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佛陀說有四食是眾生賴以活命因素,其中的段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在佛法 修習裡,飲食是一項重要的課題,如何讓飲食成為助道資糧、熄滅貪瞋癡,而不使飲食反 致修道障礙、增長貪瞋癡煩惱。例如常提到的素食亦是實修課題之一,培養慈悲心。 而對佛弟子來說,若雖斷肉食,但於其他飲食若仍如世間人般貪求,為了滿足口腹之 慾在飲食上貪求花樣,則亦如經典所說「貪嗜飲食」(《大般涅槃經》云:「貌像持律, 少讀誦經,貪嗜飲食,長養其身」),增長貪欲於法漸離。 世間人追求美食美味,或以養生為目的、或以追求樂受為尚;然以佛法言,世間各種 “樂受”皆屬壞苦】,應觀苦諦之性,方不至為無明所惑造貪等煩惱。 底下選讀飲食應注意的事項,不應以染汙貪求心,而應以清淨的意樂發心,如理的思 惟飲食作為修道助緣相應的心態,與貪求飲食的過患;與法相合將飲食轉為清淨的道用。 尤其修習佛法者,需修習「止、觀」才能得出世間解脫道性,其中「飲食知量」是修 習止觀的重要助道資糧之一。無著菩薩《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何等資糧道?謂諸異生 所有尸羅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不睡眠勤修止觀正知而住復有所餘進習 諸善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修習此故得成現觀解脫所依器性。」 《菩提道次第廣論》:「學習四種資糧,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止)、毗缽舍那道(觀 )之正因:所謂(1)密護根門,(2)正知而行,(3)飲食知量,(4)精勤修習悎寤瑜 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 此中「密護根門」之前讀過,#1G3Y7Q5t [讀經] 《菩提道次第廣論》密護根門 底下學習「飲食知量」: ─────────────────────────────────────── 《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修習軌理〉 {節錄}   【第三】飲食知量者,謂具四法非太減少若太減少飢虛羸劣,無勢修善,故所食 量,應令未到次日食時無飢損惱非太多食若食太多,令身沉重,如負重擔,息難出入 ,增長昏睡,無所堪任,故於斷惑全無勢力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依飲食起,諸舊苦受 ,悉當斷除,諸新苦受,皆不生長。非染污心中量食者,謂不起眾罪安樂而住。又於飲食 愛著對治者,謂依修習飲食過患過患有三:由受用因所生過患者,謂應思惟任何精妙色 香味食,為齒所嚼,為涎所濕, ---P.050--------------------------------------- 猶如嘔吐。由食消化所生過患者,謂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後夜分,消化之後,生血肉等, 諸餘一類變成大小便穢不淨,住身下分此復日日應須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由求飲 食所起過患,此有五種:【1】由為成辦所生過患者,謂為成辦食及食因,遭寒熱苦,多 施劬勞,若不成辦憂憾而苦,設若成辦,亦恐劫奪及損失故,發起猛利精勤守護,而受諸 苦。【2】親友失壞者,謂由此故,雖父子等互相鬥諍。【3】不知滿足者,由於飲食愛增 長故,諸國王等互相陣戰,領受非一眾多大苦。【4】無自在過失者,諸食他食者,為其 主故,與他鬥競,受眾多苦。【5】從惡行生者,謂為飲食,飲食因故,三業造罪,臨命 終時,憶念其罪,追悔而死,沒後復當墮諸惡趣。雖乃如是,然亦略有少許勝利,謂由飲 食安住其身,若唯為此故,依止飲食,不應道理。