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菩提道次第廣論》 p.200~p.201 (科判:共中士道─解脫正道)……… 己四 抉擇能趣解脫道性 庚一 以何等身滅除生死 庚二 修何等道而為滅除 ─────────────────────────────────────── (接續前一篇 #1HNd7gml) 又睡眠昏沉掉舉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忘念不正知等,諸隨煩惱最易生 如上所舉,諸多隨煩惱都很容易生起),障修善品這些煩惱會障礙我們修行善法) ,當知過患修習對治應當了知它們的過患,然後修習對治),率爾率爾令漸微劣不斷 地讓這些煩惱漸漸減輕,甚而消失)。 (無著《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何等【昏沉】?『謂─愚癡分,心無堪任為體,障毘缽舍那為業。』 何等【掉舉】?『謂─貪欲分,隨念淨相,心不寂靜為體,障奢摩他為業。』 何等【懈怠】?『謂─愚癡分,依著睡眠倚臥為樂,心不策勵為體,障修方便 善品為業。』 何等【放逸】?『謂─依懈怠及貪瞋癡,不修善法,於有漏法心不防護為體, 憎惡損善所依為業。』 何等【無慚】?『謂─貪瞋癡分,於諸過惡不自羞為體,一切煩惱及隨煩惱助 伴為業。』 何等【無愧】?『謂─貪瞋癡分,於諸過惡不羞他為體,一切煩惱及隨煩惱助 伴為業。』 何等【忘念】?『謂─諸煩惱相應念為體,散亂所依為業。』 何等【不正知】?『謂─諸煩惱相應慧為體,由此慧故,起不正知身語心行, 毀所依為業。』」其過患者,如《親友書》云:「掉悔瞋恚,及昏沉睡眠貪欲,並疑惑應知如是 五種蓋劫善法財諸盜賊。」(應知:掉悔、瞋恚、昏沉睡眠、貪欲、和疑惑等五種蓋, 是劫奪善法財的各種盜賊) (《雜阿含704》:「世尊告諸比丘:『若不正思惟者,未起貪欲蓋則起,已起貪欲 蓋重生令增廣;未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則起,已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重生令 增廣;……若比丘正思惟者,未起貪欲蓋不起,已起貪欲蓋令滅;未起瞋恚、睡眠、掉悔 、疑蓋不起,已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則斷。』」) (《雜阿含706》:「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能為黑闇,能為無目,能為無智,能 羸智慧,非明非等覺,不轉趣涅槃,何等為五?謂: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如此 五法能為黑闇,能為無目,能為無智,非明,非正覺、不轉趣涅槃。』」) 《勸發增上意樂經》云:「若樂睡眠與昏沉痰((病-丙)+陰)風病及膽疾其人身 中多增長令彼諸界極擾亂如果喜歡睡眠與昏沉這種人身上的痰((病-丙)+陰)、風 病、和膽疾多半都會增長以致於體內的四大種極為紛亂)。若樂睡眠與昏沉集飲食垢 腹不清身重容顏不和美所發言語不清晰如果喜歡睡眠與昏沉這種人容易堆集飲食 所成垢穢以致於肚子裡面不清淨而使得身體重量增加、容貌變得不和美、講說時口齒 不清)。」 (《大寶積經》:「彼人常病惱,風黃多積集,四大互違反,是樂睡眠過;飲食不消 ,身體無光潤,聲嘶不清徹,是樂睡眠過。」) 又云:「若樂睡眠與昏沉其人愚痴失法欲凡稚退失一切德退失白法趣黑闇。」 (《勸發增上意樂經》又說:“如果喜歡睡眠與昏沉,這種人生性愚痴,退失修習善法的 欲樂、退失一切功德,甚至退失白法而趣入惡道當中。”) 《念住經》云:「諸煩惱所依獨一謂懈怠誰有一懈怠彼便無諸法。」(各種煩 惱的所依,只有一個,也就是懈怠任何人一有懈怠,那麼就得不到任何(白)法。) (《正法念處經》:「煩惱根唯一,所謂懈怠是,若有一懈怠,彼人不得法。」) 《集法句》云:「若行於放逸即壞凡夫心如商護財貨智當不放逸。」(如果行 為放逸,立即壞失凡夫的心智者應當像商主守護他的財貨一樣,片刻都不放逸地守護) (《法集要頌經》:「修習放逸人,愚人所狎習,止觀不散亂,如財主守藏。」 《出曜經》:「修習放逸人,愚人所狎習,定則不放逸,如財主守藏。」) 《本生論》云:「捨慚為天王意違於正法寧瓦缽蔽衣觀敵家盛事。」(如果為 了得天王之安樂而棄捨慚愧心,這種意念與正法相違寧願身著破舊衣服,手持瓦缽,到 冤敵家乞食。) 《親友書》云:「大王應知念身住善逝說為唯一道故當勵力勤守念失念則壞一 切法。」