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如你所知,我談了許多事先準備,準備非常重要。如果你認真思考,我們一生中很少做準 備,許多事情的發生只是偶然,這不是我們過生活的好方法,有許多事會意外的發生,我 們必須立即採取措施。通常你若去想:我知道會發生某些事,或「會發生某些事的可能性 」相當高。在我們一生中肯定會發生的是什麼事?是死亡。死亡是必然的,我們有為死亡 做準備嗎? 通常我喜歡說正面的、鼓勵人的話,好激勵人們做好事,而死亡是非常大的動機,是 一門大學問。 我知道許多人曾經非常接近死亡,我帶他們到醫院,所以我知道他們的感受,他們病 得很嚴重,幾乎病死。我帶他們到醫院,照顧他們,我發現:凡是深深體驗死亡的人,他 們出院後,變成不同的人,這非常重要,即使知道我們會死,但是我們不知道是否今天會 死,還是50年後,可能今天會死,誰知道﹗最好能事先準備。 之前,我們知道這個禪修營將開始,所以我們有事先準備。你的禪修最好能事先準備 ,要知道你的禪修並非禪修營的第一天才開始,很久以前就應開始禪修,禪修營只是整個 禪修過程的一部份,在禪修營結束後,你應該繼續禪修,直到去世,直到最後一刻,這是 我一直在準備的。 我想知道最後一刻的感覺如何,會發生什麼事?在我去世前的最後一刻、最後一秒, 我的心識狀態如何?我想知道,然後很有正念的去世,這是死亡的最好方式。 所以我真的在準備死亡,如果你已經做好準備,你的工作已經做了一半。大多數人讀 過幾年書,有些有大學學歷,你知道有些人書讀得不好,他們不好好上課,也不去做實驗 ,他們不認真解決問題,當快要考試時,他們怎麼辦?他們心慌,擔心,非常憂慮,以致 於失眠或吃不下。在他們進入教室考試前,他們會發抖,在教室裡,他們看了試卷,說道 :「這個我會,那個我不會。」因為太焦慮而無法做任何事,沒有時間去思考。 當我是一個學生時,我充分準備考試,這是我人格的一部分。有些人會準備,而有些 人只想碰運氣,碰運氣其實並不好,如果你碰運氣,只有非常小的或然率。當我年輕時, 我認真讀書,準備考試,當我進入教室時,我拿鉛筆、鋼筆、尺和我的身分證,就這些了 ,沒有筆記和書本,不需要再讀了,太遲了。如果你仍然必須讀書,對你來說太遲了,你 只是讓你的心更焦慮和疲倦,這是你需要放鬆的時候。 走進教室後,我沒有立刻看試卷,試卷放在桌上,我坐在那裡禪修五分鐘。當心非常 平靜時,我看那些題目,發現:「這是我會回答的題目。」然後慢慢的寫答案,不急。如 果你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好,它給你相當大的鼓勵,讓你更有自信,也讓你平靜下來。寫完 後,我看另一個問題,「這是我會回答的。」然後寫下答案。當我發現題目太難時,「稍 後我會回來做這題目。」然後回答另一個問題。這是我們過生活應有的方式。 在一生中,即使我們已做好準備,我們無法讓每件事「心想事成」,我們也必須為突 發狀況做準備。 如果我們已經準備得非常好,我們確信它不會太壞,至少會令人滿意,所以事先準備 非常重要,在我們的一生中,在某些方面我們總是一再準備,準備是沒完沒了的。事實上 ,準備也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份,我甚至為下輩子做準備,因為我知道它會發生。如果你 知道如何做準備,你會非常自信,而且事情很可能按照你事先準備的方式發生。 佛陀之所以能成佛,因為他有所準備。至於波羅密(parami),什麼是波羅密?波羅 密是完成、完美,是準備。 修行修到完美的地步,即是波羅密;事實上這是一種準備 。沒有完成波羅密,指你沒有好好準備,沒有讓你自己盡善盡美,所以無法圓滿波羅密。 如果我們想要心想事成,我們必須事先準備,做好萬全的準備,然後我們會非常輕鬆愉快 ,甚至很樂意被測試。如果你現在必須面對非常困難的外境,如果你有所準備,你會非常 愉快、興奮;如果你沒有準備,你會害怕、憂慮、擔心;雖然我們已經準備很久,我們仍 然必須繼續準備。 以下所引用的經文是非常美的偈頌,這偈頌對禪修者頗有鼓勵作用。佛說︰ Atitaj nanvagameyya, nappatikavkhe anagataj. Yad atitam pahinan taj, appatt ab ca anagataj Paccuppannab ca yo dhammaj, Tattha tattha vipassati, Asajh iraj asajkuppaj, Taj vidva manubruhaye. Ajj’ eva kiccam atappaj; Ko ja bba maranaj suve ? Na hi no sajgaran tena Mahasenena maccuna. Evajviharim a tapij Ahorattam atanditaj Taj ve bhaddekaratto ti Santo acikkhate muniti. ~ MN iii.187 在巴利大藏經《中部》第三冊187頁的<一夜賢者經>中提到Atitaj nanvagameyya: 「不要一再的回想過去。」這並非指我們必須完全忘記過去,它的意思非常清楚:「不要 一再的回想過去」,如果過去有有益的事,你可以記得並利用它。我們必須記得許多電話 號碼、地址和許多事;我們必須記得我們已經做的,或過去已發生的事;記取那些有用的 經驗,並善用這些經驗;但是一再的回想過去,讓自己不開心,這是我們不應該做的。 