故應善思而後受用,謂由身住,我當善 修清淨梵行。施者施主,亦為希求殊勝果故,搾皮血肉而行惠施,亦當成辦彼等所願,令 得大果。又應憶念《集學論》說,應當思念饒益施主,及身中蟲,現以財攝,於當來世, 當以法攝。又應思惟當辦一切有情義利,而受飲食。《親友書》亦云:「應知飲食如醫藥 ,無貪嗔痴而近習,非為驕故非慢故,非壯唯為住其身。」 ============================================================================== 辨析 【四法】: (一)非過少 (二)非過多 (三)相宜消化而食 (四)非具足煩惱而食 (一)﹝非過少﹞ 原因:饑餓使身體虛弱,無勢修善。 應行:保證未到次日進食時,不會有饑餓損惱。 (文上觀察,應該主要是說一天的最後一餐;若受八關齋戒的是午餐) (二)﹝非過多﹞ 原因:1.身體沈重;2.息難出入;3.增長昏睡;4.無所堪能;5.故斷惑無心力。 應行:八分飽即可。 由以上二者可知,飲食不能不足,亦不宜過量,以八分飽為適量。否則多食少食 皆會導致修行不得力,影響修善與斷煩惱。《雜集論》云:「飲食粗重者,謂極 多少食,於方便行,無堪任性。」 (三)﹝相宜消化而食﹞ 原因:1.以往依飲食不當所引起的苦受將會斷除; 2.由飲食不相宜引生的新苦受,皆可避免而不生長。 (略論釋云:謂食未消而復加食,使消化不及,因而生病者是。) 應行:相宜合乎飲食衛生;不應未消化前而復食。 (四)﹝非具足煩惱而食﹞ 原因:若染汙心而食,起眾罪故而斷之染汙心,可分求食染汙與進食染汙。譬如,以非法動機希求美食,此為求食染汙正食時生起貪著或慳吝等,此為進食染汙。 (《菩提道次第略論釋》云:「煩惱食,能生不悅意事,及不安樂因。所謂煩惱者 ,分飯食來源與資料來源,如由屠夫劊子手而來之食是。資料,謂由貪愛其滋味 ,即為貪煩惱而受用,如對食物而生起偏愛耽嗜者是。」) 以上「飲食知量」歸納而言,即須了知二量──與身相應之量心理之量唯了知此 二量,才能合理安排飲食,避免以飲食不當影響修行及造罪業。不能知量而食之關鍵,即 愛著飲食勝過理智的自制力,因此以下須講飲食愛著之對治。 ------------------------------------------------------------------------------ 【飲食愛著的對治】 對治愛執飲食的方法,謂思惟過患分三: (一)﹝由受用因所生過患思惟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之飲食,被齒所嚼,被為涎所濕,猶如嘔吐之物。 (二)﹝由食物消化後所生過患思惟謂思所食之物至中夜或後夜時,消化之後,生血肉等,有餘一類變成大小便穢而 往身體下分,又必須日日遣除。及由依飲食而生極多疾病,如食物中毒等。 由食物消化所引之過患有四:1.生長血肉等不淨物;2.產生大小便穢;3.須每天 排泄大小便;4.引生各種疾病。應當如是思惟飲食自性唯苦,以對治飲食愛。 (《瑜伽師地論》中稱此為轉變種類過患:「云何轉變種類過患?謂此飲食,既噉 食已,一分銷變,至中夜分,或後夜分,於其身中,便能生起、養育、增長血肉 、筋脈、骨髓、皮等,非一眾多種種品類諸不淨物。次後一分,變成便穢,變已 趣下,輾轉流出,由是日日數應洗淨。或手或足,或餘支節,誤觸著時,若自若 他皆生厭惡。又由此緣,發生身中多種疾病。或由所食不平和故,於其身中不銷 而住,是名飲食變異種類所有過患。」) (三)﹝由求飲食而生過患思惟﹞此分五種: 1.[成辦所生過患]: 成辦食物及成辦食物之因,必須現遭寒熱之苦,極多勤勞。假如因此沒有達成所 願而感憂苦,假如成辦,亦唯恐被奪及減損而發起猛利精勤守護,而備受應此而 生諸苦。總之,為成辦飲食所生過患有三:一、成辦過程中有辛勞之苦;二、 辦失敗有憂憾之苦;三、成辦後有守護之苦。是故,過程與結果唯是痛苦之自性以貪執推動而追求飲食之行為,其自性唯苦,且從果上說,求得是苦,求不得 亦是苦。 2.[(小範圍)親友失壞過患]: 謂由成辦食及食因故,父子眷屬相互鬥諍。一切鬥諍之起因即內心的貪執,欲界 眾生內心最貪執之處,為飲食男女。