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259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 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 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② 十二光佛   請看《大經科註》第六百二十九頁第五行,科題「庚二、十二光佛」,請看經文:   【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 。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   一共十二個名字。我們看黃念老的註解。「此段是本品之三」,這一品第三段,「顯 光明之十二勝名」,勝是殊勝、是超勝。「此十二光明,稱十二光佛,均為無量壽佛之異 名,亦正是法藏成佛之果覺」,這些名號都是阿彌陀佛。下面黃老舉《楞嚴經》的話說, 「《首楞嚴經》曰: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 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這是敘述《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裡面「大勢至菩薩圓通章」,這段 經文說明大勢至菩薩在久遠劫之前,他遇到無量光佛,十二如來相繼一劫,這一個大劫當 中有十二尊佛出世。就像現在這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在這一大劫,這叫賢劫,聖賢的賢。 為什麼叫賢劫?你看大勢至菩薩那個時候,一劫才十二尊佛;釋迦牟尼佛這一劫,賢劫, 有一千尊佛,千佛出世,所以稱之為賢,聖賢很多。一劫時間很長,是大劫不是小劫。我 們從這個經文上來看就知道,就有個概念,很長很長的時間。   大勢至菩薩遇到這十二如來,應該也就是阿彌陀佛,彼佛教他念佛三昧。所以夏蓮居 老居士在《淨修捷要》裡面告訴我們,大勢至菩薩是法界淨宗初祖,法界是遍法界虛空界 ,淨土宗的初祖。為什麼?他是第一個修念佛三昧成功的。普賢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初 。釋迦牟尼佛出世,最初講《華嚴經》,在定中講的。《華嚴經》講到最後,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的初祖,這我們得搞清 楚。在中國,慧遠大師,在東晉的時候,現在江西廬山,建立一個念佛堂,那個時候佛教 傳到中國來還不多久,建個念佛堂,一百二十三個人念佛求生淨土。他那個時候所依靠的 就是《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經》還沒有翻出來,流通只有一部,那是漢朝時候 翻譯的《無量壽經》。這一百多人個個都往生,沒有一個漏掉的,所以遠公大師是我們中 國的初祖。從中國傳到韓國、傳到日本,韓國跟日本的初祖就很多了。那個時候很多留學 生,佛門的留學生到中國來學,修淨土,善導大師的弟子最多,在日本一共建了十三個宗 ,實在講是淨土宗的十三個派別,在日本稱為宗。   我們看,「今經之十二光佛,即彼往昔恆沙劫前之十二如來」,大勢至菩薩遇到的, 當時遇到的十二如來就是我們此地講的十二光佛。「又密部《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集陀 羅尼經》曰:是內坐十二大曼陀羅大圓鏡智寶像,其名為一切三達無量光佛…智力三明超 日月光佛,正與本經相合」。在五種原譯本裡面,「又《唐譯》為十五光,《宋譯》為十 三光,乃開合不同」,這個我們要知道,所說的都是一樣,各人講法不一樣,我們明白這 個事實真相就行。   下面,這十二光佛一位一位的介紹。第一位,『無量光佛』「曇鸞大師《讚阿彌陀 佛偈》曰: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號無量光,有量諸相蒙光曉,是故稽首真實明。大師 此讚深契聖心,直指光明即是智慧,智光不二。是故稽首真實明」,真實明就是真實智慧 ,真實智慧是自性本有的,我們要知道。《華嚴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 智慧德相」,這句話就說盡了,這是自性本有的,跟六祖惠能大師開悟時候所說的第三句 意思完全相同。