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今天我要談第四觀智: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 bana),觀察現象界的生滅。在第三觀 智,當你禪修時,你觀察到三法印:無常、苦、無我。所緣境的生起,因為有生起的因; 他們消失,因為消失是他們的本質,我們無法希望事物不要生起或消失。有為法沒有實體 ,是無常的,沒有靈魂,一切事物只是一個生滅過程,這是佛法獨特的地方。通常,人們 寧可相信:可能有不會改變而永遠存在的東西。在佛陀的教導裡,沒有所謂的「事物」, 只有生滅的過程。當我們談論一件「事物」時,試著去了解它的意思。 Thing這個字有很多意思,本來無事物(thing)只有生滅過程,這是非常深奧的,這 是佛法異於其他宗教和思想的地方。 在其他宗教,你也會聽到某種無常觀和苦。當他們談論無常時,他們談到色法的無常 ,例如,你打破一個玻璃杯,人們會說:「噢,這是無常的。」但是,在它打破之前是永 久的嗎?不是,即使在打破之前,它也是無常的。「無常」一直在上演著,只是許多人察 覺不到。 當我們想起一種事物時,只要形狀相同,我們認為它是永久的。在佛陀的教法裡,無常並 非指形狀的無常,而是指性質的無常:冷、熱、硬、軟等等,這些性質總是在改變。 在第三觀智我們看到三法印,當我們培養更高的觀智,這三法印:無常、苦、無會變得更 深刻。第四觀智是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bana),Udaya指生起,baya指消失。無常的 定義是:Hutva abhavatthena anicca(《清淨道論》628頁)。Hutva的意思是「已經形成」 ,亦即發生、生起;Abhava指不再存在。在這個觀智,無常並非指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而 是完全消失。關於這點,人們非常困惑,甚至誤解無常的意思。「改變」是無常的一個特 質,無常的真正意思是不再存在。 雖然我們有「事物會改變」的觀念,但是仍然有「他們以某種形式存在」的想法,這表示 我們仍然有「事物會持續」的想法。雖然事物已不同於往昔,但是我們仍然認為它和以前 一樣,無常的真正意思是不再存在。 在這個觀智,禪修者已經培養非常強的定,非常強的正念,很少念頭會生起。偶爾你會想 所緣境,不會想任何事情。在這個階段,禪修者幾乎停止想其他事情,只是偶爾會想有關 禪修的事及其體驗。在進入第四觀智之前,禪修者會懷疑是否他的禪修法是正確的:這是 名法嗎?這是色法嗎?這是無常嗎?這是苦嗎?仍然有這些疑惑。當禪修者到了這個階段 ,這些疑惑全化為烏有。 禪修變得非常自然,無須非常努力即能繼續下去,這是心為何如此平衡的原因。此時有「 捨」心所,非常強的輕安生起。輕安有許多特性,其中之一是不喜不懼。此時,沒有興奮 ,不苦不樂,心變得非常平靜、平衡。禪修變得自動自發,無需非常努力,禪修者多能住 心一境,偶爾,心也會跑掉。當禪修者發現心跑掉時,會立刻把心收回來,不需太費力。 在這個階段之前,心會到處跑,去想其它事情,你把心收回來,幾秒鐘後,心又再度跑掉 ,這是一種掙扎,我們和自己的心作戰。 過了一段時間,心安定下來,住心一境,我們不再和念頭作戰,精力也平衡了;在這個階 段前,我們沒有足夠的精力,而且對禪修不是很感興趣。到了這個階段,精力平衡了,我 們有足夠的精力。在這之前,我們非常精進,太用功,心變得煩燥。太用功和精力過剩導 致浮躁不安;不夠用功和缺乏精力,導致懈怠和懶惰。在這個階段,禪修者的精力得以平 衡,有足夠的精力保持覺知,能讓禪修繼續下去,禪修者能毫無困難的長時間打坐,因為 在這個階段,禪修者不會掉舉。