《俱舍論》云:在家人為受用而諍,出家人 為見而諍。飲食受用一旦不得滿足,自然引發人與人之間的鬥諍此處,以親友 代表人類之間最親善的關係。 3.[(大範圍)不知滿足過患]: 由於成辦食及食因的愛執增長故,大至諸國等相互征戰,無量有情領受極多不同 大苦。歷史上,發生過眾多部落之間、民族之間與國家之間的戰爭,究其根源, 正是人類之貪欲。其中不乏以「飲食愛增上」(經濟利益衝突)而暴發戰爭者。 所謂經濟競爭,大至集團,小到個人之間的競爭,悉為人類貪心所致。勿以為追 求飲食過患極小,此實為諸患根源,以飲食愛之增長,人心將捲入更為激烈的鬥 諍中。 4.[無自在的過患]: 諸多依於他有情而獲得飲食的人,必須為其主而與他鬥爭,受眾多大苦。世人常 為糊口,而為雇主效命,做眾多違心之事,為雇主的利益參與競爭,身心極其痛 。 5.[從惡行生的過患]: 為了成辦食及食因故,三業造罪,臨命終時,憶念其罪追悔而死,死後墮諸惡趣 分析: 此思惟過患分五,其中前二,是依於不淨觀方式思惟愛執飲食過患斷除已生飲食 愛執之心第三條,思惟“由求飲食所起過患”是依於思惟成辦飲食及飲食因上的煩惱,而 除未生飲食愛執之心。 體會: 飲食問題在廣論裡面,建立在未修中間,目的是將護修習所緣行相,是護持戒律, 集積資糧的正因之一。 ----------------------------------------------------------------------------- 至此,或有人疑:「飲食過患如此巨大,吃飯似成極大罪業,是否唯有禁食,才不致 染上罪惡?」 此問並未掌握關要,飲食實不具罪性,決定罪性唯在動機。動機為庸俗的世間貪求, 飲食確為染汙,而將心念導向高尚無私的目標,飲食也將為自他二利提供純淨能量,有如 是殊勝利益。故須了知,真正具足智悲的修行人,飯食之間亦成辦功德而未經聞思不懂 修法之俗人,即使吃飯亦是造罪。因此,同行一事,智愚動機迥異,其果亦具天淵之別。 ------------------------------------------------------------------------------ 【思惟正確飲食之勝利】 理由: 若依於正確的飲食能安住其暇滿之身。故需思惟少許勝利若不依於正確飲食,不 應道理。故應善思而後受用倘若僅為養身而依止飲食,則不合道理;傍生亦具有 為身覓食之本能,人若僅為養身而受用飲食,則與傍生無異。 (一)﹝自利方面思惟飲食為了能令身安住而能善修清淨梵行。 (二)﹝利他方面思惟﹞ 1.布施飲食的施者施主,為求殊勝果故,榨皮血肉而行惠施,我當成辦彼等所願 令得大果而正受用飲食。 2.飲食不但能饒益施者施主,並且能饒益身中之極多蟲有情,先以財攝,未來世 當以法攝。 3.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義利而受飲食。 《親友書》以視飲食如醫藥之心來修習。這樣能斷除因為飲食而生的驕慢心,及僅為能 安住其身的狹隘目的。 體會: 若不聞思安樂之道,誰能正確觀待飲食這件事呢?世間皆以飲食男女為安樂究竟, 而沒有透過佛法的智慧觀察,事實我們和傍生無異,甚至傍生更勝於我們。因為它 們溫飽即能滿足,非我們人類那種不知滿足的心,所帶來的極多困苦。 然此若能了知真安樂之果及因後,飲食漸能由正確引導而成為安樂正因,非過去無 知貪婪所引極大苦因也遠離傍生之心,是發展暇滿人身的特殊心性作用。 ------------------------------------------------------------------------------ 此處,宗喀巴大師依大小乘經論,宣說四種思惟內容:前二種即應思惟以飲食令身體 更有活力,由此應善修梵行,及為報答施主辛勞惠施之恩,應當成辦彼等所願。此據《瑜 伽師地論》、《親友書》、律藏等,依別解脫戒而宣說;後二種即應思惟以飲食饒益施主 與身中小蟲,及為成辦有情利益而受用。此據《集學論》按大乘利他精神而宣說。無論從 因果規律或從佛法角度三寶弟子受用飲食之前,須先作思惟每次進餐時,勿無意識地 端碗便食,而應先觀自心,以善思惟調整動機,方可昇華自心,超越俗欲如是思惟,即 將飲食轉為道用。