回憶過去已發生的事,並善加利用過去的經驗,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佛陀也會談論他 的過去世,因為談論它對他人有益。對於過去,不要想太多,不要讓它成為一種習慣。當 你發現你正在打妄想,仔細觀察這個妄念,觀察你的心,你為什麼一直打妄想?是害怕還 是執著?當你害怕某種東西時,你會想很多,你無法忘記它。當你對某些事物非常執著時 ,你會一直想;有很多原因讓人們一直想某些事情。深入觀察你的心,觀察你為什麼老是 想它,首先觀察你的念頭,然後觀察你對它的執著︰你為什麼對那件事或那個經驗如此執 著? Nappatikavkhe anagataj:指不要在未來中迷失自我,這不是正確的翻譯,但是相當 接近原文。去想是否會發生某些事,擔心未來是無益的,這並非指你不應該為未來計畫。 很多人一再問我:「佛陀說:不要想過去,不要想未來。那麼我們要如何過生活?」他們 不了解正確的意思。佛陀沒有說:完全不要想過去;也沒有說:不要計劃未來。回想過去 時,要從中記取教訓,但是不要一再的想過去,讓自己不開心,如果你因此變得不快樂, 你會無法做有益的事,你在浪費時間和精力,對禪修者而言,這不是應該做的事。當你想 時,深入觀察你的執著,是你的執著讓你一直想。我們會為未來計畫,例如:我們為這個 禪修營計畫,我為回新加坡的行程計畫,我們必須事先計畫,不需要擔心,擔心太多沒有 用。謹慎的計畫,盡力為所應為,別擔心太多。 Yad atitam pahinan taj:指過去已不再。我們當然知道過去已不再,但是我們仍然 執著過去,回憶過去,並且使過去的事如在目前。我們想我們喜歡的和已經發生的事,使 它歷歷在目;如果我們不去想,它只是記憶而已。 Appattab ca anagataj:指未來尚未到來。這是我們所知道的,所以我們為未來做準 備,或許會發生意外之事,而我們也有心理準備,我們準備隨時有突發事故,這也是我們 生命中的一部份,如實的觀察生命現象。 「如實的觀察生命現象」,生命什麼意思?並非七十或八十歲,因為年歲只是一個概 念。如果你仔細觀察生命現象,你會發現:真正的生命是活在當下,是我們現在所看到, 聽到,嗅到,嚐到和我們身體的感受,以及我們現在所想的。 真正的生命是活在當下,生命不只是一個觀念或概念,而是我們此時此地的感受和知 覺。當我們禪修時,我們在做什麼?我們仔細的觀察我們的感覺。 今天我想要釐清sensation(感覺)這個字。你了解我所說的感覺的意思嗎?我的意思 是︰當你感到冷時,這是一種感覺;當你感到熱時,這也是感覺;當你的身體任何部位感 到痛時,這也是感覺;當你感到愉快時,當你看到某些事物時,這也是感覺;當你聽到, 嗅到,嚐到時,這也是感覺。這是我所謂感覺的意思。 禪修時,我們仔細觀察我們的感受,因此,你現在應該知道禪修的要點是什麼。當我 們觀察冷的感受時,冷有形狀嗎?沒有,冷的感覺沒有形狀。當我們觀察冷的感受時,我 們不會想到形狀,我們只注意感覺。 因此,直接的經歷是不可想像的。你們有疑問嗎?直接的經驗是不可想像的,你只能 想一個概念、一種觀念。每當你想過去時,這不是你的直接經驗,它是一個概念,是已經 在你心中形成的想法,是你對過去經驗的詮釋。 未來亦然,你只能想未來的計畫,而非想直接的經驗。當我們禪修時,我們全神貫注 於身心的生滅現象,這是直接經驗。每當有念頭生起時,我們直接觀察生起的念頭。有時 沒有念頭,心是平靜、寧靜的,此時你也觀察你的心,沒有念頭,非常清楚、平靜、平和 。 當我們禪修時,我們不做任何事,我們只是如實觀察當下所發生的事,這是非常重要 的,深入觀察生命現象,只深入觀察,不做任何事。許多人問:禪修時要做什麼?只是專 注的觀察生滅現象。大多數人對我的答案感到驚訝,他們認為他們必須做某些事,「做」 是我們的習慣;然而當我們禪修時,我們不做任何事,我們只是專注。這非常簡單,對許 多人而言是非常難的,我們有讓事情變得錯綜複雜的習慣。當我們做某些事時,「自我」 會礙事;在禪修時,你必須放下,專注於禪修,沒有自我,不做任何事,只是全神貫注, 這非常重要。 就在當下,如實的深入觀察生命現象;此時此地沒有故事,你能編造一個發生在此時 此地的故事嗎?此時此地沒有「故」事,只有生起和消失的感覺,只有直接的感受。《一 夜賢者經》中所提到的這首偈非常清楚,如果你了解每句話,它是很好的指導。 「就在當下,如實的深入觀察生命現象,修行者住於安穩和解多之境。」就在當下, 如果你能讓你的心全神貫注,此時,你的心是安定的。這指你的心不在過去,不在未來, 因此能安住於當下;如果你在想過去或未來的事,這表示你的心不穩定。當你的心安住於 當下時,觀察你身心的生滅現象,此時你的心是安定和解脫的,因為當你全神貫注時,不 會有任何念頭。 事實上,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念頭,當我們全神貫注時,心中無貪,貪是一種念頭 。當沒有任何念頭時,你能讓你變得貪婪嗎?試試看! 如果不想任何事或任何人,我們不會變得貪婪,因此貪慾是隨著念頭生起的。憤怒亦 然,如果你什麼也不想,你不會生氣,所以此時此地,你的貪心和嗔心生不起來,這是解 脫。無貪無嗔,完全專注,此時也沒有癡,而是具足正念。 