當禪修者無法安靜打坐時,這泰半是掉舉,而非身體疼痛 。在這個階段,身體的疼痛生起又消失,由於住心一境,心不掉舉,不會想去做其它事情 。心專注於所緣境,觀察當下所緣境的生滅。所緣境變得越來越細微,它非常微細的生起 ;在這之前,所生起的是非常粗的感覺和念頭,而現在感覺變得細膩,念頭也變得非常微 細。 此時,心有六種特質︰不喜不懼,無愛無憎,不苦不樂(不會對任何事情感到興奮、激動) 。禪修者變得自動自發,精力平衡了,坐很久也不會很辛苦;禪修的所緣境變得非常細微 ,心不散亂。有許多種捨(upekkha),「捨」具有六種特質:不喜不懼,無愛無憎,不苦 不樂。 因此,這個觀智的定義是︰Paccuppannanaj dhammanaj viparinamanupassane Pabba udayabbayanupassane banaj. ~Pts. i.57(看見現在發生的法的消失,而能如實了知, 叫做生滅隨觀智。) Paccuppannanaj 指現在、目前。觀察現在身心生滅的過程,不想以前發生的事。有些人認 為:如果你回想過去,發現過去發生的事已經過去,因此,他們以為他們了解無常。這不 是真正的智慧,對無常沒有深刻了解,對無常的了解,必須了知當下所發生的事,當下所 發生的事是生滅無常的。Dhamma有很多意思,這裡指身心的生滅過程。Paccuppannanaj dhammanaj 指現在發生的身心現象;Viparinama指變異;Viparinamanupassane指變異隨觀 。整句話的意思是:觀察現在發生的身心的生滅過程,並能如實了知,叫做生滅隨觀智或 生滅智(Udayabbayaa-bana)。因此,在這個階段,禪修者觀察所緣境的生起時,所緣境 的生起變得非常清楚,且立刻消失。此時的觀察變得非常敏銳、清楚,清楚的看到所緣境 的生滅:立刻生起,立刻滅去。禪修者能看到所緣境在此處生起,在此處消失,沒有例外 。 Jataj rupaj paccuppannaj , tassa nibbattilakkhanaj udayo viparinamalakkhan aj vayo ~ Pts. 54 Jataj rupaj paccuppannaj:指現在生起的色法;Nibbattilakkhanaj:指三法印的生起; Tassa nibbattilakkhanaj udayo:指它的生起稱之為Udayo(生起),它的消失稱之為 Vayo(滅)。Udaya 加上 Vaya 變成 Udayabbaya(生滅)一字。 事實上,有許多種的paccuppanna(現在),其中一種叫做相續現在(santati-paccuppannaj ),即把事情視為一組。例如,我們聽這鐘聲,幾秒鐘後,鐘聲消失。我們聽到第一聲「 咚」,然後鐘聲慢慢消失。如果我們把鐘聲整個聽來,它花幾秒鐘,這叫做相續(santati ),相續表示一系列,把整個系列視為一個。這種了解無常是非常粗略的,但是如果你更 專注,你會聽到發出聲音,許多微弱的鐘聲一個接著一個出現,越來越弱,新的聲音一再 生起。每隔一秒,很多聲音生起,很多聲音消失。在理論上,每秒大約振動一千次,非常 短暫,非常快速。Khana-paccuppanna(剎那現在)指非常短暫,一剎那。 身心的生滅是如此快速,以致於我們無法快速的(如同他們生滅的速度般)去體驗或觀察 他們。佛陀說:身體的生滅過程每秒約一萬億次,每秒鐘生滅一萬億次。對普通人而言, 這是不可能有的經驗;而心的生滅過程比它大約快兩倍。如果我們能在一秒鐘內體驗大約 十個無常,我們對無常的了解是令人滿意的;通常在一秒鐘內,我們只能觀察兩個無常。 當我們非常專注和平靜時,時間延長了,一秒鐘變成長的時間。有時,禪修者覺淂他已經 坐了一小時,然而,當看到時鐘時,他們發現:他們只坐了五分鐘。