰觸到對於極微的認識,但在某個條件下,行者會轉 向諸行無常之苦是因為有執取故,從而由原本要探求極微的路子轉向放下執取的念頭,如 在黑牛與白牛之間。 雜阿含第250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俱在耆闍崛山。 尊者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覺,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語舍利弗言:「 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已不?」 尊者舍利弗語摩訶拘絺羅:「隨仁所問,知者當答。」 尊者摩訶拘絺羅問尊者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舍利弗,眼繫色耶?色繫眼耶?耳聲、鼻 香、舌味、身觸、意法,意繫法耶?法繫意耶?」 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訶拘絺羅言:「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尊 者摩訶拘絺羅,於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繫也。尊者摩訶拘絺羅!譬如二牛,一黑一白 ,共一軛鞅縛繫,人問言:『為黑牛繫白牛,為白牛繫黑牛。』為等問不?」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非黑牛繫白牛,亦非白牛繫黑牛,然於中間,若軛、若繫鞅 者,是彼繫縛。」 「如是,尊者摩訶拘絺羅!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中間欲貪, 是其繫也。 「尊者摩訶拘絺羅!若眼繫色,若色繫眼,乃至若意繫法,若法繫意,世尊不教人建立梵 行,得盡苦邊,以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故世尊教人建立梵行 ,得盡苦邊。 「尊者摩訶拘絺羅!世尊眼見色若好、若惡,不起欲貪,其餘眾生眼若見色若好、若惡, 則起欲貪,是故世尊說當斷欲貪,則心解脫,乃至意、法亦復如是。」 時,二正士展轉隨喜,各還本處。 相應部35相應232經 有一次,尊者舍利弗與尊者摩訶拘絺羅住在波羅奈鹿野苑的仙人墬落處。 那時,在傍晚時,尊者摩訶拘絺羅從靜坐禪修中起來,去見尊者舍利弗。 到了後,與尊者舍利弗相互歡迎。 歡迎與寒喧後,在一旁坐下。 在一旁坐好後,尊者摩訶拘絺羅對尊者舍利弗這麼說: 「怎麼樣,舍利弗學友!眼是諸色的結?或者諸色是眼的結呢?……(中略)舌是諸味道 的結?或者諸味道是舌的結呢?……(中略)意是諸法的結?或者諸法是意的結呢?」    「拘絺羅學友!眼不是諸色的結;諸色也不是眼的結,緣兩者而生起欲貪處,那裡才是結 。……(中略)。    舌不是諸味道的結;諸味道也不是舌的結,緣兩者而生起欲貪處,那裡才是結。……(中 略)。    意不是諸法的結;諸法也不是意的結,緣兩者而生起欲貪處,那裡才是結。    學友!就如同一隻黑牛與一隻白牛,被一條繩子或繩索綁在一起,如果有人說:    『黑牛是白牛的結;白牛是黑牛的結。』當這樣說時,會是正確之說嗎?」    「不,學友!」    「學友!黑牛不是白牛的結;白牛不是黑牛的結,牠們在被一條繩子或繩索綁在一起處, 那裡才是結。    同樣的,學友!眼不是諸色的結;諸色也不是眼的結,緣兩者而生起欲貪處,那裡才是結 。……(中略)。    舌不是諸味道的結;諸味道也不是舌的結,緣兩者而生起欲貪處,那裡才是結。……(中 略)。    意不是諸法的結;諸法也不是意的結,緣兩者而生起欲貪處,那裡才是結。    學友!如果眼是諸色的結,或諸色是眼的結,這為了苦的完全滅盡之梵行生活,就不可能 被了知。學友!因為眼不是諸色的結,諸色不是眼的結,緣兩者而生起欲貪處,那裡才是 結,因此,為了苦的完全滅盡之梵行生活,才被了知。……(中略)。    如果舌是諸味道的結,或諸味道是舌的結,這為了苦的完全滅盡之梵行生活,就不可能被 了知。學友!因為舌不是諸味道的結,諸味道不是舌的結,緣兩者而生起欲貪處,那裡才 是結,因此,為了苦的完全滅盡之梵行生活,才被了知。……(中略)。    如果意是諸法的結,或諸法是意的結,這為了苦的完全滅盡之梵行生活,就不可能被了知 。學友!因為意不是諸法的結,諸法不是意的結,緣兩者而生起欲貪處,那裡才是結,因 此,為了苦的完全滅盡之梵行生活,才被了知。    學友!這樣應該也能以此法門體會:『眼不是諸色的結;諸色不是眼的結,緣兩者而生起 欲貪處,那裡才是結。……(中略)。    舌不是諸味的結……(中略)。    意不是諸法的結;諸法不是意的結,緣兩者而生起欲貪處,那裡才是結。』    學友!世尊有眼,世尊以眼見色,世尊無欲貪,世尊心善解脫。學友!世尊有耳,世尊以 耳聽聲,世尊無欲貪,世尊心善解脫。