Ajj' eva kiccam atappaj; Ko jabba maranaj suve ? Na hi no sajgaran ten a Mahasenena maccuna.「今天我們一定要精進,等到明天已經太遲。明天死神可能意外的降臨,我們如 何與死神討價還價?」這使我想起一首歌中的句子:「等到明天已經太遲」,「機不可失 ,時不再來。」這首歌是誰唱的?我不記得了。我們現在一定要精進,等到明天已經太遲 了,因為機不可失,時不我與。死神會突然降臨,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我們相信我 們可以活很久:「我十分健康,我要再活至少20、30或40年。」我甚至希望能再活50年, 我想工作到最後一天,最後一刻。無論何時,死神可能意外的降臨。 許多人意外的去世,而有些人知道他們將過世,因為他們病了很久,這些人很幸運,因為 他們可以在數月前或數年前做好準備,所以他們非常幸運。有些人告訴我:「我想要立刻 死,以免受苦。」我觀察那些會慢慢去世的人,剛開始,他們非常悲傷和沮喪,但是如果 他們是禪修者,很快的他們不再沮喪,他們會禪修,他們充分利用每一刻,每一天。每天 一醒來,他們感到非常愉快:「我仍然活著。」他們善用他們的時間;每當他們遇見某人 或與別人相處時,他是真正的關心,關愛和慈悲,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只有幾天或幾個月 相處的時間,然後他們將去世,不會再看到他們的家人、親友。 為什麼要想一些讓自己灰心的事,而非想好的事。我們都能做好事,例如:互相幫助 ,真誠相待,互相尊敬,仁慈,誠實和開明,非常真(不虛假),這也是我試著去做的。 我不知道你的感覺如何,多年來,我覺得我不真,我只是扮演好一個角色,扮演得非常好 ,所以每個人都相信我。然而只要你繼續扮演,假裝,你覺得不真實,你會對你的生活不 滿意;但是我想要「真實」,我想要做我想做的事,我覺得如何?我是誰?我要去哪裡? 當死神出其不意的降臨時,我們如何與它討價還價?沒有商量的餘地﹗ Evajviharim atapij Ahorattam atanditaj Taj ve bhaddekaratto ti Santo acikkh ate muniti.:「賢者說過︰知道如何日夜保持正念的人,他知道較好的方式去獨自生活。 」賢者指像佛或阿羅漢一樣有智慧的人,或任何睿智的人。 如果我們日夜保持正念,這意味著正念是我們的家。 「知道較好的方式去獨自生活的人。」,「較好的方式」表示有另一種方式;有許多 方式可以獨自生活,例如:在森林裡造一間小屋,獨自住在那裡,周遭沒有人。這不是獨 居的較好方式,對某些人而言,在某個特定時間行得通,但是你不能一輩子獨自住在森林 裡,你必須與他人來往,即使是出家人也必須與其他僧侶、師父、村民、護持者來往。「 知道較好的方式去獨自生活的人」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人感到寂寞,但是他們並非獨居; 他們只是感到非常寂寞,他們並未獨居。 你可以獨居而不會感到寂寞,這是禪修者應該學習的;學習「獨居而不會感到寂寞」 是非常有用的。 這是我們習慣的生活方式,我們獨自住在森林裡的一個小地方,但是從未感到寂寞; 在這裡,大部分時間我待在房間裡,我極少出來,我獨居卻不會感到寂寞,我與他人有聯 絡、有來往。你如何獨居呢?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禪修者應該學習「獨居而不會感到寂 寞」,這表示你不會想太多過去或未來的事,當你不貪不嗔時,當你的心平靜而有正念時 ,這是獨居的較好的方式。在周遭可能有許多人,在禪修營裡,我們一起打坐,但是每個 人是各自獨立的,因為我們在禪修,我們非常有正念,不會起心動念。 當我們沒有貪、嗔、驕傲、嫉妒等念頭時,我們是孤獨的;當我們有這些念頭時,我 們不再孤獨;當我們起了貪心嗔心時,我們不再孤獨。 當你有正念時,你沒有貪,不會想太多有關過去或未來的事;有時你會想過去或未來 的事,如果有用處,倒也無妨,在心理上我們是獨立的。「心理上獨立」非常重要,我在 許多方面倚賴他人,但是在心理上我不倚賴他人,我不期望你使我愉快,我自得其樂。但 是當我需要某些東西,或我想要去某處時,我希望你們幫助我。在這方面,我必須依靠他 人, 你們幫助我,我深深感激,但是在心理上我不倚賴他人,我是獨立的。當你倚賴他人 時,即使那個人離你很遠,你不是獨立的。禪修時,要培養這些特質,讓你變得獨立而非 孤獨。試著去了解其差別,兩者大不相同。 佛陀鼓勵僧眾去隱居,但是不鼓勵僧眾完全與世隔絕,佛陀不會鼓勵這種事。當你禪 修時,你的心很平靜、平和,無貪無嗔,沒有驕傲、嫉妒,此時你是獨立的,但是你與其 他人有來往。你每天到村子裡獲得你的食物,人們親近你,為你做事,徵求你的意見,你 給他們建議,在心理上,只要你不依賴他人,你是獨立的。獨立是非常好的,而感到孤獨 寂寞則不然。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信心銘>三祖僧璨著) 這是很久以前我讀過的偈頌中的兩行。<信心銘>是非常長的偈頌,長達三頁,我只 記得前兩行,非常美的兩行,我以這兩句為生活的準則,這是我所做的。我的生活像詩, 我的生活成為一首詩,我試著如此過日子。 偏好(揀擇)並不糟,而「需要」非常糟,我們常說:「我需要這個,我需要那個。 