有時,在禪修的另一 階段,你坐了三、四個鐘頭,但是你以為你只坐了一小時。 時間變得不真實,當你的正念變得強而敏銳時,時間似乎延長了;有時,當你入定時 ,時間消失了。在這個階段開始時,時間的失真(Distortion)也同時發生。 在這個階段,當你有某些體驗時,因為你有想和使用名稱的習慣,你會去稱呼它,但 是當你想要稱名時,它已消失。你發現:你不再能稱呼事物的名稱,你只能觀察他們,沒 有任何念頭。對初學者而言,禪師教導要注意「所聽到的,所生起的念頭等每一件事」, 當你到了這個階段時,你一觀察所緣境,它立刻消失,所以你無法再觀察,你放棄觀察, 保持覺知。 在這個階段,你只是觀察,當你不再注意任何事時,你不會去注意他們,因為注意 (note)非常慢,而觀察非常快。在這個階段,禪修者有時會體驗到亮光,這是心非常專 注的現象。這些亮光有不同的形狀和顏色,有時非常明亮的星星會出現,並且快速消失; 有時它從一邊出現,移動穿越,禪修者非常感興趣。有時他看到移動的亮光,像月亮一樣 變得更大。在止禪,也可以體驗到這種亮光,這是定和精力的徵兆。 有時,時間非常快速的消逝,這意味著你的心非常快速的生滅。在心的生滅過程結束 時,有個叫做有分(bhavavga)的間隔。當禪修者有太多的「有分」時,會有大的間隔, 例如,如果禪修者在觀察生滅之間有很大的間隔,那麼,在一秒中,他只能體驗一些事情 。如果有更少的間隔,那麼,他會有更多的體驗。當你體驗更多的事情時,這時,你會覺 得時間變慢了。如果你讀過量子學和相對論,你會更容易了解。 當你的心非常快速的工作時,你會覺得時間慢了下來,這是非常真實的。在禪修的另 一階段,當心超越時間和現象時,此時,你看不到生滅現象,對你而言,時間已經不存在 。有一種狀況,時間是不存在的。 這個階段的智(bana)變得非常清楚,觀察心的生滅過程,只是單純的心的過程,沒有 人的存在。你不去想它,只是觀察它的生起,這只是一個過程。每當你觀察身體的生滅過 程時,你清楚的看到相同的事,你沒有疑惑,沒有任何念頭。你觀察它只是一種自然的過 程,清楚的觀察它的生滅,毫不費力,非常清楚敏銳的知識,清明的智慧,這是讓人驚訝 的。令人驚訝的是:非常清楚的觀察是可能的。通常,我們非常遲鈍和含糊,非常困惑, 我們沒有清楚的觀察事物。 在禪修的這個階段,沒有念頭。當我們專注於所緣境時,我們非常清楚的觀察。有時 ,我們感到非常愉快和滿足;有時,大喜會充滿全身,心變得如此平靜,以致於沒有念頭 。觀察變得非常清楚,觀智變得敏銳、清明,此時,喜產生了,但是太多喜悅會讓心浮躁 ,變成一種不淨,這是為什麼這種狀況被稱為觀隨染(vipassanupakkilesa)的原因,他 們本身並非不淨。如果我們注意,不執著,我們不會為這些狀況感到驕傲,我們沒有誤解 這些經驗,他們只是生起又消失,這只是一種生滅現象。 如果我們執著這些狀況,感到驕傲,有時,這些狀況會被誤解為涅槃,這是一種觀隨 染、誤解。由於身心變得輕安(passaddhi)、清涼,以致於你覺得你好像坐在有冷氣的室 內;有時,你的身體感到陣陣涼意,甚至體溫也降低。在我的寺院有溫度計、血壓計和脈 搏計數器。有時,我會自己量血壓、脈搏和體溫,真的體溫、脈搏和血壓降低了,這顯示 身體的新陳代謝減緩,只是心非常活躍,但是沒有念頭。 這顯示「想」使用更多能量,「擔心」也消耗許多能量;如果你無想無憂,心會變得 非常敏銳,只使用最少的能量。此時,禪修者也能體驗喜與大樂,因為那時心無罣礙,禪 修者感到非常自在快樂。這看起來似乎矛盾:看到所有事物的即生即滅,一個人如何能如 此快樂? 因為你已經完全捨離,所以你感到愉快;捨離帶來真正的快樂,而執著是一種負擔。 大多數的人,當他們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時,他們會感到快樂,而真正的快樂是一無所求 。 