學友!世尊有鼻,世尊以鼻聞氣味,世尊無欲貪, 世尊心善解脫。學友!世尊有舌,世尊以舌嚐味道,世尊無欲貪,世尊心善解脫。學友! 世尊有身,世尊以身觸所觸,世尊無欲貪,世尊心善解脫。學友!世尊有意,世尊以意識 知法,世尊無欲貪,世尊心善解脫。    學友!這樣應該能以此法門體會:『眼不是諸色的結;諸色不是眼的結,緣兩者而生起欲 貪處,那裡才是結。耳不是……鼻不是……舌不是諸味的結;諸味道不是舌的結,緣兩者 而生起欲貪處,那裡才是結。    意不是諸法的結;諸法不是意的結,緣兩者而生起欲貪處,那裡才是結。』」 以上,請指教。 -- 我們利用的錢,只是我們所設立的習俗罷了。在習俗裹它有它的功用;頒令它當錢,它 就變成錢。然而,事實上「錢是什麼」沒有人能說得上來。當某事得到了普遍的認同, 而後就會產生一個習俗來滿足這需求。世問就是這樣。---《生此》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3.116
Crazyfire:應該用"功能論"的角度去理解上座部佛教 59.115.128.72 02/18 22:55
Crazyfire:中的"極微"概念;精確地講,這種最小的 59.115.128.72 02/18 22:56
Crazyfire:色聚是被稱為「密集」(ghana) 59.115.128.72 02/18 22:56
Crazyfire:雖然在概念上瞭解"執取"、"欲貪"是煩惱 59.115.128.72 02/18 22:57
Crazyfire:和苦的根源,"欲貪"、"執取"該如何去除? 59.115.128.72 02/18 22:58
Crazyfire:具體做法為何? 59.115.128.72 02/18 22:58
Crazyfire:論典提出應該要破三種「密集」,其中最 59.115.128.72 02/18 22:59
Crazyfire:終要破除的是「功能密集」,這種破除應 59.115.128.72 02/18 23:02
Crazyfire:該視為要使欲貪的作用力dysfunction的 59.115.128.72 02/18 23:03
Crazyfire:高度技巧性的禪修技巧 59.115.128.72 02/18 23:03
Crazyfire:或許有人會"極微"這個概念產生一些疑慮 59.115.128.72 02/18 23:13
Crazyfire:但老實說,如果觀照能力無法達到這種程 59.115.128.72 02/18 23:13
Crazyfire:度,大概永遠離真理遠遠的,根本無法深 59.115.128.72 02/18 23:15
Crazyfire:刻地瞭解根本問題的所在。 59.115.128.72 02/18 23:15
Crazyfire:就好像對於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透過顯 59.115.128.72 02/18 23:16
Crazyfire:微鏡觀察,才可能瞭解致病的是何種型態 59.115.128.72 02/18 23:16
Crazyfire:的細菌或病毒;沒有這種觀照能力者或文 59.115.128.72 02/18 23:17
Crazyfire:明,只能臆測是不是有什麼瘟神啊、外靈 59.115.128.72 02/18 23:17
Crazyfire:降毒...認知的前提已錯,則後續的解決方 59.115.128.72 02/18 23:18
Crazyfire:法必錯。 這就是觀照能力深刻與否所造成 59.115.128.72 02/18 23:18
Crazyfire:的差異 59.115.128.72 02/18 23:19
Crazyfire:而上述兩者的具體差異,就可以歸結為"智 59.115.128.72 02/18 23:49
Crazyfire:慧"層次的差異。所以"毗婆舍那"被界定為 59.115.128.72 02/18 23:51
Crazyfire:"慧"的修持是有道理的 59.115.128.72 02/18 23:51
cool810:提供一點意見,以中觀來說,執取的次第是 58.99.10.13 02/19 09:46
cool810:五蘊自性有→ 五取蘊自性有,破執的道次第 58.99.10.13 02/19 09:47
cool810:是五取蘊自性空→五蘊自性空。 58.99.10.13 02/19 09:47
cool810:順便一提,當觀補特伽羅若有自性,則與諸 58.99.10.13 02/19 09:48
cool810:蘊或是一性,或是異性,離彼更無第三可得 58.99.10.13 02/19 09:48
cool810:;故遮一、異後,定無第三品,若如犢子部 58.99.10.13 02/19 09:49
cool810:承許有與蘊的體性非一非異的我,這在中觀 58.99.10.13 02/19 09:49
cool810:看來是錯誤的。 58.99.10.13 02/19 09:50