(應知道:身念住等四念住,世尊說這是一乘道,所以應當努力精勤守護正念, 如果忘失正念,則壞失一切善法。) (《雜阿含627》:「世尊告諸比丘:『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 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勸發諸王要偈》:「身念處大力,佛說一乘道,常當繫心念,方便善守護,若忘 是正念,則失諸善法。」) 《入行論》云:「雖諸具多聞正信樂精進由無正知過而令有犯染。」(雖然各 方面都具備了多聞、正信、以及好樂精進但是由於無正知之過患使得持戒有違犯而染 。) 不能如是斷諸煩惱及隨煩惱若不能像這樣斷除根本煩惱與隨煩惱),然當不順煩惱不執彼品視如怨敵也應做到不隨順煩惱,不執著煩惱,把它視為怨敵),是為現在 必不容少這是現在必定不可少的修持)。 故應勵力攝對治品破除煩惱清淨自內所受尸羅所以應當努力攝持煩惱的對治品破除煩惱使得自己所受的戒律儀能獲得清淨)。 -- ﹝爲欲令此,所得正念,無忘失故,能趣證故,不失壞故;於時時中,即於多聞、若 思、若修,正作瑜伽,正勤修習,不息加行,不離加行。如是由此,多聞、思、修 ,所集成念,於時時中,善能防守,正聞思修,瑜伽作用,如是名爲,防守正念。﹞ ~《瑜伽師地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23.205.72.185 (04/12 12:52)
Samus:C大金厲害消文 推 04/13 10:48
Samus:那我提一個問題,這篇講正知很重要,可是沒提甚麼是正知 04/13 10:50
a1014a:隨喜 04/13 13:56
cool810:此段科判從 抉擇能趣解脫道性--修何等道而為滅除-->戒定慧 04/13 16:07
cool810:在修持淨戒上講到對治煩惱,上個段落提到根本煩惱的大類, 04/13 16:08
cool810:此段提到隨煩惱,“不正知”為隨煩惱之一,如法相唯識學《 04/13 16:09
cool810:百法明門》裡二十隨煩惱心所中,“不正知”為隨煩惱心所之 04/13 16:11
cool810:一。“正念”與“正知”需相互配合,這個科判前面提到:「 04/13 16:13
cool810:放逸對治者,謂於取捨所緣行相,不忘憶念及以正知,率爾率 04/13 16:13
cool810:爾觀察三門」(《入菩薩行論》中《護正知品》為守護戒律學 04/13 16:15
cool810:處)另於止觀的修習中,“正念”與“正知”亦須配合,後面 04/13 16:17
cool810:〈奢摩他〉章節也會提到(正知觀察“掉舉”“昏沉”等)。 04/13 16:18
cool810:(第一段底下《大乘阿毘達磨集論》有節錄此處提到隨煩惱的 04/13 16:21
cool810:釋義,廣論中宗喀巴大師有提示要多研閱《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04/13 16:22
cool810:》與《大乘五蘊論》等相關。簡單說,正知為檢策正念所緣善 04/13 16:24 cool810:品行相,若正念跑掉了以正知的力量拉回來,如此率爾率爾觀 04/13 16:28 cool810:察,趨入安住善所緣境,心續調柔也與得定有關(持戒得定)) 04/13 16:32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23.205.72.185 (04/13 17:06)
kamenrider:哈,其實Samus只是問個簡單問題,正知的定義是什麼? 04/13 20:59
kamenrider:cool後來推文一堆,還是沒有說出正知的定義. 04/13 21:00
kamenrider:其實這是很多人念很多"佛學"的弊病,講一大堆,還是沒講 04/13 21:00
kamenrider:重點.講一堆正知能夠幹嘛,很威,但還是沒講正知是什麼. 04/13 21:01
cool810:可參考此篇實修 #1H0gH5fv 正知正念的培養與運用 04/13 21:03
kamenrider:那是圖滇悲桑格西的文章,而且很遺憾,他也沒定義. 04/13 21:07
kamenrider:其實我很好奇為何cool要當傳令的角色,你看那麼多,就 04/13 21:08
cool810:這是要用運用,不只有定義。正知可以描述為觀察者,例如對 04/13 21:08
kamenrider:應該消化吸收,而不適當一個傳聲的角色才是. 04/13 21:08