這非常難理解,如果我們不禪修,只是去思考它,將難以置信。在這個階段,你一無 所求,除了生活必需品,你不會渴望任何東西。因為你有信解(adhimokkha),在這個階 段,禪修者對法有深的信心。這種禪修可以獲得智慧和解脫,對於這種禪修,你毫無疑惑 。 Paggaha是策勵、精勤,你有許多精力,你不會再懶惰,身體不再感覺沉重。你想要一 直禪修,不會疲累,沒有睡意;有些人根本不睡,他們可以整天整夜禪修。 當你躺下來 睡時,要儘可能保持正念直到入睡。幾小時後,當你醒來時,你準備禪修,不會想睡。 Upatthanaj指現起、顯現。此時,正念非常強。正念與定雖然類似,但是並不相同。當你 住心一境時,其實你並沒有清楚的看到所緣境的生滅。當你具足正念時,你非常清楚的看 到生滅現象,心停住在整個過程裡。止禪(Samatha)讓你獲得深定,但是你無法獲得清明 的智慧,清明的觀智。當正念很強時,定也增長;當心越來越專注時,住心一境的時間會 很長;當心更專注時,只知道所緣境,此時,住心一境,別無雜念。有時,你沒有覺知, 但是心不散亂,心非常平靜,如果你知道你沒有覺知,試著觀察另一個所緣境來加強「覺 知」,如果你觀察兩個所緣境,你會更有正念,更能保持警覺。 當正念變得非常強時,你可以知道同時發生的許多事情,你不再觀察一兩個所緣境,你不 會想要去觀察任何東西,你沒有選擇所緣境,你只是保持覺知。當你保持覺知時,你看到 所緣境生起;所緣境的生起引起心的覺知。但是,當太多所緣境生起時,覺知的心無法一 一觀察他們,心會變得浮躁不安。當你發現心不再清明時,試著去限制所緣境,心靜下來 ,只觀察一兩個所緣境。剛開始,我們觀察一個所緣境時,心會跑掉。我們觀察這跑掉的 心,把心收回來,把它放在另一個所緣境上。我們必須非常精進,在這個階段,住心一境 ,心不散亂。有時,你覺得:覺知好像一面鏡子,它反映出在它前面的每一樣東西;你知 道它的存在,你毋需擔心有無正念。 在這個階段,正念和正知(sampajabba)非常強,之前亦然。此時,具足正念,你不 再選擇所緣境,每當所緣境生起時,「正念」自動覺知它的生滅。此時,禪修變得非常容 易。 另一件最重要的是欲求(nikanti),這是一種執著。上述的九種體驗或多或少發生在 每位禪修者身上,這是心越來越專注的徵兆,「覺知」越來越強,這是為何你會看到亮光 的原因。有時,觀智非常敏銳,有許多喜、樂、輕安、大樂,充滿信心、精力等等,這是 好的,但是如果你執著其中任何一種,它將成為觀隨染。亮光本身不是觀隨染,清明的觀 智是清淨的,好的,只是當你執著他們時,他們變得不淨。 有時,當你執著這種清晰、敏銳的觀察時,你會感到驕傲,並想要再有這種體驗,這 種「想要」是一種欲求(nikanti),是一種不淨。 渴望(tanha)、驕慢(mana)、邪見(曲解或錯誤的理解)會引起執著。當我們看到亮 光時,我們的心覺得非常明亮,因為心保持正念,所以我們能看到亮光。有些人誤以為這 是開悟:「我現在開悟了,我的心如此清明、平和、平靜和自在。」此時的觀智非常敏銳 ,不可能更好。如果我們誤以為這是開悟,渴望、驕慢、和邪見就會生起,這些是不淨, 是觀隨染。毗婆舍那有十種觀隨染,前九個本身並非觀隨染,只有第十個才是,請不要搞 錯。 在捨(upekkha)心所時,我們的心是如此平靜,以致於我們不想禪修。剛禪修時,有 時我們會認為:我們不需要做任何事,只要放鬆。如果你在開始時這麼做,感覺非常好, 心因此放鬆、平和、平靜,非常自在。過了一段時間,心失去活力,變得遲鈍和想睡。此 時,心不再清明和覺知,過了一會兒,你的定力喪失了。當你有這種經驗時,提醒你自己 :這不是觀隨染,只有執著、驕慢和邪見才是觀隨染。 修習止禪時,由於定力所致,會有亮光;修習觀禪也會有亮光,當觀智非常清明、敏 銳時,你會覺得內心非常明亮。