惠能大師第三句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都具足什麼?《華嚴經》上 說清楚了,具足智慧、德、相,智慧擺在第一,德是能力,我們今天講能力,相是相好, 依正莊嚴那是相。德,要用我們這部經來說,阿彌陀佛的大德就是四十八願。無量智慧, 加上四十八願,再加上所顯現出來的依正莊嚴相好,圓滿的西方極樂世界。   由此可知,修行求什麼?這個要知道,修行是求智慧。釋迦牟尼佛講經這四十九年, 他辦班教學,我們要清楚,四十九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阿含,十二年,好像我們 現在講辦學,小學。第二個階段方等,好比是中學,小學畢業了再向上提升,中學。中學 跟小學合起來二十年。第三個階段講般若,般若是大學。也就是佛出現在世間,想做的是 什麼、想教的是什麼?就是教般若,那般若必須得有前面二十年的基礎,你才聽得懂,才 能夠修學。說法四十九年,般若佔二十二年,差不多是一半時間,你就曉得,這是釋迦牟 尼佛出現在世間,講經最主要的一個階段。末後八年講《法華》,《法華》好比是研究所 。《法華》講什麼?《法華》講成佛;般若是菩薩,菩薩最後要成佛,那就圓滿了。佛離 開我們,入般涅槃了,一天一夜講《涅槃經》,《涅槃經》是遺囑,釋迦牟尼佛的遺教, 最後說的。我們看這個就懂得了。   過去,古時候,唐朝中葉以前,學佛是有次第的,按部就班來,所以中國佛教有十個 宗派,有成實宗、有俱舍宗,這兩宗唐朝晚年就沒有了,這兩宗沒有了;經典有,在《大 藏經》裡頭,有《俱舍論》、有《成實論》,是他們所依據的。中國為什麼把它丟掉?中 國人用儒跟道代替了。儒跟道是本土的文化,特別有親切感,而裡面的內容是小學,是佛 法的小學,又比小學高;雖是小學,它比小學高,它可以直接通大乘,所以我們的祖師大 德就把小乘放棄了。中國大乘是八個宗派,這個我們要懂。   我們今天問題來了,今天佛法衰了,可以說滅亡。為什麼?基礎沒有了,不學小乘, 也不念四書五經,也不念《老子》、《莊子》。古時候念,到清朝中葉那個時候還念,乾 隆、嘉慶那個時代還是念,那個時候到現在大概一百五十年,現在不念了。到民國,滿清 亡國之後到民國,恐怕小乘不念了,儒、道也不念了。換句話說,佛法的基礎教育失掉了 ,那再學大乘都是空中樓閣,能讀能講,做不到。現在連讀的人都沒有了,哪個法師讀《 法華經》?《法華經》是天台宗的,沒人讀了。哪個法師讀《華嚴經》?沒有了。大概這 些經典,只有在現在水陸法會還有個壇,請法師去念一部,從頭到尾念一遍;《法華經》 一般是念七部。每個宗派都有主要修學的經論,全都沒人讀了,確實名存實亡。大概藏傳 的密宗還有,那也要學經論,不學經論光念咒不行。   剩下淨土宗,淨土宗大概我們這一脈,沒聽說有第二個人講《淨土五經》、依照淨土 宗念佛的方法修行,也沒有了。我們現在是得力於高科技的幫助。我們沒有道場、沒有講 堂,一生流浪。可是我想一想,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榜樣。章嘉大師早年勸我出家,囑 咐我學釋迦牟尼佛,所以想到釋迦牟尼佛,我們就很安慰。釋迦牟尼佛在世,是樹下一宿 ,日中一食,去托缽。至少我們現在吃飯不要去托缽,我們還有個地方可以遮蔽風雨,房 子不大,小小房間,比樹下一宿好多了。所以想到佛陀,我們就很安慰,我們很感恩。真 的,這種修行的方式是正確的,真正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心是清淨的。如果我們有個 道場,每天講經,有幾百人來聽經,那就麻煩大了。我這裡信徒多,別人信徒少,一定會 引起佛門自讚毀他,爭奪信徒,爭求供養,這就大錯特錯了。自讚毀他是毀謗,這個果報 要照《戒經》上講的是無間地獄,為什麼?破和合僧。五逆十惡,五逆裡面就有一條「破 和合僧」,破壞和合僧團,無間地獄,這個是五種重罪裡頭最重的一條,其他都比這個輕 。所以我們這個路走對了,是要這個樣。   所以有發心學講經的法師來看我,我就告訴他,你肯不肯學釋迦牟尼佛,一生不建道 場,哪個地方請,就到哪裡去;沒有人請,就念佛求往生?真正發這個心,你的法緣,佛 菩薩替你安排,到時候自然有人請。講個十年、二十年,真的根柢厚了,解行相應,自己 得法喜,佛菩薩給你安排道場;你的聽眾當中聽得很歡喜,有外地人來聽,他就請你到那 邊去。我這一生的法緣就是這麼回事情,都是聽眾彼此互相介紹。我們一個人,沒有累贅 ,哪裡請就可以到哪裡去,講完了,那個地方預約了。