」或「我要這個,我要那個。」;「缺乏」不糟,「需要」更糟,因為當你說:「我需要 」,這表示你活著不能沒有它。 多數情況下,我們需要的不多,我們真正需要的非常少,只不過少許米飯,一些青菜,相 當少的豆子,這就夠了,足夠填飽你的胃,你的胃十分滿足,只有你的舌頭不滿足。至於 衣服,你看我穿相同的衣服,如果需要換洗,我早晨洗一件,晚上變乾,然後我再穿那件 衣服。我每天穿相同的衣服,不需要改變,只需換洗,我可以一再的穿同樣的衣服,沒有 問題。我的身體十分滿足,有時我的眼睛會感到不滿意;那只是我的眼睛不滿,而非身體 不滿,只要天氣暖活,我的穿著是非常舒適的。因此,現在我變得聰明一點,我不聽我的 眼睛和舌頭的;但是當我走路時,我會聽眼睛的,以免掉進坑裡。 當你說:「我需要它」時,請深入觀察,並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它嗎?我不能把 它放下嗎?」你確信你需要它嗎?如果你問那個問題,或許你的答案會是百分之九十九: 「我不需要,而是想要。」所以請務必誠實,「我想要」是非常誠實,最好你說:「我比 較喜歡它。」可見它不是必要的,你可以改變你的喜好。「沒問題,我可以改變,我比較 喜歡這個,但是當我無法獲得時,我會對我所獲得的十分滿意。」儘管如此,「如果你根 本沒有偏好(揀擇),你會非常平靜和解脫。」 你為什麼讓自己不開心,這麼不解脫?當我們去禪修營禪修時,你可能得不到許多你 習慣有的東西:食物、飲料和許多其他東西。因此準備你的心,讓你的心奉行這兩句話: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你不會在禪修營中去世,佛陀說:即使你會死,一直工作,努力工作,即使你的身體 瘦到皮包骨,努力工作。然而,我擔心你們沒有足夠的運動,因而越來越胖。 在這裡別擔 心,你們有很多東西可以吃,可以填飽你的胃;不要滿足你的舌頭,只滿足你的胃的需要 ,它會十分滿足,無論你吃什麼,只要是一頓健康、新鮮的素食,你的胃會十分滿足。這 些是為了讓你有正確的心態。 心理建設和創造心境非常重要。如果你有正確的心態,在好心情下,事情會變得非常 容易。 此外,在禪修期間,不要彼此交談,當真的需要時,你可以講話,你可以與我交談,可以 問我問題。如果你不希望口頭發問,你可以把問題寫在紙上,然後把紙條放在我的位子旁 邊,我會閱讀和回答問題。你不需要寫上你的名字,如果你不想寫紙條,而想親自與我交 談,想談論你的問題,我會抽時間。目前,我不知道談話的地方在那裡,或許可以在禪堂 討論,禪堂是禪修的地方,根據時間表,在早晚,我們各經行一個半小時,這是長時間的 經行。此外,我們必須走一小時和坐一小時,當別人在經行時,如果你有問題,我想我們 可以在那時討論問題,不然我們可以另外安排一個問與答的時間。 在禪修期間,我們不能彼此交談,如果你不知道別人的名字,現在可以互相認識;我 想知道你們的名字,以便知道你們是誰。我知道你們的長相,因為我見過你們很多次,但 是我不記得某些人的名字。我覺得我們是朋友,覺得我們好像是兄弟姐妹。這種感覺非常 重要,只修有正念的毗婆舍那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修慈心禪,而悲心是伴著慈心來的, 兩者非常相近。 此外,我們必須修「佛隨念」,憶念佛陀的美德,修佛隨念讓我們的心變得非常平靜 、平和、清淨。當我們想到佛陀非常清淨時,我們的心也會變得清淨,我們會放下很多的 執著。當你想到佛陀的解脫、清淨、智慧和慈悲時,你會想要跟佛陀一樣,放下妨礙你的 事物,所以在禪修時,我們會修幾分鐘的佛隨念。 當我們修慈心禪(metta meditation)時,我們觀想特定的對象,並散發我們的慈心 和祝福,此時,我們會感到非常友善、安全和輕鬆。我想:你們大部分已經彼此認識,所 以我們已經是朋友,或者你會覺得我們好像是兄弟姐妹,我們是一個大家庭,這種感覺也 讓你感到非常安全、輕鬆。 一次的禪修有助於另一次的禪修,「正念」讓你變得更有正念、更平靜、更敏感,讓 你變得更有愛心、更仁慈、更能體諒別人。我們必需體諒他人。 這九天來,有那麼多人在相同的地方共同生活,如果你的心沒有準備好,會有許多磨 擦和挫折。即使兩人共住在相同的地方,你必須非常有耐心,能原諒和體諒他人。可能時 常發生一些會激怒你的小事,你會想:「噢﹗那個人,我希望他沒來禪修,他說他要來打 坐,然而看他每分鐘都在動。」許多諸如此類的念頭會生起。 我知道許多人沒有正確的用餐,我們一起用餐,如果某人很不如法的用餐,他們會告 訴我:「那個人非常貪婪,他拿了許多好吃的東西,又吃了整盤的點心。」諸如此類的事 ,是非常普通的。很多事情會發生,包括關門,用力關門,有時我們會忘記,包括我自己 ,有時,我用力關門,這樣大聲的噪音讓我感到慚愧,非常沒有正念,雖然附近沒有人。 我們必須互相幫助,互相體諒,這是非常重要的。每天禪修時,我們修幾分鐘的慈心 禪,我們散發慈心、悲心給一切眾生,讓彼此感到安全。如果你做錯事,你知道:「噢﹗ 沒有人會因此而不安。」 現在可以彼此互相認識,並且想我們是這個大家庭的一分子,這是慈心。修習慈心並 非只是想著:「祝一切眾生快樂,除了某人。」在緬甸有一首詩偈,我忘記整首詩:「除 了那些惡趣的眾生、蚊子、身體上的虱子和烏鴉,願所有其他眾生快樂。」就是這樣。 我希望你們已經了解有關禪修的基本技巧,現在你仍然有機會問問題。