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漢文通解 龍村倪 〈布施錫蘭山佛寺碑〉1911 年發現,為鄭和下西洋珍貴史料。碑文以中文為主,另 橫書泰米爾文、波斯文。本文勘訂中文碑文,並加以通解,聊供海內外學者參考。 關鍵詞:鄭和下西洋,布施錫蘭山佛寺碑 1911 年錫蘭(今名斯里蘭卡)在西海岸大城加勒(Galle)修路時偶然發現一塊中國 石碑,碑文以中文為主,另橫書兩種外國文字。發現時碑面朝下,碑文尚清晰,中文大體 可以直接解讀。因碑文啟首有:「大明皇帝遣太監鄭和、王貴通等」;碑尾紀年為「永樂 柒歲次己丑二月申戍朔日謹施」字樣,學術界始知此碑乃鄭和下西洋時所立,距發現時已 歷500 餘年,實乃鄭和下西洋最珍貴的史證,一時轟動,引起國際重視,形成近代國際注 目鄭和的首次高潮。 1913 年首先有學者對此碑作出說明;1914 年當時「皇家亞洲學會錫蘭分會」會長 Ponnambalam Arunachalam 爵士也即時在會中對此碑作了正式學術報告。此消息隔很久後 才傳回中國,經中國學者研究,並名此碑為〈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因碑上刻有三種 不同文字,故國外學者稱其為:“The Galle Trilingual Stone of Cheng He, Ceylon" 。 據碑文所記年月為「永樂柒歲次己丑二月甲戍朔日」,則此碑乃立於1409 年2 月15 日,乃鄭和(1371-1433)第三次下西洋(1407-1409),駐泊於錫蘭時為禮佛布施所留。 此碑出土時,錫蘭尚為英國殖民地,隨後即由「皇家亞洲學會錫蘭分會」連繫英國駐北京 大使館,寄交碑文拓片,請求解讀中文碑文。此一初步釋碑工作由在北京之漢學家 Backhouse 擔綱,在中國學者協助下完成。 首先發現此碑者為當地修路之工程師 Tomalin,他並將此碑送「可倫坡博物館」收藏 。此碑今由斯里蘭卡「可倫坡國家博物館」永久典藏,是鄭和航海留在海外最珍貴文物中 的無價之寶,也是該館唯一的一塊中國碑。 近年國際上對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進行實物詳細考究,並發表論著者,就筆者 所見,最重要者有兩種: 一、大隅晶子(日文)“ュロソボ國立博物館所藏の鄭和碑文にフいて"。[6] 二、Era Negas(英文)“The Chinese Inscription on the Trilingual Slabstone from Galle Reconsidered"。[11﹞ 大隅晶子論文對「鄭和碑」之出土、收藏、型制、石材、紋飾及漢文碑文等均有詳細 考究,除列有漢文碑文全文之比勘外(略有誤),還有根據漢文轉譯之英、日文本。 對另外兩種文字(泰米爾文及古波斯文)能認出者,也都附有日、英文之轉譯。由於 古波斯文漫漶殘缺嚴重,能解讀之文字不多。 據拓所示,三種文字以漢文為主(直書),另二種文字橫書於側,「布施」品(奉納 供物)基本相同,繁簡則有出入。大隅對供施品,分別作出了較詳明的解說,是一個重要 貢獻,為日文鄭和碑研究重要參考。 Era Negas 之論文對「鄭和碑」做了更進一步的歷史考證,並比對了相關鄭和下西洋 (1405-1433)時代的多種刻石,並附有中文原文、中文「漢語拼音」對照表及中文參考書 目,十分可貴,為英文研究「布施碑」之最新成果。 最早公佈之全碑拓本,為 1917 年之Perera[1];最早讀解碑文之中文文本者為 Edmond Backhouse(1913,北京英國大使館翻譯,並在北大任教)﹝2﹞;Backhouse因受 到中國學者之大力協助,故能完成初步破釋。我國學者則以向達從倫敦大英博物館抄回碑 文拓片,進行研究為最早(1959)﹝5﹞;日本山本達郎(1934,Yamamoto)﹝3﹞亦拓有 碑文;西方學者進行研究者有多人,以法國大漢學家沙畹(1915,Charannes)﹝9﹞及伯 希和(1933,Pelliot)﹝4﹞最早,最出名。 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碑文中文部份,經筆者綜合勘訂全文如次。原碑直行陰刻 ,現改為橫列,並加標點,以利閱讀。筆者無緣見碑,謹依大隅及Negas 等之勘校,加上 個人之通解比對,訂定刻石中文為: 大明 皇帝遣太監鄭和、王貴通等昭告于佛世尊 曰:仰惟慈尊,圓明廣大,道臻玄妙, 法濟群倫,歷劫河沙,悉歸弘化,能仁慧力,妙應無方。