事實上,我們一開始修毗婆舍那禪時,即體驗到這些事情 。即使在第一觀智,當心變得平靜、清明時,正念和定也變得相當強;有時,我們也會體 驗到光和喜。在這個階段,正念和定非常強,以致於某些人會看到不同的影像,如佛像、 和平的景象等。 因為我天生喜歡美麗的風景,我喜歡看山和湖;有時,湖面像鏡子一樣清澈明亮,這 些景像會出現在腦海裡,而且非常明顯、生動,好像你在那裡觀看。「嗔行者」會看到可 怕的影像,像死屍、醜惡的臉等;而「信行者」(充滿信心的人),可能看到許多莊嚴的 佛的影像,有時是活生生的佛陀,真的會走,會移動。其實你沒有看到真正的佛,是你觀 想出來的。 當你觀察所緣境時,無論是何種所緣境,只要緊緊跟著它,不要解說(interpret)任何事 ,因為當你解說時,你會「想」;當你的念頭生起時,你會失去覺知、定力,正念會減弱 。當你體驗到亮光時,你會感到非常輕。你會想:因為我正在體驗開悟的境界,所以這些 亮光會出現。這是一種誤解,因為此時禪修者會感到喜樂,貪求亦隨之生起。有時,念頭 也會生起,我們觀察所緣境的生滅,我們會想:「噢!這真的是無常的。」即使我們在「 想」,覺知仍然非常敏銳,我們會想:「我的覺知非常敏銳。」你認同你的覺知,它變成 我的覺知,我的智慧,我的觀智,而這個「我的」即是觀隨染、不淨。觀智本身沒有不淨 ,而是「我的」成為不淨。 大喜大樂可能出現,像波浪一樣,可能遍及全身,有時只是身體的某些部位;有時, 你覺得你的身體好像浮了起來,沒有重量,或整個身體消失,只剩下覺知的心。此時,禪 修者可能變成無意識,不知道任何事情。有時,禪修者會以為:由於身心的現象停止了, 這就是開悟。開悟的其中一個現象是身心現象的止息,但是,在這個階段,並非真正的開 悟,心只是暫時停止作用,其間一片空白(blank),當你再度覺知時,觀察那段間隔(ga p)。 這種情況與開悟的不同是:在你看到這個間隔後,你的敏銳度和清明依然一樣,你仍 以同樣的方式觀察相同的現象。 當所緣境生起時,覺知的心稍微慢了下來,不再如往常般敏銳,雖然正念與定一如往 常,但是覺知的心不再敏銳,因此這種空白(blank)不是真正的開悟。 有時有強烈的輕安感,身心變得非常平靜,然後沒有意識,這種現象是非常短暫的。 有時定變得非常深,禪修的所緣境變得非常模糊,然後消失,心變得一片空白,沒有覺知 ;身體保持原狀,非常平靜,沒有移動或倒下,由於這種定,身體不會倒下,即使暫時入 睡亦然。有時,由於捨(upekkha),你不再擔心禪修。剛開始,你會擔心:「我有正念嗎 ?我的心在這裡嗎?我的心跑掉了嗎?」有許多有關禪修的念頭和擔心,然而,在這個階 段,沒有有關禪修的念頭和擔心。 此時,心變得非常平靜、輕鬆,過了一會兒,會沒有意識。當你太輕鬆時,你會沒有覺知 意識,有時,這只是睡著了﹗這種睡不同於一般的睡眠,通常當你睡著時,你的身體無法 保持坐姿,變得軟綿綿的。當你禪修時,心會非常平靜、平和,定變得非常強;當你入睡 時,你的身體不會軟綿綿的,你依然保持坐姿。當你醒來,你的心仍然非常清楚,你沒有 睡意,你再度準備禪修。我知道許多人有這種經驗,在坐了好幾個鐘頭後,會睡著,有時 會睡很久。當醒來時,心非常清醒、警覺和清明。當你剛醒來的那一刻,你又開始禪修。 通常,人們醒來時,他們並非真的知道他們醒著,有很長的模糊的「夢的念頭」,然後慢 慢醒來。禪修者一旦醒來,他的第一個念頭是他要禪修,這是一件好事。 令人驚訝的是:在這個階段,禪修者在他們的夢裡禪修。你聽過這種事嗎?你會在夢裡禪 修嗎?做為一種考察我的方法,我的老師經常問我:「你在夢裡禪修嗎?」我說:「沒有 ?」他說:「ok!要有正念,要更有正念,多禪修。」我禪修又禪修,一旦我會在夢裡禪 修,我非常高興,因為我可以告訴我的老師:我在夢裡禪修了。