cool810:又,生死根本為俱生無明,非無方分之極微 58.99.10.13 02/19 09:51
cool810:塵與彼集合成之粗色外境等之分別無明;以 58.99.10.13 02/19 09:52
cool810:格魯的傳統來說前者為理所破事,後者為道 58.99.10.13 02/19 09:52
cool810:所破事,而以理所破事為重。 58.99.10.13 02/19 09:53
Crazyfire:其實問題不是在極微,而是主張若有一個 59.115.131.48 02/19 10:00
Crazyfire:不在五蘊中、非即非離、非一非異的我 59.115.131.48 02/19 10:02
Crazyfire:若把其界定為世俗諦假名的"我",其實倒 59.115.131.48 02/19 10:07
Crazyfire:還可以予以遮破;但若是設定為"勝義諦" 59.115.131.48 02/19 10:07
Crazyfire:層次的補特伽羅,因為這涉及到解脫境界 59.115.131.48 02/19 10:09
Crazyfire:則就等同是"梵我外道"了,因為本質上和 59.115.131.48 02/19 10:11
Crazyfire:無我這個根本立場相衝突 59.115.131.48 02/19 10:11
Crazyfire:另外,無方分微塵在部派佛教中被設定為 59.115.131.48 02/19 10:26
Crazyfire:勝義諦層次的實質有,但其只能說是做為 59.115.131.48 02/19 10:26
Crazyfire:人(世俗諦的補特伽羅)的假必依實,一種 59.115.131.48 02/19 10:27
Crazyfire:合邏輯的依據!! 但重點是,部派佛教雖然 59.115.131.48 02/19 10:28
Crazyfire:主張"無方分微塵"為勝義諦層次,但其修 59.115.131.48 02/19 10:29
Crazyfire:持最終是導向什麼? 是要破這勝義諦層次 59.115.131.48 02/19 10:29
Crazyfire:"極微",而這在概念上(若就說一切有部) 59.115.131.48 02/19 10:30
Crazyfire:是他們證得"勝義諦"無我的修持理路 59.115.131.48 02/19 10:31
cool810:所以若以中觀應成來說,主要目標為破將有 58.99.10.13 02/19 10:33
cool810:強增益為自性有,非專務破其它宗見。因此 58.99.10.13 02/19 10:34
cool810:暫時將極微的討論擱置倒也無妨。 58.99.10.13 02/19 10:35
Crazyfire:但其實中觀應成派就是從破其他宗見所起 59.115.131.48 02/19 10:40
Crazyfire:家的XD 聲聞系統中挑了最具影響力的"婆 59.115.131.48 02/19 10:40
Crazyfire:沙宗"(即有部)、"經部宗"來評破;大乘部 59.115.131.48 02/19 10:41
Crazyfire:份則挑瑜伽(唯識)、同屬中觀的自立量派 59.115.131.48 02/19 10:41
Crazyfire:來做批判;但我認同將極微的討論擱置, 59.115.131.48 02/19 10:42
Crazyfire:因為這本來就不是我們這種修行層次所能 59.115.131.48 02/19 10:42
Crazyfire:觸及,當"觀智"的覺照能力還未發展到這 59.115.131.48 02/19 10:43
Crazyfire:種甚深層度,沒有具體經驗做依據,會很 59.115.131.48 02/19 10:43
Crazyfire:容易流於臆想上的名相之辯 59.115.131.48 02/19 10:44
cool810:並不是説應成不破斥其它宗義,而是在指認 58.99.10.13 02/19 10:47
cool810:無明上,以應成的觀點,其他系統的立論遠 58.99.10.13 02/19 10:48
cool810:不足作為流轉的根源,因此不是根本遣破的 58.99.10.13 02/19 10:48
cool810:對象。當破除俱生無明所緣時,自然會連帶 58.99.10.13 02/19 10:49
cool810:破斥宗義的遍計無明。 58.99.10.13 02/19 10:49
Crazyfire:先再說一下發色業處理論的原因或動機, 59.115.131.48 02/19 11:00
Crazyfire:主要是因為覺得"在禪修中提升心的活力" 59.115.131.48 02/19 11:01
Crazyfire:一文講"自性色即是觀察到真實的本質", 59.115.131.48 02/19 11:02
Crazyfire:這段話乍看下會讓人誤解,而"自性色"的 59.115.131.48 02/19 11:03