惟錫蘭山介乎海南,信言 梵剎,靈應翕彰。比者遣使詔諭諸番,海道之開,深賴慈佑,人舟安利,來往無虞。 永惟大德,禮用報施。謹以金銀、織金、紵絲、寶旛、香爐、花瓶、表裏、燈燭等 物,布施佛寺,以充供養。惟 世尊鑒之。 總計布施錫蘭山立佛等寺供養:金壹阡錢、銀伍阡錢、各色紵絲伍十疋,各色絹伍拾 疋,織金紵絲寶旛肆對,納:紅貳對、黃壹對、青壹對。古銅香爐伍個戧金座全,古 銅花瓶伍對戧金座全,黃銅燭臺伍對戧金座全,黃銅燈盞伍個戧金座全。硃紅漆戧金 香盒伍個、金蓮花陸對、香油貳阡伍佰觔、蠟燭壹拾對、檀香壹拾炷。 峕永樂柒歲次、己丑二月、甲戍朔日謹施。 此碑湮沒數百年,可幸大體保存完好,是鄭和下西洋壯舉中最真實的歷史見證。全碑 高144 厘米、寬77 厘米、厚12 厘米,為輝綠岩岩質,石質略顯灰綠色。碑首雕有五爪雙 龍,碑沿則為「唐草文」邊飾。下刻三種文字,中文居右,楷書陰刻11 行,計265字;泰 米爾文居左上,計23 行;波斯文位左下,計22 行﹝11﹞。碑文以中文為主,直書,兩種 外文則由右向左橫書。此碑不大,高不及一人,在中國石碑中算是中型,但十分精緻,文 彩煥然。碑體及紋飾皆明代風格,雖經歷了600 年,仍引領觀者注目!但碑座已佚而不存 。 此碑的三種文字,分別代表15世紀初錫蘭做為印度洋中一個國際大商港的文化背景。 中文是碑主鄭和的母國文字;泰米爾文是當時錫蘭的通用文字;而波斯文則是當時海商貿 易所使用的國際語文,目前除中文已解讀外,泰米爾文也已譯出﹝12﹞,對古波斯文譯解 ,則因碑刻漫漶,仍有相當難度。根據中文文本,已有英文轉譯本﹝7﹞及日文譯本﹝6﹞ 。 〈布施錫蘭山佛寺碑〉雖用三種不同文字,但布施禮品名單相同,「奉禮」對象則各 不相同。當時錫蘭有三種不同宗教信仰,都有其特別意義。一種是佛教、一種是印度教、 一種是伊斯蘭教,所以鄭和在中文碑文中所貢奉的是「佛世尊」(釋加牟尼);在泰米爾 文中所貢奉的則為印度教的「神」(濕婆);而波斯文中則獻給「伊斯蘭教之光」,也就 是真主阿拉。這種審慎的安排,確實具有面面俱到的智慧,這可能也是鄭和七下西洋都能 順利成功的一個原因。 鄭和出生於雲南昆陽(今晉寧)的伊斯蘭家庭,原姓馬,後因「軍功」賜姓「鄭」, 父親馬哈只到過麥加朝聖。鄭和出生時即授予經名「三保」(Abdul Sabbur 之音譯,乃 「真主之僕」之意),此即後世尊稱鄭和為「三保太監」的原由。後來將「保」改書為 「寶」,形成了很大解釋上的混淆,其實「三保」就是鄭和(原姓馬)的經名(小名), 乃由「阿訇」授予,此為伊斯蘭信仰習俗,可以確定。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實即印度洋),在抵達錫蘭前,曾經統一的島國已經分裂成三個 敵對政府,以錫蘭人為主的政權掌握島嶼的中部,主要信奉佛教;來自印度南部的泰米爾 人,信奉印度教,居於北部;而南部則多是信仰回教的阿拉伯人,三者常處於交戰狀態, 鄭和的到達實處於危險情況,並發生了戰鬥,因戰勝才能繼續前行。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於永樂六年(1408)9 月28 日奉詔,於永樂七年(1409)12 月由 閩江口五虎門開洋,於永樂九年(1411)6 月16 日返回,乃第三次穿麻六甲海峽到錫蘭, 並第一次越印度洋到波斯灣的忽魯謨斯。 鄭和在15 世紀初葉的28 年間(1405-1433),七下西洋,在海外各國「封山勒銘」、 「布施立碑」多有,即使是「御碑銅鐘」、「碑亭鐘亭」也建了不少,但到了600 年後的 今日,能倖存者實在絕無僅有。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以鄭和伊斯蘭信徒的身份,禮「 佛」尊「神」,恰代表了當時東方三大宗教亙敬的胸懷。此碑能歷劫不毀,也算得是「佛 世尊」的天意,也可視之為「宗教互敬」先賢賞賜後人的歷史恩典。除「布施碑」外,在 蘇門答臘最北端之亞齊另存有「鄭和銅鐘」一口,此鐘與福建南平「鄭和鐘」型制相同, 應屬同時期鑄造,略晚於鄭和七航,由中國帶往當時麻六甲海峽西口要衝亞齊者,此鐘現 存「亞齊博物館」花園中,建有鐘亭保護,也是無上珍品。 就碑論碑,因漢、滿、蒙、回、藏等均是我國文字,所以我國歷代碑刻中另有兩種外 文者,實不多有,可以說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是中國碑刻中的一大異數!