cool810:於當下起心動念的觀察,是否為染違犯等。 04/13 21:09
kamenrider:那跟正念又有何差別呢? 04/13 21:10
cool810:正念在此處為聞思修所形成的正念,對於法義的抉擇善所緣境 04/13 21:11
kamenrider:舉例來說,老師出題目給學生做,如果學生只會說在課本 04/13 21:12
cool810:安住其上,比如對於“菩提心”的法類教授聞思修後有所覺受 04/13 21:12
kamenrider:第幾頁有作法,有答案,那老師怎麼知道學生是會真懂. 04/13 21:13
kamenrider:感謝你提供你的定義.我想Samus一定想多聽別人的定義. 04/13 21:14
cool810:在對境時是否有忘持,如果有忘持時警覺到就可作意思惟。 04/13 21:14
kamenrider:或許每個人不見得都贊同你的定義,但至少你已經有初步 04/13 21:15
cool810:你提到的觀念也很重要,學佛如果只是在知識文字上那就偏了 04/13 21:15
kamenrider:的想法了.所以你看的論書或文章,也是那些作者或法師的 04/13 21:15
kamenrider:定義與想法,誰比較有道理,誰能符合實相與實證,就是 04/13 21:16
kamenrider:較可靠的說法.所以文章可參考,但不要只當傳聲的人而已 04/13 21:17
kamenrider:不然你這樣就超級可惜的了. 04/13 21:17
cool810:自己看書的話也可以,不過個人經驗還是要依於善知識教授, 04/13 21:18
cool810:畢竟實修上如果有問題只靠自己摸索恐怕很難,能有請益對於 04/13 21:19
cool810:實修上所遇到的問題(每個人不盡相同)才有正確的修正。 04/13 21:20
kamenrider:雖然說善知識很重要,但所謂"善知識"可是一牛車... 04/13 21:21
kamenrider:你應該要有自信,自己對於佛學上也有自己的見解才是. 04/13 21:21
kamenrider:這種有自信不是封閉起來,是因為有想法之後才能夠跟 04/13 21:22
cool810:剛剛分享的格西那篇教授,如果有實際座上修,體會就不同了 04/13 21:22
kamenrider:善知識對談,不然A善知識可能跟B善知識說得不一樣 04/13 21:23
kamenrider:當然,我說的見解都包含實修上的體驗. 04/13 21:24
cool810:至於善知識的問題,這一方面就要看個人因緣了。 04/13 21:26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23.205.72.185 (04/13 21:46)
cool810:另外在推文中述及次第脈絡有其必要,先抉擇何為解脫、抉擇 04/13 23:24
cool810:解脫要如何修行,與戒定慧的關係如何,其次第上若要落實持 04/13 23:25
cool810:戒如何才能增上,跟煩惱的關係之間為何,在此脈絡下去把握 04/13 23:26
cool810:認識煩惱(包括不正知)的危害,在修行對治習氣上如何進行 04/13 23:28
cool810:有比較整體的認識後,對於正念正知的運用才能趣向修行解脫 04/13 23:29
cool810:(要了解它在脈絡次第中的關係,修行並非是拿來炫耀知識) 04/13 23:33
a1014a:到底有幾個能看出來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04/14 00:42
a1014a:c大是其中一個讓我學習的對象~上上句點出k大的問題了 04/14 00:44
AHJKL:正知者,正念於觀五蘊無常苦空非我,精勤方便;乃至四念處~ 04/14 01:04
AHJKL:八正道,四聖諦等佛所說法,精勤方便,正念正知。 04/14 01:05
kamenrider:a大,我還是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你要嘛就明確說清楚, 04/14 09:08
kamenrider:不要打迷糊仗啦,上次問你也是就不回答了,只會很籠統 04/14 09:08
kamenrider:說別人錯,要請教你時又不說清楚.這習慣很不好. 04/14 09:09
kamenrider:AH大,複製貼上大家都會,如果你常花時間這麼做,真的 04/14 09:10
kamenrider:會很花時間.你應該想想是否該把時間花在重複別人的話語 04/14 09:11