如果你對基本 的禪修技巧、方法或指導仍然有疑問,請發問。 問與答︰是的,我們有小參時間,你可以問問題或表達你的禪修經驗和獲得一些指導 ,你可以私下問問題,我會儘可能的幫助你們。 事先準備,讓你能充分利用這九天,因為這是非常寶貴的九天,每一天是如此珍貴, 你不是一直在禪修,所以這是非常稀有難得的機會。我要你們充分利用這九天,真的喜歡 禪修,並覺得來這裡禪修非常值得,而且事後你會想:「我非常高興能去禪修。」有機會 去禪修是很難得的,在以後的記憶中,你會對禪修感到滿意,而這次的禪修經驗將使你繼 續禪修。你會學習禪修,會獲得深的觀智,這深的觀智會幫助你度過有生之年,我想,即 使對下一生也有幫助,因為每一個深的觀智有驚人的力量,它會影響你許多世。 如果你了解:這只是身心的生滅現象,深入、清楚的了解會影響你許多世,每當你聽 聞佛法,你會知道:「是的,這是對的。」因此它有驚人的力量,智慧有非常強的力量, 而智慧、正念、清明是我們所缺乏的。我們無法知道,以前,我們活過多少生,多少世; 但是我們可以知道:在過去世,我們沒有經常禪修,或許我們修了許多福,布施,護持他 人,幫助他人,持戒,和做了許多善事,我們可能修了許多福,但是我們極少禪修。 當我們禪修時,我們深入觀察事物的真相。如果你回想過去,你想要做的或許是你以 前從未做過的事。未來,我也想要禪修,長期禪修,15天或20天。如果有這種長期的禪修 營,當我回來時,我會非常樂意幫助你們。如果可能的話,我們會舉辦;但是我們真的無 法確定是否能舉辦更長的禪修營。如果我們真的發心去做,會如願以償的。 問與答︰許多人因為他們的職位而非常驕傲,他們的職位顯示他們的身分,例如:有 些人告訴我:在某些辦公室,如果你進去這辦公室,辦公室的大小可以告訴你這是誰的辦 公室。如果你看見一盆植物在室內,非常稀有昂貴的盆栽會告訴你這人是誰︰上司。如果 有更多和更大的盆栽,那麼他是更大的上司,整個房間充滿盆栽,沒有剩下的空間。 我們也以穿著、我們習慣坐的位子或睡的床為榮,我們透過不同的職位互相歧視。「 你不應該坐那張椅子,那是特別給某人坐的。」當我們受持八戒時,我們刻意的使自己謙 遜,我們不炫耀我們的穿著和職位,所以沒有高而豪華的座位,因為它會影響我們的心。 我很高興你提這個問題。 八戒並未剝奪你的生活必需品,受持八戒幫助你禪修,使你的生活更簡單。 如果你不習慣受持八戒,你會認為:「受持八戒好難。」如果你願意受持,即使你不習慣 ,你會發現兩天後便習慣了。只有在第一天,你覺得好像少了某些東西,你必須過午不食 ,你可以喝許多飲料。如果你習慣持午,你甚至可以不喝飲料,只要喝水就夠了。你可以 喝飲料,這是許可的,有豐盛的早餐和午餐,晚上只能喝飲料。喝飲料有助於禪修,液體 使你不會感到沉重和疲倦,它給你許多精力,讓你覺得非常輕,讓你的生活非常簡單,也 節省時間。想想看:我們花多少時間吃飯。當我用餐時,大約花15分鐘,我給自己20分鐘 ,但是我在15分鐘內吃完飯。當我知道人們為烹飪花許多時間時,我想:「為什麼花那麼 多時間烹飪?只是煮,放相當少的鹽和油,就可以吃了。」 有足夠的精力是好事,保持健康,但是不要花太多時間在吃的方面,也不要老是想吃 的。我以前也這樣,當我年輕時,每當我們相遇時,我們談論這個那個,我不知道話題如 何轉到食物上,一再的談論食物,例如:今天早上我們吃的東西。過了一會兒,我們會發 現:我們談論其它事情,最後談到食物。這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大部分,我們的身體需要食 物,我們不會苛扣自己,或藉著絕食來破壞我們的健康,我們吃得夠。事實上乳製品被視 為一種食品,只有果汁和蔬菜汁可以在午後飲用;淡茶或濃茶可以飲用,蜂蜜、甘蔗汁、 椰子水、柳橙汁、香蕉汁可以飲用。 問與答:讓你的生活非常簡單,這是重點。我們不花時間去烹飪,主要目的是讓你的 生活非常簡單,只是為了放下你所渴望的食物。 你知道彌蘭陀(Milinda)國王嗎?他是問那先比丘(Nagasena)許多問題的人。這個國王 的名字叫做Milinda或Menander,巴利文是Milinda。你知道彌蘭陀王多麼小心和聰明嗎? 有時他會受持八戒,在他問那先比丘之前,他會受持八戒約一星期,並且住在非常簡陋的 房間裡,而非住在裝飾過的宮殿裡,他穿簡單的衣服,甚至把他的頭髮蓋住,讓它看起來 不美。他先受持八戒和禪修一段時間,然後再問那些問題。如果你像彌蘭陀王這樣準備, 你的心情和觀點會改變,你不再覺得你是國王,你覺得你是想要追求真理的人,你為追求 真理而準備你的身心,這非常重要。如果他認為他是國王,並以國王的身分來問問題,他 會問一些愚蠢的問題,因此,他刻意的使自己暫時捨離國王的角色。他沒有放棄權力,只 是停止到朝廷,他禪修約一星期,並受持八戒,然後問那些問題,他有非常重要和有意義 的問題要問。 這些是我們應該記得,應該學習和應該做的事,如果我不禪修,我要談禪修是非常難 的。如果你不禪修,你要問有關禪修的問題也很難。如果你有禪修,而且有這些準備,那 麼你知道要問什麼;如果我必須開示,我知道要說什麼。此外,不要帶昂貴的東西,它會 給你帶來許多煩惱。 問︰當我們觀察感受時,我們還知道呼吸嗎? 答︰如果你只觀察出入息,你儘可能的跟著出入息,當身體上的其他感覺變得非常強,並 引起你的注意時,你的心會一再的跑去那裡。