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思益經》「七邪法」初探--陳景榮 中華佛學研究第5期 (p57-73) (民國90年),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chbs/05/chbs0503.htm p. 57 提要   在《思益經》裡,佛陀為了形容菩薩的深廣大行,舉出十四個大海的譬喻。其中 在第十一喻裡——「正法滅時,七邪法出,菩薩知諸眾生眾生不可度,乃至他方世界 」——以七邪法來連接「法滅」與「菩薩至他方世界」此二事件。由於七邪法的出現 ,菩薩表現出——「知諸眾生不可救度」與「護持正法之心不失」——二種看似矛盾 的心理,在當時(法滅),菩薩如何處理這樣的危機,這是值得關心的。另外,其他 佛典在描述法滅時,此世界正法衰滅現象如何呢?而《思益經》又是怎麼說明?最後 ,究「七邪法」內容原義,竟然不是經典裡常出現的「邪法」之意,「七邪法」真是 七個邪法嗎?本文擬從漢藏譯本的對照,分析七個邪法的意思,以及彼此間的關係。 並且檢索漢譯佛典看看是否有相關資料,以進一步理解《思益經》之「七邪法」。 關鍵詞:1.《思益經》 2.法滅 3.邪法 4.無有得道 p. 58 一   為了令正法久住,佛陀組織僧團,制定戒律,使和樂、清淨的僧眾負起住持與普 及佛法的工作。釋尊所覺悟到的法,是法界常住、法爾如是[1],但是藉由佛弟子及 佛典在世間流布的正法,卻很容易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而導致衰滅[2]。在印度、 中國的歷史上,多次發生的教難,促使佛教徒不斷思考、反省教外環境的無常,及教 內自身的缺失,這些持法者「應該是在自覺危機意識的深化中相信末法(法滅)到來 的必然性」[3],而且可能把這樣的想法編纂於經典之中。   儘管流傳著令人憂心的預言,為數不少的佛典卻都不斷地啟示佛弟子要尊敬三寶 ,修行梵行,護持正法,來延續佛陀慧命,如此正法才能得以延續下去[4]。在另一 方面,釋尊曾令許多菩薩於末法(法滅)時代住世, p. 59 例如《大集經》記載六十八億菩薩答應佛陀於未來世護持正法,[5]或 「留菩薩僧合 有八十億人不取涅槃,後惡世中護持聖教……」。[6]發菩提心的菩薩,因大悲故, 上求佛道,下化有情,自願擔負起護法的重責大任,但是就在法即將滅時,精進而不 懈怠的菩薩如何在不失本願下,教化眾生,護持正法呢?有關法滅的情形,涅槃經典 談到的地方算是最多了,但要對此一疑問有所說明的,筆者以為《思益經》[7]之「 七邪法」正可提供這方面的訊息。   在《思益經》裏,佛陀舉出十四個大海的譬喻來形容菩薩的深廣大行。其中在第 十一喻裏,以「劫盡時,金鋼寶珠不燒不失,轉至他方大海」來比喻「法滅時,菩薩 護持正法之心不失,而至他方國土」[8]。文中表示:當正法滅時,由於「七邪法」 的出現,菩薩們察覺眾生不可救度,於是到他方國土世界,見佛聞法,教化眾生。據 筆者臆測,能使菩薩明白眾生已無學法希望,似乎是因「七邪法」的緣故,這七個邪 法應該會障礙世人修行,或者是屬於損害正道的惡法,但細察其內容,此處之七個「 邪法」不同於一般佛典所看到的「邪法」[9] 。為了瞭解當時(法滅) p. 60 菩薩護持正法的情況,近一步瞭解「七邪法」是有必要的。本文擬從七個邪法的版本 比對,分析其內容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並透過上下文脈與相關之資料,來探討這在 經典中罕見的「七邪法」[10]。 二   首先以「七邪法」之相關經文進行漢藏四譯本的比對,如下表: 護本 什本 支本 藏本 A 如是迦葉,此諸正士盡一切法興顯發起,於七正法令世依怙,   正法滅時,七邪法出,   正法滅時,七邪法出,   ’od-srun de bzin-du skyes-bu-dam-pa de lta-du dag kyan dam-p’ai-chos    yons-su zad-par ’gyur de / ’jug-rten gans-par dam-pa ma yin p’ai   chos bdun byun-b’ai tshe / B 便復遊至他方佛土。   爾乃至於他方世界。   爾乃至於他方世界。   .sans-rgyas-gyi zin gzan du pho-bar ’gyur-ro / C 何謂為七?   何等七?   何等為七?   .bdun gan-ze-na/ di-lta-ste / D 諸外異道、   一者外道論、   一者外道論、   .mu-stegs-can gyi gans dan / E 隨親惡友   二者惡知識、   二者惡知識、   .sdug-p’ai grogs-pos yons-su zin-pa dan / F 墮邪見行、   三者邪用道法、   三者邪用道法、   ’log-pa’o sbyor-ba dan / G 轉相賊害、   四者互相惱亂、   四者互相惱亂、   .gcig-ta gcig ’tshe-bai sbyor-ba dan / H 受墮諸見、   五者入邪見棘林、   五者入邪見棘林、   ’lta-bar ’gyur-p’ai thib-po dan/ p. 61 I 壞諸德本、   六者不修福德、   六者不能壞不善根、   ’dge-ba’o rtsa-ba ’joms-par byed-pa dan / J 不得等時。   七者無有得道。   七者無有證會法者。   .ma thob cin mnon-par ma rtogs-pa ste / K 是為興顯發起於此七法,   此七惡出時,   是等七惡出於世時,   .dam-pa ma yin-p’ai chos bdun-po de-dag ’jig-rter gans-par byun-ba    de na / L 斯諸正士為如應器,   是諸菩薩知諸眾生不可得度,   此諸菩薩知諸眾生不可得度,   .sems-can rnams snod ma yin par ?es nas sgyes-bu dam-pa de-dag / M 見眾生本遊彼佛國,   爾乃至於他方佛國,   爾乃至於他方佛國,   .sang-rgyas-gyi zin gzan du ’po-bar te/ N 不離諸佛、常見正覺、聽於經典,   不離見聞佛法、   亦常不離見聞佛法、   .sans-rgyas ma thon-ba dan / dam-p’ai thos ma nan-pa dan/ O 勸化眾生,   教化眾生、   教化眾生、   .sems-can yons-su smin-par bya-ba dan / P 殖眾德本。   增長善根。   增長善根。   .dge-b’ai rtsa-pa yons-su ’par-pa dan yav mi ’bral-par ’gyur-ro //   「七邪法」一詞譯語,鳩摩羅什與菩提流支二譯本(以下簡稱什本、支本)是相 同的[11]。藏譯本為“dam-pa ma yin-pa i chos-bdun”,中文譯為「七不(非)正 法」。這是否意味「不正法」即是「邪法」[12]呢? p. 62 雖然目前沒有相對應之梵文本可供參考,若依照《佛教漢梵大辭典》「邪法」一詞的 梵語:asad-dharma、mithya-dharma、asubha,[13]其對譯語有邪、不正、不善、非 真妙、惡法,[14]且在漢譯佛典裡,是有「不正法」乃「正法」之對應的例子[15], 因此「邪法」是可等同「不正法」來理解的。[16]   從七個邪法的排列順序來看,四譯本是相當一致的。就內容而言,四譯本所使用 的譯詞雖有不同,但意思也大多相近。若要準確地瞭解七個邪法,實有必要逐一討論 。   一、護本之「諸外異道」,從字面上的理解應「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17]」。     什本、支本同樣是「外道論」──外道邪論之意;藏本譯為「外道之處」,     皆屬外道一義範疇。   二、「惡知識」——「惡友之意,善知識之對。及說邪法、惡法,使人陷於魔道     之惡德者[18]」。護本「隨親惡友」與藏本「為惡友控制」則加上動詞。   三、什本、支本「邪用道法」筆者目前尚未在其他經典見到此語,可能是指以不     正當的心態(知見)來修道、生活,參考護本「墮邪見行」——因邪見而起     邪行與藏本「行邪法(直譯:使用不正確的方 法)」, p. 63     意思則較為清楚。   四、「互相惱亂」、「轉相賊害」即藏本之「互相傷害」,因無明、或一時煩惱     而起害心於人[19] 。   五、「入邪見棘林」是指眾生心智已為種種錯誤的知見障蔽,就像被茂密的棘(     稠)林所覆蓋一樣,難見天日[20] 。與護本「受墮諸見」、藏本「遮蔽所     見」同。   六、善根「又作善本、德本[21]」,有時也作福德[22]。