cool810:前面有人提到"很威"的心態,在佛法中這是六根本煩惱之一的 04/14 11:07
cool810:“慢”,所謂我慢如高山、法水不入心,傲慢障道,這在前一 04/14 11:08
cool810:段有提到,煩惱是要對治的,而不是增長煩惱。比如我們聞思 04/14 11:10
cool810:了四無量心的法類之後,在對境時若還落於嚴重的黨執、於一 04/14 11:12
cool810:類起貪一類起瞋等,那麼雖然知道四無量心要住於平等捨,但 04/14 11:14
cool810:實修時似乎法義就丟在一旁、依然照著煩惱習氣在走,這時候 04/14 11:16
cool810:如果察覺到自己的心行與煩惱相應,就要如理作意聞思的法義 04/14 11:18
cool810:以正念正知來對治煩惱習氣。煩惱很深細,在論典中所舉出的 04/14 11:19
cool810:煩惱分類可以幫助我們更確實的認識煩惱,例如隨煩惱中還有 04/14 11:20
cool810:忿、恨、覆、惱等,對這些煩惱心所認識後,在對境時如果覺 04/14 11:23
cool810:察到自己內心有諸如此類煩惱相應時,就可以平常自己聞思佛 04/14 11:26
cool810:法的法義如理思惟加以對治,法隨法行。 04/14 11:27
cool810:我們的煩惱由身語意三門造作,對於身語意三門要率爾率爾觀 04/14 11:30
cool810:察,如果常行放逸失去正念正知就容易起貪瞋等煩惱,起貪瞋 04/14 11:31
cool810:等煩惱熾盛時就容易犯戒。 04/14 11:32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23.205.70.232 (04/14 11:34)
cool810:煩惱熾盛不要說解脫,連往生善趣也不可能,這在四聖諦中可 04/14 11:36
cool810:認識苦諦與集諦的關係,本系列文在廣論中的科判是於四聖諦 04/14 11:38
cool810:、十二緣起支之後,了解了業與煩惱的流轉,下手處由戒定慧 04/14 11:39
kamenrider:cool兄,你的毛病又犯了,多注意別人的文意與內容. 04/14 13:22
kamenrider:不要急著想把自己的想法po出來,雖然你好像樂在其中. 04/14 13:23
kamenrider:之前推文說很威,你說你不說正知的定義,卻一直po正知 04/14 13:24
kamenrider:的功能,很夠幹嘛等等,讓人覺得正知好像很威.所以不是在 04/14 13:25
kamenrider:說你吶!就像之前Samus兄只問定義,你卻回答一些不相干. 04/14 13:26
kamenrider:這個習慣要改啦.雖然可以猜想你是善意,但善意不會解脫. 04/14 13:27
kamenrider:有一句話打錯"是說你不說正知的定義" 04/14 13:28
cool810:若以上所說你不能相應,可以參考就好,可自己思惟抉擇。 04/14 13:50
cool810:註:第一段推文已有提到正知,若遺漏未讀到剛把它標色出來 04/14 14:45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23.205.70.232 (04/14 14:46)
cool810:而AHJKL大所說的正知比較偏向"正確的知見",與這裡所要表 04/14 15:07
cool810:達正知扮演觀察者的角色,這兩者不同;比如說修淨土法門的 04/14 15:09
cool810:行者會持名念佛,例如現在告訴自己要十分鐘心不散亂的念佛 04/14 15:10
cool810:號,將佛號當作正念的所緣境,也許持續不到一分鐘心念就打 04/14 15:11
cool810:妄想跑掉了,這時候如果觀察到(正知),就把念頭拉回來。 04/14 15:12
cool810:而末學這裡所分享的是在此段落科判下主要以持戒的內涵說明 04/14 15:17
a1014a:隨喜 04/14 22:20
AHJKL:kamenrider大,我上面推文是搜尋並整理雜阿含經的感想, 04/14 22:58
AHJKL:如果你常花時間到處這麼做,你應該想想是否該把時間花在 04/14 22:59
AHJKL:充實自己而非到處批評來批評去,並且能「依法不依人」,專精 04/14 23:00
AHJKL:實修上面,這樣我想才是「正知」 04/14 23:01
kamenrider:就是因為依法不依人,所以才會批評,如果版上大都是正確 04/15 08:49