此時,觀察那個感覺,儘可能的跟著那個感 覺,至於你所觀察的是何種感覺,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緊緊跟著你的感覺,並且觀 察它的性質(指無常、苦、無我),觀察它只是自然的生滅現象,沒有形狀,不屬於任何 人。 問與答︰是的,疼痛可能消失,有時可能不會消失,通常會消失,當它消失時,再回 來觀察出入息;有時甚至出入息也消失,只剩下非常清明、平靜的心。然後你再觀察這平 靜的心,此時,沒有身體的受覺,沒有出入息,雖然你仍在呼吸,但是它變得非常細微, 以致於你無法再覺知它的存在。你的身體從你的心中消失,你不再有覺知,你對身體不再 有任何感受,你只感覺到你的心非常清明、平靜,有時有點像漣漪般生起,你看著它,它 會消失。但是這只出現在較高的觀智。 問與答︰儘可能的跟著它,如果你能跟著一種感覺,儘可能的跟著它,呼吸也是一種 感覺,我們選擇出入息為所緣境,因為它持續不斷。有時,有其他的受覺;有時,沒有其 他的受覺。當念頭生起時,觀察這些念頭。如果你能徹底的觀察受覺,這是相當好的。當 你觀察出入息時,這也是一種受覺,當你吸氣、呼氣時,你所觀察的受覺不是氣息出入的 方向,因為出入息沒有形狀。 當呼吸的過程持續時,你沒有想出入息,你只觀察受覺的生滅,你感受到氣息的出入,這 是一種受覺,當你吸氣、呼氣時,你觀察你的受覺,這是許多受覺中的一種。因為它是如 此自然,而且持續不斷,所以我們把它作為觀察的目標。但是當另一種受覺生起時,我們 觀察這個新生起的受覺,如果你能跟著這個受覺,只要它持續,一直觀察它。我們不說這 個比那個好,因為修習止禪,你必須緊緊跟著一個所緣境;而修習觀禪,你可以從一個所 緣境轉到另一個,只要你不去想它或想任何事。你可以觀察任何受覺,並且儘可能的跟著 它,當它消失了,再回來觀察你的出入息。 有時,它不會消失,例如疼痛,會越來越痛,過了一會兒,你想:我再也不能忍受, 太痛了,痛得讓我浮躁不安。有時,有些人甚至痛得發抖,他們一再的忍受,過了一會兒 ,他們想:我撐不下去了;有些人痛得直冒汗,有些人非常勇敢。當你認為這是極限時, 慢慢的、很有正念的改變你的姿勢,即使只移動一公分,你你的受覺會大不相同,好多了 ! 慢慢的改變姿勢,觀察它的改變,慢慢改變,疼痛會慢慢消失。然後,你換另一個你 感到舒服的姿勢,你也可以觀察你的心變得更輕鬆;當你感到痛時,你的心會緊繃;當你 的心非常輕鬆時,再觀察出入息,整個過程十分自然。 問與答︰請觀察念頭,有關食物、家,有關工作、朋友的念頭。你只觀察念頭,當這 些念頭消失時,再回來觀察受覺。在禪修時,當念頭生起時,你可以緊緊跟著那個念頭。 對初學者而言,如果他跟著念頭,念頭仍會不斷生起,不會停止;在你培養一些定力之後 ,如果你觀察你的念頭,你可以非常清楚的觀察它,每句話在你腦海裡生起,它看起來像 在心裡交談,你甚至可以聽到一句接著一句。 如果我們準確的觀察所緣境,它會停止和消失,此時,沒有任何念頭。當沒有任何念頭時 ,你可以觀察沒有念頭的心。例如,你正在看電視,節目結束了,或者你轉向沒有節目的 頻道。當沒有節目時,有什麼?沒有圖片,但是有東西在那裡,是空白和明亮的螢幕;心 也變得空白而明亮。明亮表示你在那裡,有覺知,心有所警覺,而且非常平靜,沒有念頭 ,沒有圖像,沒有聲音,沒有話語,非常安靜、清楚;你可以感覺到,並且觀察它,這是 心最清明的狀態,這成為你禪修的所緣境。如果你能跟著這個所緣境越久,則大有助益; 如果你能保持清明、平靜的心越久,當其他的所緣境生起時,它會變得更清楚。 你從觀察出入息開始,幾分鐘後,你也觀察你的身體,過了一陣子,當你培養一些正 念和定時,你的心變得非常平靜、平和;你觀察你的心,一個念頭慢慢生起又消失,另一 個念頭慢慢生起又消失。你觀察它,就在你清楚觀察的當下,念頭消失了,你的心突然變 得清明,不再有念頭。你可以觀察那心,沒有念頭,一顆非常清明的心;如果你能保持正 念、保持覺知,這種清明的心會持續,你可以保持無念狀態,你可以調整你的心,並且保 持清明的心很久。 你的正念變得越來越強,以此為基礎,你可以觀察任何生滅現象。當一個聲音生起時 ,你不會失去這種清明的心,你會觀察這聲音,它會立刻消失;如果有任何受覺生起,你 會觀察它,你不會失去清明的心。從清明的心中,你觀察生起的受覺,它會消失,這是更 高的觀智才有的現象。 你觀察任何生滅現象,包括苦受或一些干擾人的問題。 干擾人的問題也會生起,同樣的問題會一再生起:「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現在我要做什 麼?」如果你觀察這個問題,過了一會兒,它會消失,你會想:「不需要問任何問題。」 無論什麼生起,只要觀察它,它會消失;當另一個所緣境生起,注意觀察。如果你願意, 請繼續觀察所緣境,不要做任何事,只觀察所緣境的生滅。凡是在身心生起的任何現象, 都必須觀察,如實的觀察,如果你做得到,你的心會變得非常平靜,你不做任何事,這是 一種定,非常平靜。有時,一切止息,心非常平靜、清明。你可以觀察心越來越清明,非 常平靜,你再次入定。此時,心是光明的,看起來像火焰,像深洞裡的蠟燭,沒有風,非 常靜。你點一支蠟燭,燭光明亮,而火焰是如此靜,看起來像是用畫的。 有時,你可以觀察你的心非常平靜,如如不動;有時,你覺得你的心非常輕安,清爽 ,非常平衡;有時,你充滿信心(saddha),想一直禪修,你不想起來,你不想出去,不 想做任何事,你只想繼續禪修。有時,你會告訴自己:「我現在可以永遠像這樣坐著。」 