四譯本——「壞諸德本     」、「不修福德」、「不能壞不善根」、「善根斷盡」——皆同一義。   七、得道——「得聖道、無上道之意……亦即得無漏之聖道,得菩薩之無生法忍     ,或得到無上菩提(佛果),皆可稱為得道」[23],泛指證得阿羅漢、辟支     佛、菩薩(無生法忍位)及佛之聖位。支本「無有證會法者」指沒有證悟、     得道之人,或不可能證悟、得道的這件 事[24] , p. 64     什本之「無有得道」即「沒有得道的可能」。藏本「不得、不覺」省略主詞     、受詞,意思雖不清楚,但參照漢譯本,應該是不能得證、無法覺悟。   「邪」在佛典中有不正(不善、惡)之意[25],若將「外道論」、「惡知識」… …「無有得道」七者視為邪法,似乎會有困難。原因可從二方面來說明:一、有些「 邪法」並沒有不正、邪的意思。例如「外道」在四部阿含裡,少有邪的貶稱意味[26] ;「無有得道」——沒有解脫、成佛的可能,只單純地陳述一件狀況,並未涉及邪法 的生成因素,沒有理由作邪法之意。二、有些「邪法」與邪法的關係並不明確或不合 邏輯。舉其他法數詞彙來看:「三不善根」、「五無間業」及「十不善業」與它們各 個內容之間是有關聯的,[27]而「七邪法」就非如此。如「墮邪見行」本身即是行邪 法,這樣的「邪法」內容並不清楚,有說等於沒說;第五為邪見所障蔽,這是造成受 害者的原因,怎能稱之為邪法!   既然七個邪法在認定為邪法的範疇上有問題,那麼為何《思益經》 p. 65 會有如此地安排呢?以下繼續討論。 三   為了理解、分析七個邪法彼此間的關係,暫時分為下列四組:   一、外道論與惡知識:皈依外道,信奉邪知見組成的學說,往往吸引缺乏正見者     ,入道親近惡知識[28], 「隨順其教,聽受邪法」[29]。此二者易使人聯     想邪見、邪法生成的起因。   二、邪用道法與互相惱亂:在惡知識的引導下,「攝受、聽聞邪法,聞、思、修     慧所引邪行」[30],使用不正確的方法,過邪命的生活,因煩惱而害人害己。   三、入邪見棘林與不修福德:由於邪見的遮蔽(不能生起正見)不去從事利己利     他之事,反而造作種種惡行,斷了種善根、修福德的機會。   四、無有得道:在不具正見與不修福德的情形下,當然就沒有證悟、得道的可能。   由以上的分類可知此四組是有前後、發生順序的。從初入邪門,起邪見、邪行傷 害自他,以致於沒有得道,如同信受邪道的起迄過程。但是在經典中,行邪法的最終 下場應該是墮地獄等三惡道,而不是「無有得道」[31] 。若「無有得道」是如同上 一章所說之不能得道、不能成佛之意, p. 66 那麼依受報的後果而言,「無有得道」是比「墮三惡道」嚴重得多![32]於此不禁懷 疑,這信受邪法的起迄過程的組織是否只是出於偶然、巧合,而不嚴謹。因此,試從 另一角度來檢視之,一一將七個邪法轉換為相反詞:   一、外道論——內學[33]      二、惡知識——善知識[34]     三、邪用道法——行正道法[35]      四、互相惱亂——互為饒益[36] p. 67   五、入邪見棘林——具足智慧[37]      六、不修福德——具足福德[38]      七、無有得道——得道成佛   這七個正法從初入(皈依)佛門——親近善知識——修行正法——饒益有情—— 具足智慧資糧——具足福德資糧——得道成佛,依序形成佛教之覓道、修道、證道的 次第[39],可稱為「(沒有實際內容、簡要的)成佛之菩提道次第」[40]。換句話說 ,「七邪法」即「不能成佛之邪道次第」, p. 68 其內容與順序不是巧合、鬆散、不合邏輯的,相反地,它很嚴謹,有邏輯上的安排。 但是佛典裏並沒有邪道次第的記載,而且就常理來看,也不合理。依藤田宏達所言, 在原始佛教對於善、惡的定義和分類常以相反之詞與一一具體的教說(內容)表示。 例如相對於八正道(八支聖道、八正性)的是八邪道(八支邪道、八邪性),在《相 應部》中舉出八正道之一一項目即「諸(一切)善法」,而八邪道逐一的內容稱為「 諸(一切)不善法」。[41]此「七邪法」會不會是「某某道次第」的相對稱呼,然而 這也無經證可考。雖然未能得出任何結論,但「七邪法」有其次第及完整性,既使不 作「邪道次第」解,也應視為某一整體、統一的概念,如:「外道論」至「不修福德 」六者是導致「無有得道」發生之要素、條件,而「無有得道」可說是結果、總相 [42],所以有可能「無有得道」代表「七邪法」某一概念吧?這僅是筆者粗略的推測 ,暫將問題擱置一旁,參考其他漢譯佛典的說法,來理解「七邪法」是要傳達什麼樣 的概念。 