kamenrider:的佛法,那何需批評呢?你很多見解也是不太正確,如果 04/15 08:50
kamenrider:不是網友們的批評,讓你少了很多錯誤,如今,你的錯誤 04/15 08:51
kamenrider:恐怕是更多,而且版上又互相影響,錯誤也是互相宣傳. 04/15 08:52
kamenrider:這你恐怕不能否認吧?能夠批評,至少表示對於錯誤我是 04/15 08:53
kamenrider:掌握住的,如果連錯誤都不知道是錯誤,那才是可憐憫者 04/15 08:53
kamenrider:不是嗎?就像我說過的,如果怕批判,那乾脆由版主統一 04/15 08:54
kamenrider:全部一言堂就好了呀!如果你害怕不同意見,你也可以不上 04/15 08:55
kamenrider:佛版,這樣不是少一個煩惱,不是嗎? 04/15 08:55
kamenrider:就舉這個文章推文為例,Samus兄簡單問正知的定義. 04/15 08:56
kamenrider:cool推文一大堆沒回答重點,如果不是我提醒,他會發覺 04/15 08:56
kamenrider:趕緊更正嗎?因為你的想法把不同意見都當成批評, 04/15 08:57
kamenrider:才會如此覺得不自在,否則不同意見本來就很正常,本來 04/15 08:58
kamenrider:就該平常心面對,怎麼可能還會出現如你一般一些網友 04/15 08:58
kamenrider:這麼介意出現不同意見呢?當不同意見出現是正常與自然時 04/15 08:59
kamenrider:你們卻如此介意,那真的是你們學佛出現嚴重問題了. 04/15 09:00
cool810:您預設立場太重了。 04/15 09:02
cool810:末學在第一段推文時已表達完。因為閣下未看清楚,後面才舉 04/15 09:03
cool810:例如四無量心對境時之類的例子。在本文中對於各隨煩惱的釋 04/15 09:04
cool810:義應拿來觀照自己心行,認識自己的煩惱心行,而非當作知識 04/15 09:05
kamenrider:沒有預設立場呀,純粹看你的推文回應的. 04/15 09:26
kamenrider:你的第一段推文也不是定義呀,你把作用功能當定義本來 04/15 09:27
kamenrider:就不是Samus想要的,如果真是定義,那你後來又推文做什麼 04/15 09:27
kamenrider:如果自己推過文都不知道在推什麼了,那才是我強調的. 04/15 09:28
kamenrider:不要一廂情願,預設立場地推一大推文,看清楚原po問題. 04/15 09:28
cool810:在板上以S法友主要讀阿含經四念處來看,可能比較相應於如 04/15 09:29
cool810:南傳四念處內觀身受心法的法門。 04/15 09:30
cool810:故在本文中要以前後文脈絡才能比較認識其中理路去應用。 04/15 09:32
cool810:(一個科判應完整來看才能認識其中理路如理思惟,因為篇幅 04/15 09:43
cool810:頗多(下面還有)故分予多篇讀經,有時間的話應完整細讀。) 04/15 09:45
cool810:(已經給魚竿了,前幾篇中還有哪些提到正知的地方可自行閱 04/15 09:59
cool810:讀思惟,修行要靠自己,別人能給的就這麼多了,要自己實修 04/15 10:00
cool810:,祝法安) 04/15 10:01
AHJKL:佛法討論的依據是引經據典、依法不依人,k兄的想法充滿太多 04/15 20:51
AHJKL:自我的想法,好像您才是對的,別人引經據典反駁您,又說一大 04/15 20:52
AHJKL:堆自我的想法。拿句您常說的,"這麼介意出現不同意見呢?" 04/15 20:52
AHJKL:當我告知您"是否該把時間花在充實自己而非批評、專精實修上 04/15 20:53
AHJKL:面",又說別人容不下不同意見? 04/15 20:53
AHJKL:您不覺得拿自己的話來套用在自己身上挺適合的? 04/15 20:54
AHJKL:#1HPsAQNa (Buddhism) 04/15 20:55
AHJKL:說提倡早期經典,等別人反駁您又說南北傳阿含經不是天下無敵 04/15 20:56
AHJKL:,那麼是否k兄的言論就是天下無敵?依法不依人? 04/15 20:56
AHJKL:如您現在所說,"如果連錯誤都不知道是錯誤,那才是可憐憫者" 04/15 20:57
AHJKL:如我今點出您所在,如果您容不下其他人的聲音,我想也無需在 04/15 20:58
AHJKL:講了,祝隨喜 04/15 20:58