如果住心一境,你真的可以永遠坐著,只是有時定力會再度變弱。 問︰當我們昏昏欲睡時,我們知道不會有任何進展,起來經行是不是比較好? 答︰在你想睡前,觀察你的心的生滅現象,這也是禪修的所緣境。在巴利文這叫做昏昧心 (savkhittaj)。Savkhittaj指心跑掉,不是跑出去,而是進入,這不是定而是心越來越 昏沉;有時,覺得想睡和懶洋洋的,當你想睡時,事實上是懶惰,因為沒有活力、動力。 因此,當你昏沉時,首先觀察你的心,觀察當下的生滅現象比克服它還重要,因此,當昏 昏欲睡時,更專注的觀察。有時,透過專注讓自己警覺:「現在我會更專注。」,這會讓 你清醒,有時,當你越來越專注,只有短暫的幾秒鐘,之後,你睡著了,你不知道任何事 情。當你醒來時,你發現:「噢﹗我睡了一會兒。」當所緣境生起時,你注意到了,你又 繼續觀察所緣境,先試試看。 因為坐禪只有一小時,如果你試著打坐,你可以坐一小時,之後,你經行一小時。幾天後 ,你會發現你越坐越久。雖然我們沒有安排更長的打作時間,在禪修的第五、六或第七天 ,如果你想一直坐下去,你可以一直打坐,不去經行。因為我們有許多次的經行,四或五 次,如果你不想經行,你可以繼續打坐,但是要非常小心,不要為了證明你能坐很久而打 坐,如果打坐真的對你有益,去坐,你不要為自己或他人證明任何事,不是為了證明我能 坐兩小時,你不需要證明。無論打坐或經行,最重要的是要有正念,要很專注的觀察身心 生滅的現象,我沒說打坐比經行好,不一定。有時,行禪時,你更有正念;有時,打坐時 ,你比較有正念。 有正念比坐很久或經行很久更重要,事實上,時間的長短不重要。坐禪和行禪交替進行是 非常好的安排,也有益健康;如果你坐太久,有時,你的身心會變得非常遲鈍。幾天後, 如果你喜歡坐久一點,這是好的。早晚各經行一個半小時,這是長距離步行,你可以去經 行,此外,也有許多經行的時間。早上七點到八點十分,是長時間的經行;十點到十一點 ,經行一小時;一點到兩點,經行一小時;三點到四點,經行一小時;然後喝茶與經行一 起共一個半小時,你花五分鐘喝一杯茶,剩下一小時又25分鐘去經行;過了一會兒,很自 然的,你會越坐越久,你變得非常平靜、平和,你整整坐了一小時或一個半小時。 有時,有些人在禪修期間的末期,特別是當他們參加長期禪修時,他們可以連續坐三 個時段,如果他們不起來,在行禪的那個小時繼續坐,共坐三小時。有些人可以一次坐三 小時,你不需要這麼做;有些人喜歡這麼做,他們也有本事坐三小時。 從七點半開始,坐或站著;有時,立禪也很好,也有必要。這裡早上九點到十點,是 坐禪或立禪時間,你可以修立禪,一樣好。修立禪時,站在某處,全身儘可能的放鬆,你 的手臂非常輕鬆,保持站立的姿勢,像坐著時一樣禪修。剛開始,你會覺得很難站半小時 ,所以只站了15分鐘,然後準備坐下,當你準備好時,慢慢的、安靜的坐下,你們可以試 試看。 如果你行禪時非常有正念,在經行一小時後,如果你去打坐,你會坐得很好,因為你 行禪時所培養的定力和正念,會讓你坐得更好;所以無論行禪或坐禪,都要定期的做,不 可偏好其中之一。首先試著定期打坐和經行,試著按時禪修,看看結果如何? 問︰我們在禪修營結束後怎麼辦?因為我們隔天必須上班? 答︰我原先想在最後一天談論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現在談論。你問這個問題非常好,如 果你現在不問這個問題,你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嗎?你會在禪修期間思考這個問題,這不是 禪修期間該做的事,這是我想現在談論它的原因。如果你越來越專注,在第一天後,你變 得更平靜、平和,或許你會想東想西一陣子;過了三、四天後,你的心定了下來,變得非 常平靜、平和;在八、九天後,你會想:「如果我不必離開,該有多好,我不必回到那忙 碌的生活。」這是很自然的現象,而且你的身心也變得非常敏感,當你突然出去時,你會 無法適應,每個人都很匆忙,你會無法適應快速的生活步調。在禪修營結束後,留在那裡 一會兒,和別人交談,以便你能習慣交談,並且將自己調整回正常步調。 你禪修的動力和力量會持續好幾天,星期一你必須上班,你會不想說太多;甚至你做 事的方式變慢了,這是十分自然的。如果能夠的話,告訴你的朋友:這是非常自然的現象 ,當你回去工作時,你的朋友會知道:今天和往後幾天,你會安靜些,動作也會比較慢, 而且不喜歡說話。有時,你不想聽別人在談論什麼,因為聽許多人談論許多事是如此令人 疲累,你會覺得:「噢﹗實在很累。」因此告訴他們:「如果我沒有很專注,請體諒我、 原諒我,過幾天,我會恢復正常步調。」 也和你的家人談論這種狀況:「我要去禪修,當我回來時,這些是很自然的現象。所 以不要以為我變成一個木訥呆板的人,不要以為出了什麼事,這是正常的現象。」過了幾 天,你會逐漸恢復你以前的生活方式。或許你會比較「捨離」(detached),有時這種「 捨離」會持續很多天,有時好幾個月,如果你繼續禪修,這種現象會繼續,然而,你仍然 可以繼續做你的工作,甚至做得更好。你的人際關係也會變得更好,因為你不會有太多的 回應,如果你能保持覺知,當某人交談時,你會全神貫注的聽,並且充分了解對方的談話 ,然後適當的回答,而非不加思考的回答。 有許多人抱怨說:當你很有正念時,你會失去自發性,你不再自動自發,你變得更刻意, 在你說話前,你會多想幾秒鐘;然而以前,你會不停的說而沒有思考,甚至不知所云。