Crazyfire:概念其實很單純,只是這一類的色有一些 59.115.131.48 02/19 11:04
Crazyfire:堅固、具體明確的特質易於使禪修者觀照 59.115.131.48 02/19 11:04
Crazyfire:易於掌握的特質,而且體驗"自性色"的過 59.115.131.48 02/19 11:05
Crazyfire:程是"冷、熱、硬....."之類的性質不斷地 59.115.131.48 02/19 11:06
Crazyfire:在轉變。所以部派佛教的禪修是經驗論的 59.115.131.48 02/19 11:06
Crazyfire:但至於部派佛教在哲學上又被視為"實在論 59.115.131.48 02/19 11:08
Crazyfire:是因為其主張"無方分微塵"為勝義存在的 59.115.131.48 02/19 11:10
Crazyfire:話,那就應該是"常"。這就給中觀宗抓到 59.115.131.48 02/19 11:11
Crazyfire:概念上的漏洞,若"無方分微塵"為常的話 59.115.131.48 02/19 11:11
Crazyfire:則如何破? 但若"無方分微塵"不為長的話 59.115.131.48 02/19 11:12
Crazyfire:不為"常"的話,則其主張的世俗諦的補特 59.115.131.48 02/19 11:12
Crazyfire:迦邏如何能"假必依實"!!! 59.115.131.48 02/19 11:13
Crazyfire:這在概念上的確可以使部派佛教陷入兩難 59.115.131.48 02/19 11:14
Crazyfire:情境,據以建構出自己的一套系統性的空 59.115.131.48 02/19 11:14
Crazyfire:義,但只是在批判的同時,有無像部派佛 59.115.131.48 02/19 11:15
Crazyfire:教那般具體的實修步驟和次第可供行者實 59.115.131.48 02/19 11:15
Crazyfire:踐實行,那就只有再努力深入有關於佛教 59.115.131.48 02/19 11:17
Crazyfire:的研究才能有自己的看法吧 59.115.131.48 02/19 11:17
cool810:這裡有一篇關於四大宗派的無我表解: 58.99.10.13 02/19 11:19
cool810:http://ppt.cc/D3;v 58.99.10.13 02/19 11:19
Crazyfire:這就是中觀應成派觀點下的"無我表解"XD 59.115.131.48 02/19 11:21
Crazyfire:林崇安有親受過一位藏傳的漢籍格魯派僧 59.115.131.48 02/19 11:22
Crazyfire:侶"君庇亟美喇嘛"(歐陽無畏) 59.115.131.48 02/19 11:23
cool810:佛教理論確實要回歸實修實證;我要先下去 58.99.10.13 02/19 11:24
cool810:做功課了,午飯前要完成一部分,先bye :) 58.99.10.13 02/19 11:24
Crazyfire:加油!! 加油!! 另外,吃飯皇帝大XD 59.115.131.48 02/19 11:25
Crazyfire:若用林崇安的資料,就在幫補一個吧 59.115.131.48 02/19 11:36
Crazyfire:http://tinyurl.com/ya4zjhx 59.115.131.48 02/19 11:37
Crazyfire:但要注意的是,這是中觀應成派觀點下的 59.115.131.48 02/19 11:37
Crazyfire:所整理出的各宗經義或定義,但若要真實 59.115.131.48 02/19 11:38
Crazyfire:掌握各宗的主張,實際上應該找有關各宗 59.115.131.48 02/19 11:39
Crazyfire:宗義的文本分析研究才不會偏剖.... 59.115.131.48 02/19 11:39
Crazyfire:因為用某派的宗見去看他派的宗見,和直 59.115.131.48 02/19 11:42
Crazyfire:接探究某派的宗見兩者實際上有相當程度 59.115.131.48 02/19 11:43
Crazyfire:的差距 59.115.131.48 02/19 11:43
cool810:這就是為什麼師長在從其他宗義開始教授時 58.99.10.13 02/19 13:27
cool810:,如心類、攝類、宗義等,一再強調要先忘 58.99.10.13 02/19 13:28
cool810:掉應成觀點、不能以應成理路視之,學哪個 58.99.10.13 02/19 13:28
cool810:宗見時就應完全以哪個宗見理路為主,才能 58.99.10.13 02/19 13:29
cool810:深入掌握其宗旨。 58.99.10.13 02/19 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