鄭和〈布 施碑〉不僅是鄭和航海歷史的見證,它也「見證」了15 世紀初年中國與南亞國家間的海 商貿易、宗教交流與歷史友誼。 此碑使用華南常用的硬質火成岩閃長岩,主要組成礦物為角閃石和長石,無石英,呈 灰綠色,耐風化力強,不易磨蝕,故能保存600 年而無大傷。依碑記時間為永樂七年(己 丑)二月,顯然是在南京奉詔之後刻就,隨「寶船」前往錫蘭,並於布施後留於當地。 作者因無泰米爾文和波斯文知識,完全無由置喙,對整體碑額、碑文和邊飾也只看過 複製照片,難以作進一步推敲,但對漢文碑文之通解,筆者自認雖不敢說完滿,但出現錯 失之機率想已極小,但仍請海內外學者多多指教,使此歷史名碑能正確解讀流傳,有功於 後世! 註釋及參考文獻 [1] Perera “The Galle Trilingual Stone", Spaliza Zeilanica, 8:30(1913) ,122-27。 [2] Anonymous “A Chinese Inscription from Ceylon", J.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 “, 45(1914),171-172。 [3] 山本達郎(Yamamoto, 王古魯譯)“鄭和西征考",文哲季刊,4 卷2 期 (1935),398-399。 [4] Pellio(t 伯希和),Tung Pao《通報》,30(1933),Paris, 237-452。原文法 文“Les Grands Voyages Maritimes Chinois au De'butdu 15e Siecle"。中譯本:馮 承鈞《鄭和下西洋考》,商務,上海,1934。 [5] 向達校注《西洋番國志》,中華,北京,1961。附錄二-(二)「鄭和在錫蘭所立 碑」,50。 [6] 大隅晶子“ュロソぼ國立博物館所藏「鄭和碑文」にフいて“,東京國立博物館 研究誌,No.551,平成9 年12 月(1997),53-72。 [7] Joseph Needham “China, Europe and the Seas Between",in Clerks and Craftsmen in China and the West》,Cambridge,1970,40-70。《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IV:3,1971,Cambridge,522-3。 [8] 鄭鶴聲編《鄭和遺事彙編》(1944 重慶初版),台灣中華書局,台北,1970(台 一版),89-90。 [9] Chavannes(沙畹,法),J, Asia(《亞洲學報》),1915,第一冊,380。 [10] 孫毅夫編著,攝影《從威尼斯到大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海上絲綢之路考察 ),中國畫報出版社,北京,1992。108-9(錫蘭山佈施碑彩圖兩幅,不清晰)。 [11] Era Negas “The Chinese Inscription on the Trilingual Slabstone from Galle Reconsidered",《Ancient Ruhuna:Sri Lankan-German Archaedogical Proj, in the Southern Province》,Eds. H.-J. Weisshaar, H.Roth and W.Wijeya Pala, V.I (2001) , Mainzam Rhein:von Zabern, 437-68。 [12] Paranauitana “The Tamil Inscription on the Galle Trilingual Slab", Epigaraphia Zeylancia, V.Ⅲ, 1933。 註:8 行3,7 兩字-「阡」即仟、千;10 行18 字同。8 行倒數10 字-「納」即內。11 行首字-「峕」即時。 http://mnie.sg1007.myweb.hinet.net/10_1.pdf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99.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