禪 修後,你越來越有正念,在你說話前,你會先思考;有時你什麼話也不說,因為不必要。 因此,有時,你周遭的人會想:「他好像要說什麼,我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你知道你想 要說什麼,當你觀察時,你想:「不必要,不說了。」這些是我們需要知道的事,在你的 生活中,或許這會成為問題。當你信心十足的繼續禪修,稍後,它不再是問題,而你的生 活變得更有意義,更有條理,更有紀律,焦慮比較少,較少浪費時間、精力。 你不會對太多事情感興趣,也不會到處跑;你不感興趣,因為這些事真的不必要,而且沒 有用。我不知道人們為什麼認為他們必須做某些事,他們讓自己忙個不停。事實上,這是 一種陷溺,一種疾病,你為什麼需要做那麼多?近年來,許多人,尤其是西方人,當你不 忙時,他們會說你有問題,他們會想:「什麼,你什麼事也沒做?」,「你在週末做什麼 ?」,「沒什麼,我只是待在家裡。」,「你什麼也沒做嗎?只待在家裡嗎?你有毛病。 」你沒有毛病,他們喜歡到處跑,你沒有,你頭腦清醒;他們忙瘋了,他們認為你瘋了, 但是務必非常有耐心和友善,請諒解他們。 當你培養正念、定力和更深的觀智時,你的世界變得不同,你也變得不一樣,因為你是正 在培養和增長觀智的人,你需要更有耐心,並且要諒解、友善和原諒他人,即使別人不了 解你,要諒解他人,原諒他人。很多人告訴我:「你試著了解我們,我們會知道你了解我 們。你不想要我們了解你嗎?」我說:「如果你們了解我,我會非常高興;如果你們不了 解我,我也能諒解。」我們需要彼此了解,誤會是令人痛苦的。既然我們來禪修,我們必 須有正念,要仁慈,並試著去了解他人。由於有觀智,你的生活不會有問題,剛開始,他 們可能無法適應你的行為的改變,因此你可以以某種方式幫助他們。 問與答︰是的,禪修結束後,最後一天,我們可以談論一些事。最後一天的最後一次打坐 後的時段非常重要,我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討論,釐清一些問題,這像做結論,有開始, 有結論。當你做事時,要把它做完,像畫一個圈一樣,把它畫成一個完整的圈;如果你畫 一個圈,留下一小部分沒有連在一起,當你看它時,它看起來不美;當你把圓圈畫好時, 它是完整的一個圈,把它完成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下決心也非常重要,決意(adhitthana-parami)是十波羅蜜之一,adhitthana 是什麼意思?巴利文的單字非常有趣,非常深奧。當我查閱巴利文時,每個單字都非常深 ; Adhi指強大;tha指立場;Adhitha指立場堅定。你立場堅定:「這是我要做的。」你表 明立場。在西方的語言裡,他們用這個慣用語「to take a stand」,即採取堅定立場。因 此,不要優柔寡斷或漠不關心,當你想要做事時,首先你仔細了解它:這是我有興趣做的 ;當你已經深入了解,你會決定:「我要做這件事。」在你下定決心後,不要改變主意, 因為如果你一再改變主意,會成為一種習慣,特別是當事情變得很困難時,人們往往會放 棄:「噢,它不再行得通,不再有用。」 有時心會變得複雜多端,它給你非常好的理由,越來越多的理由,有時它會說:「它 有害健康,放輕鬆!」或「停一會兒,稍後再做,休息一下。」 心如此複雜多端,因此下 定決心:「我要做這件事。」然後去做。 這九天內你不會死,不會發生什麼事,事實上,你會感到更健康,安適,快樂和平靜 。只有最初幾天,因為不習慣坐那麼久,你的背或膝蓋可能會疼痛,輕微的痛。我有椎間 盤突出的毛病,但是我仍然能坐好幾小時,沒問題,當椎間盤突出的毛病第一次發作時, 非常疼痛,即使如此,我仍然禪修,疼痛慢慢消失,這花了三個月的時間。總之,我們所 能做的超過我們所認為我們能做的。 讓我們禮敬佛陀 藉此導致解脫的修行,我皈依佛; 藉此導致解脫的修行,我皈依法; 藉此導致解脫的修行,我皈依僧。 第一觀智:名色分別智(Nama-rupa-pariccheda-bana) 第二觀智:把握因緣智(Paccaya-pariggaha-bana) 第三觀智:思惟智(Sammasana- bana) 第四觀智: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 bana) 第五觀智:壞智(Bhavga-bana) 第六觀智:怖畏智(Bhaya-bana) 第七觀智:過患智(Adinava-bana) 第八觀智:厭離智(Nibbida-bana) 第九觀智:欲解脫智(Mubcitukamyata-bana) 第十觀智:省察智(Patisankha-bana) 第十一觀智:行捨智(Savkharupekkha-bana) -- 修行的本質是去觀察動機和審視心。你必須有智慧,不要去分別。如果別人不一樣,別 煩惱。你會因為森林裹一棵彎曲的樹高度和直度都與其它樹不同而懊惱嗎?那是很愚癡 的!別去衡量別人,各式各樣的人都有,不需要去承受希望改變他們的重擔。如果想改 變任何事物,就去改變你的無明成為智慧吧!---阿姜查《樹》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6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