一年三百六十天,日子很好過,處 處作客。所以記住,作客,不要作主。你能把這一關看破了,走這個路好,這個路是真樂 ,法喜充滿,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   真正做到,我們這個戒律很簡單,五個科目。第一個淨業三福,三條,不難記,出在 《觀無量壽佛經》裡邊。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 「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 者」,這個是無論修學哪個宗派、修學哪一個法門,必須要遵守的,這是佛法的根本戒, 我們要持這個戒,是根本戒。除這條之外,三皈、五戒、十善,出家再加一個《沙彌律儀 》,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這是第一個科目。   接著下面修六和敬,別人不修,我一個人修。「見和同解,戒和同修」,住哪個道場 ,守哪個道場的規矩,這就叫戒和同修。我們不標新立異,恆順眾生,皆大歡喜。「身和 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法喜充滿。最後一個「利和同均」,這條最好不要放在心 上,不求利養,每天吃飽就行了。寺廟的供養,如果方丈住持包個紅包給你,可以收;不 包,不包就算了,不必過問,這樣就好,大家對你放心,不爭。永遠這一生不跟人對立, 這條很重要。對立就造業,造業果報很麻煩,生生世世沒完沒了,很可怕不跟人結怨, 修忍辱波羅蜜,成就自己的德行,這一生最後的目標定在西方極樂世界,多好!你們喜歡 這些統統給你,我不要了,我到極樂世界去。我到極樂世界去,什麼也不能帶,連這個身 都不能帶,統統放下。   所以三福六和、三學六度,這都是戒律。三學是戒定慧三學,這個戒裡頭主要的是講 求學修道。我們這個五科就是屬於戒,我們自己必須要嚴格遵守。戒的目的是什麼?是得 定,定的目的是開慧,所以終極的目標是開智慧。智慧怎麼開?心定就開了。心裡面有染 污,不開智慧;心裡面有分別,不開智慧;心裡有起心動念,不開智慧。戒是幫助你得定 ,定是幫助你開智慧。定的樣子是什麼?我們這個經經題上說得很好,標準的樣子。你看 清淨,清淨是阿羅漢的定,心不染污。清淨心現前,是阿羅漢、是辟支佛,開小智慧;這 個定再提升一個階段,大定,菩薩修的,開大智慧,這個智慧是世尊第三時所講的般若智 慧,開大智慧;後面還有個覺,你看,「清淨平等覺」,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成佛 了。這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戒定慧三學。佛用這個方法,幫助多少人一生當中成阿羅漢、 成菩薩、成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成佛有四十一個等級,《華嚴經》上說的,圓教初住菩薩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 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真佛不是假佛,但是沒有圓滿,為什麼?習氣沒斷。習氣不好 斷,阿羅漢沒有執著了,他有執著的習氣,所以證得阿羅漢之後,他的功夫完全用在斷習 氣,見思煩惱習氣。見思煩惱習氣斷盡了,他升級了,他是辟支佛,不是阿羅漢,比阿羅 漢高一級。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辟支佛見思煩惱習氣斷了,辟支佛在這個位次上,他要 斷塵沙煩惱,就是分別,塵沙煩惱就是分別,要練習不分別。真的不分別了,他升級,他 是菩薩。菩薩分別習氣沒斷,所以在菩薩這個階段當中,他修什麼?斷分別習氣。分別習 氣完全斷了,他升級,那就是十法界的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佛,佛住哪裡?住 實報莊嚴土,住在那個地方,等無始無明習氣斷掉。因為無始無明習氣沒有方法斷,你有 方法你就添煩惱了。它怎麼斷法?經上有比喻,習氣,什麼叫習氣?佛用酒瓶做比喻,酒 瓶盛酒的,把酒倒乾淨,擦乾淨,確實一滴酒也沒有了,可是聞聞還有味道,那叫習氣。 有沒有方法斷?沒有方法。怎麼斷法?不要去理會它,日久天長,你把瓶蓋打開放在那裡 ,半年、一年之後再去聞就沒有了。