因此,清淨的飲食習慣是先思惟而後受用。 此段文字易懂,若不真實思惟而受持,亦僅流於口頭,飲食仍隨煩惱而轉,故欲行菩 提道者,對此先應通達,繼應始終真實行持。 -- 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 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樂 願一切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iamm:佛菩薩於因果觀察之細膩,令人讚嘆 08/19 15:21
summertrees:南無阿彌陀佛!感恩讚嘆! 08/19 15:25
iamm:反省自己的飲食習慣,週一至週五,中午只喝一杯精力湯,晚餐 08/19 15:43
iamm:是自助式素食,於份量上自行控制還好。假日只能吃外面的素食 08/19 15:44
iamm:份量上較無法控制,時有過飽的情形出現。 08/19 15:46
iamm:對於食物,仍有明顯挑食情況,只選自己喜歡的食物吃,但對於 08/19 15:46
iamm:食物的清淡則不以為意。此挑食習慣是一毛病,應當漸除。 08/19 15:47
iamm:假日吃飯過飽的情形,亦應設法排除。遵照佛菩薩的教誨,讓身 08/19 15:48
iamm:心平衡,方能安頓。 08/19 15:48
iamm:懺悔過後,更改前非,如佛所說行,才可說是懺悔。否則為有懺 08/19 15:51
iamm:無悔,亦是枉然。願自己能如佛菩薩所教行。 08/19 15:52
cool810:樓上版友能有這樣的發心很隨喜。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 08/19 18:21
cool810:儉難」,若習氣慣力深重,需依自己的情況漸次調整。 08/19 18:23
cool810:由您幾次在版上的發問討論,對於佛法的認識較無一整體健全 08/19 18:23
cool810:之認識,可由正見打好基礎,次第而上,例如末學此文引用之 08/19 18:24
cool810:《菩提道次第廣論》,能有系統次第的修習佛法,打好正知見 08/19 18:25
cool810:的基礎。佛法內涵許多法類,看似分門別科,但若能系統次第 08/19 18:26
cool810:學習,實則是法法相因、法法相益,法法互為含攝,能彼此共 08/19 18:27
cool810:構深化,而不會有各種法類間相隔無法融入、覺得學習各種法 08/19 18:28
cool810:類是換來換去無法連接之感,若會有這種現象是不識佛法之故 08/19 18:29
cool810:關鍵在於需知道各種法類所處之次第、位置,位於整體佛法有 08/19 18:30
cool810:其相應之道次,如此修習任一法類實則是修習整體佛法,而能 08/19 18:31
cool810:與其他法類共構深化,以道次第鋪排提綱挈領,由點、線、面 08/19 18:34
cool810:逐步串習完成整個菩提道的修習。好比(這只是打個比方)要 08/19 18:35
cool810:興建一高樓華夏,對不懂的人來說,似乎地基是地基、泥沙是 08/19 18:35
cool810:泥沙、鋼梁是鋼梁、樓層彼此間之壓力設計等等,似乎各種項 08/19 18:36
cool810:目別別無關,但實際上他們共構在同一藍圖,缺一不可,如果 08/19 18:38
cool810:知道如何善巧運用,便是法法相因、法法相益、法法互為含攝 08/19 18:39
cool810:以此簡單之譬喻供參考,祝道業精進、福慧雙修、菩提增長。 08/19 18:40
moon70552:隨喜讚嘆 08/19 19:07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82.233.156.130 (08/19 19:07)
Lunakaoru:隨喜讚嘆 08/20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