AHJKL:我從來都不敢說自己的話是對的,因為我知道要「依法不依人」 04/15 20:59
AHJKL:,我也一再地要求希望大家也是,如經營方向第三點紅字部分, 04/15 21:00
AHJKL:如本推文,k兄至今也未說什麼是正知? 04/15 21:04
AHJKL:當每個人都指出您的所在時,也別急著反駁,要好好想想, 04/15 21:05
AHJKL:為什麼板上大多數人都指出我哪方面所在,而我卻不知而一再地 04/15 21:06
AHJKL:反駁並指責他人才是有問題的? 04/15 21:06
AHJKL:如您所說如果大多數人指出您的問題所在,不加思考,還反而 04/15 21:07
AHJKL:一再指責別人"學佛出現嚴重問題",是否要好好的面對自己? 04/15 21:08
AHJKL:當然我也會吸收思考您的推文意見,但如果您反容不下別人批評 04/15 21:10
AHJKL:您的聲音時,那麼我也言僅於此了,祝法安。 04/15 21:10
cool810:註:補充一下,這個科判的次第是在四聖諦、十二緣起支之後 04/15 21:16
cool810:修習四聖諦、十二緣起支生起出離心,故持戒要以出離心攝持 04/15 21:17
cool810:(《南山律在家備覽》亦云:「言戒法者,必能軌成出離之道 04/15 21:32
cool810:」要出離輪迴必須對治煩惱,可由四聖諦苦諦、集諦間的因果 04/15 21:33
cool810:關係,以及十二緣起支無明起惑造業感苦去認識出離輪迴。) 04/15 21:34
cool810:(而在四聖諦、十二緣起支的科判之前談到十善業道,要注意 04/15 21:57
cool810:的是這些都是“共”的,比如此處科判“共中士道”,也就是 04/15 21:58
cool810:接下來上士道的大乘菩薩道也需具備內涵,並非上士道就把這 04/15 21:59
cool810:些揚棄,以此為基礎,上士道更進一步菩薩戒六度波羅蜜等) 04/15 22:00
kamenrider:A兄不要激動,看起來你很在意我批評你,那我就不批評你. 04/15 22:40
kamenrider:之前批評你的文章,都有說明理由,你不接受我也莫可奈何. 04/15 22:41
kamenrider:何況你的問題也不只我一個人批評而已,何必那麼在意我呢 04/15 22:42
kamenrider:你不針對被批評的問題,卻只關心是我批評你,這才是本末 04/15 22:42
kamenrider:倒置的,不是嗎?重點不是誰批評了你,而是批評的內容. 04/15 22:43
kamenrider:至於你說你也批評我,但你的批評沒什麼說服力呀 04/15 22:44
kamenrider:難道還要冷飯熱炒嗎?而且都那麼久了,還那麼在意誰批評? 04/15 22:45
kamenrider:如果無法接受不同意見,那可以提出來,我就不評論,這不是 04/15 22:46
kamenrider:很簡單的事情嗎?又不會強人所難.如果可以接受別人不同 04/15 22:47
kamenrider:意見,又怎麼會耿耿於懷呢?還在意是誰批評了呢? 04/15 22:48
kamenrider:難道換成別人批評你就能接受嗎?那這樣不就是依人不依法 04/15 22:48
kamenrider:每個人本來就有自我的看法,這是很正常不過了. 04/15 22:49
kamenrider:只有本版一些人,好像只會當複製貼上,不然就是傳聲筒. 04/15 22:49
kamenrider:這反而很奇怪,是因為台灣的教育還是環境造成如此嗎? 04/15 22:50
kamenrider:連表達自己的意見都不敢,只會複製貼上,等到被批評評論 04/15 22:51
kamenrider:就說那不是我說的,是某某大師說的.這樣沒有主見不是很 04/15 22:51
kamenrider:糟糕嗎?還是你喜歡這樣的模式呢? 04/15 22:52
kamenrider:至於天下無敵的說法,就是你這種不太會思考的人. 04/15 22:54
kamenrider:鼓勵A不見得A就是完全正確,尤其你了解佛教歷史就知道 04/15 22:55
kamenrider:為什麼都不好好思考,別人說一就是一,要根據狀況呀! 04/15 22:57
kamenrider:算了,說很多你又說是批評你,又受不了,不說了. 04/15 22:57
kamenrider:以後你的文章也都不回應了. 04/15 22:58
cool810:感謝推文推這麼長。 04/16 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