所以斷習氣只有這一個辦法,不能起心動念。要多長 時間習氣斷掉?佛告訴我們,三個阿僧祇劫。這個時間可不得了,天文數字,三大阿僧祇 劫。習氣斷乾淨,證究竟圓滿佛,《華嚴經》叫妙覺;等覺上面是妙覺,等覺是最後一品 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就真成佛了。   妙覺佛不住實報土,住哪裡?住常寂光,常寂光是法身。法身就是常寂光,常寂光就 是法身,常寂光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都在佛常寂光之中,佛的常寂光跟我 們的常寂光是一不是二,我們今天為什麼見不了常寂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障礙了。果 然能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常寂光就現前。所以「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句話是 千真萬確,絕不是妄語,是真的。這樁事情很難講清楚,一般人很難有一個正確的概念, 因為常寂光跟一切萬法融成一體,根本就沒有分開。我們用電視多,天天在這學習,所以 我常常用電視屏幕做比喻,常寂光是什麼?是屏幕。我們打開電視一定先把屏幕打開,打 開怎麼?一片空白,光出來了;再按頻道,頻道就是能生萬法。常寂光跟萬法,就是屏幕 跟頻道,是融在一體的,是分不開的,但是它是兩碼事,它不是一碼事,你把頻道按掉之 後,色相沒有了,一片光明,你就看到不一樣。但是頻道打開的時候,你看不到哪一個是 頻道、哪一個是屏幕,它融成一體;雖然融成一體,頻道不妨礙屏幕,屏幕不妨礙頻道。 用這個比喻,我們才有一個概念。所以我們都在常寂光當中。   怎樣才能見到常寂光?眼見色,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常寂光 。起心動念就錯了,不可以起心動念,但清楚明白,那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真的清楚 、真的明白。眾生說真的清楚明白的時候,未見得是真的,他產生錯覺,他看錯了、想錯 了。佛菩薩決定沒有看錯、決定沒有想錯,為什麼?他沒有看法也沒有想法,好,純真, 那叫真實智慧。我們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想法,那叫造業,業有善惡,善業感三善道 ,惡業感三惡道;換句話說,你出不了六道輪迴,麻煩在這裡。   佛教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當中,真修行是在這裡修,你不能離開,離開到哪修去? 眼在色當中修,耳在聲當中修,修到什麼?最粗顯的先下手,那就是從不執著,真放下了 。眼見色,不執著就是阿羅漢,再加上不分別就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佛,你看這三 個等級,確實大道至簡。用什麼方法修,沒有一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哪個 方法都行,沒有一樣不行,就是在境界裡學個什麼東西?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 妙極了!你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錯了,理上跟事上全錯了。這是佛法深妙之處,不起 心不動念,還不礙辦事,還什麼事都幹,就是《金剛經》上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是什麼?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生心,什麼都幹,樣樣都不礙事。心一 動念頭就錯了,不起心不動念是用真心,真心完全用自性的性德,就是智慧德相,它用這 個,所以它不礙事。起心動念就變成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妄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凡 夫他不知道用真心,他用妄心,凡夫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用這個,這就錯了。