四   雖然「七邪法」的內容不能作邪法理會,但是漢譯佛典提供正法滅時的訊息,倒 是有「非法」、「邪法」的出現。因此將其列出比較,從這些類似的經句幫助我們想 像當時邪法增熾的情況。例如《雜阿含》卷32:   如來正法滅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如來正法不為   地界所壞,不為水、火、風界所壞,乃至惡眾生出世——樂行諸惡,欲行諸惡,   成就諸惡;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句味熾然   ——如來正法於此則沒。 p. 69   [43] 此處正法滅時,出現的是「相似像法」——惡眾生說非法、持非律,混淆正法;並以 類似正法的言語來搧動人心。惡眾生的行為很容易聯想「七邪法」裡,入道親近惡友 ,而行邪法的眾生。此文也稍描述眾生習惡法之心態、結果——樂行、欲行、成就諸 惡,比起「七邪法」描述得生動些。另一例同此經《雜阿含》卷25:   過千歲後,我教法滅時,當有非法出於世間,十善悉壞。[44] 這裡法滅時,出現的是「非法」,使得眾生不修習十善業道[45],而「非法」的內容 在經文裡未作說明。又《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云:   ……於末世時,轉輪聖王隱沒不現,正法不行,邪法競興,眾生心惡起三種過:   一者非法貪心,二者起於顛倒貪心,三者邪法羅網纏心。[46] 大薩遮尼乾子接著繼續向嚴熾王一一解釋:「樂於非法貪心」即「於十不善惡業道中 生於樂心」;「邪法網羅纏心」即 「於諸外道非義論中,起義論想;於非法中,生 是法想;於末世時非是智者所作論中,以為正論——生於信心,熏修邪見,以為福德 。」像這樣的內容似乎看得到「相似像法」、「非法」、「七邪法」的影子,筆者認 為在論述法滅時,各經典可能會依其需要(編纂者依其觀察角度進行處理的方式), p. 70 在表達內容時,也就有所不同。雖然多少有些出入,但它們之間有一共通點就是當時 眾生不修善法、成就惡法,其實這也是造成法滅原因的通說。[47]不過若依「成就諸 惡」、「十善悉壞」、「一切眾生造惡業故」[48] 的脈絡來看,似乎感受到當時普 遍現象——沒有得道的可能,因此筆者推測在《思益經》中菩薩知諸眾生不可度,其 不可度的原因可能就是眾生「無有得道」[49] 的緣故。 p. 71 五   由上述初步的探討可知:菩薩[50]觀察當時眾生,善根斷盡,不能成為法器[51] , p. 72 受持法教。也就是說,面對如此的眾生,菩薩無法為之說法。若據「七邪法」與道次 第的關係,是否意味著,不依「道次第」修習,很難具足得度因緣,也許這是《思益 經》在論及法滅外的另一種關懷。   「菩薩是一切善法的根源」[52],若停止了護持正法[53]的事業,佛法必然不能 留住於世間。許多經典記載未來世法欲滅時,「無法無修行」[54] ,甚至「學而不 得道」[55] ,大概就是此一情況吧![56] 此經描述法將滅時,菩薩選擇離開此世間 ,至他方佛國土來延續正法,[57] 菩薩處理此一危機的方式,在其它經典十分罕見。   若從反向來思考的話,所謂「法滅」不就是指菩薩在此世間的消失。 p. 73 這正可解釋 「正法滅者為大乘說,大乘滅者即正法滅」[58]之語。象手菩薩也曾請 益佛陀,對法滅的看法:   爾時象手白佛言:「世尊!若有人言,如來所說正法滅故,誰當示導?」「無說   導,故名正法滅;正法滅故,名如來滅;如是亦名不度一切眾生。」佛告象手,   若人如是難問,應如是答。[59] 從此一定義來看「法滅」,《思益經》「七邪法」的觀點與其他經典的「法滅思想」 便有所不同。[60]菩薩不能利益、度化眾生,就違反其誓願,也就不能成就菩提(佛 道),或許到他方世界,教化眾生、見佛聞法,是不得已的選擇。又《思益經》說到 :   迦葉!此諸菩薩寧失身命,不捨正法。迦葉!大海之水則有滅盡,而諸菩薩摩訶   薩等甚深正法不盡不滅。迦葉!汝謂菩薩失正法耶?勿作斯觀![61] 在支本特別地指出(餘中文譯本無)「甚深正法不盡不滅」,[62]如此看來,容受正 法的法器眾生敗壞,而流布正法的菩薩大士離去,「法」並不是真正的消失!那麼會 有「法滅」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9.166.1
c8906:推師兄的用心 XD 114.137.10.180 12/11 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