所 以修行要把總綱領、總原則掌握到,與這個相應就是對的,跟這個不相應就是錯的。不是 說一天念多少經、念多少論、拜多少佛,那都不是的。不是的,真正修行人也要做這個樣 子;他不礙事,他心裡沒有,他天天在拜佛,一天拜三千拜,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 著,真高明。為什麼拜這麼多?拜給別人看,希望別人學習,別人肯拜佛的,修點福報也 不錯,成不了佛,修善業、修福報,用意在這個地方;自己真的是無住。無住就是不起心 不動念,菩薩的無住就是不分別不執著。我們凡夫,學佛學了幾十年,還是起心動念、分 別執著,這就應該慚愧,應該懺悔。   遇到淨宗才能得救,遇不到淨宗救不了。淨宗怎麼?淨宗可以帶業往生,其他法門沒 有聽說帶業的。帶業就是換個環境,這個地方境緣我們沒有能力克服,往生到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的緣好,都是殊勝的緣分,障礙的緣分沒有,所以這是個好地方,最安全的地方 ,修行不招魔事,那裡沒有魔。這個世間魔太多,無量無邊,凡是叫你起心動念、叫你分 別執著的統統是魔,所以要認識。現在什麼招你快速起心動念?大概第一個魔頭就是手機 。你看,裝在身上,不定什麼時候一下叫起來,趕快拿來聽,又去胡思亂想去了。所以要 認識它,這不是好東西。沒有這個東西照樣辦事,以前沒有發明這個東西,不是很好嗎? 發明這個之後,多少人墮落了。所以你要認識它,不受它的傷害。   我們要真實明、真實智慧,是故稽首真實明。以此光明就是真實,真實智慧應該稽首 禮敬。「因此大經,唯一真實」,這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無量壽經》,把五種原譯本裡 面的真實,三個真實統統收進來了,好!這才圓滿。這三個真實就是,「真實之際」,真 實之際是自性、是本體,就是法身;第二個、第三個都是德,自性的性德,不是外來的, 一切眾生本具,也沒有失掉,現在是迷,破迷之後它就出現。為什麼讀經,讀一千遍會開 悟?悟是你本有的,你的心不清淨,讀一千遍心清淨了,妄念沒有了,雜念沒有了,智慧 就冒出來,所以這個經的意思就浮出來,你就懂了。你再念第二個一千遍,你悟的深度就 更深,面就更大。你再念第三千遍,又不一樣。一般真正修行用功的人,欲望很淡薄的人 ,三千遍,古人達到明心見性,不少。現在人難,現在外面誘惑的力量太大,裡面欲望膨 脹沒有止境,所以三千遍還不行,三千遍能得小定,不能得大定。那怎樣?五千遍就可以 得大定,念上一萬遍可以大徹大悟。你要相信這個道理,要相信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妙絕 了。 == 作客,不要作主。 老法師說,把這個世間當旅館,我們住幾天就要走,就要回去了。 旅館喜歡怎麼布置,我們都沒意見, 在境界裡學個什麼東西?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 道證法師在講菩薩戒時也說,我們還在那邊堅持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 要大家順從我們、堅持我們的個性,這些都是和佛唱反調, 那佛也會恆順我們,就讓我們繼續在六道裡堅持。 (參考 道證法師《菩薩戒白話淺要複習》(5)-5 ) 我們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想法,那叫造業業有善惡,善業感三善道,惡業感三惡道; 換句話說,你出不了六道輪迴,麻煩在這裡。 廣欽老和尚也說過: 「如果要省卻煩惱,凡事當隨從大眾或他人的意思,不可強就自己的意思, 只有自己的事情,可以聽自己的意思,這是忍辱的方法。」    南無阿彌陀佛。 -- 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 證嚴法師《靜思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73.85.15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49554904.A.C36.html
erincy: 南無阿彌陀佛! 12/08 16:21
dakudai: 阿彌陀佛! 12/08 18:02
conichiwa: 南無阿彌陀佛! 12/09 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