我們想要使我們的老師滿 意,我們也想要我們的老師認為我們非常好。因此,我去他的住處,等了一會兒,當他出 來時,我說:「我有事要告訴您。」那時,我非常年輕,在某方面非常稚氣,也非常不成 熟,但是我非常快樂,因此我告訴他,他很高興的坐著聽,微笑著說:「很好,你的正念 變得更強了。」 所以,我們甚至可以在無意識中禪修,它變成一種習慣,在夢中,我們夢見白天所做 的事。醫生會夢見諸如開刀、治療,注射等事;在百貨公司工作的人,可能夢見他們在出 售商品。學生為了考試而讀書,我曾好幾次夢見考試,有時是噩夢,我遺失某樣東西,無 法回答問題。夢到我們習慣做的事是十分自然的,因此,你夢見你在禪修,表示禪修已經 成為你的習慣,你一醒來,就準備禪修。過了一陣子,你不再經常做夢,你極少做夢,當 你醒來時,你準備禪修,睡時不再做夢。 阿羅漢不會做夢,夢是癡(moha)的徵兆,夢是潛意識的作用。Moha有許多意思:愚 笨、困惑、癡等等。對阿羅漢而言,不會有無意識的時候。 多數人無意識比有意識的時候多,當我們清醒時,許多無意識的念頭不斷生起,然而 對禪修者而言,這些念頭變成有意識(覺知)。 在這種情況下,禪修者可以改變無意識的心,這是許多心理學家覺得非常奇怪的,這 是禪修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個性。沒有一種方法像禪修這麼有效,許多精神病、神經官能症 會消失,你不必採取任何措施,這真的是培養好的品德的方法,可以改變許多壞習慣。許 多在這個階段的禪修者,他們甚至因而戒煙,吸煙其實不犯戒,但是許多人戒菸,他們甚 至不再喝太多咖啡和茶,任何執著或會上癮的東西都放棄。事實上,他們並未放棄,只是 不想再抽菸、喝酒。我知道許多人,有些是我的朋友,他們曾經酗酒,抽許多香煙,他們 已經戒掉了。 在這個階段,許多身體的疾病會消失,不只是精神病,身體的病痛也會消失。輕安和 喜樂有驚人的治療力量,這是為什麼你會聽到:在他們禪修後,有些疾病會痊癒的原因。 許多恐懼症、失眠也會治癒。當身心非常輕安時,禪修者不會去嘈雜、擁擠的地方。他們 會避免不必要的活動、騷擾,他們想要住在非常安靜的地方,只是為了禪修。 在這階段,當你行走時,你覺得你的身體似乎沒有重量。當你想邁步時,你的腳已經 移動了,你知道你的腳在移動,但是你沒有感到重量,在一步接著一步之後,你覺得你好 像在空中漫步,你的腳觸地,你有接觸的感覺,但是你沒有感到重量,你可以走得非常快 ,感覺好像在跑。你不會疼痛、痛苦或感到熱,你的心不散亂。 這是《法句經》中第373偈的句子,非常好的偈子︰Subbagaraj pavitthassa, santac ittassa bhikkhuno , Amanusi rati hoti, samma dhammaj vipassato . ~Dhpd 373 (「比丘入屏虛,彼之心寂靜;審觀於正法,得受超人樂。」) 一個比丘在空閑處禪修,他的心非常寂靜,因為他觀察正法,所以他的喜樂超過一般 人。 Yato yato sammasati, khandhanaj udayabbayaj, Labhati piti Pamojjaj , amataj taj vijanataj. ~Dhpd 374(「若人常正念,諸蘊之生滅,獲得喜與樂,知彼得不死 。」《法句經》第374偈) 每當他以正念觀察五蘊,觀察他們的生與滅,他獲得喜與法樂,這是獲得解脫的方法, 他確信這是解脫之道。 你有信心,這是為什麼我告訴你:當你到了這個階段時,你是在正確的道路上,你真 的學會如何禪修,禪修變得非常穩固。這個階段叫做balava-vipassana,balava指非常強 大。在這個階段之前,稱為taruna vipassana,taruna指弱、年輕、不成熟。在這個階段 ,是成熟、非常強大的觀智。 在這個階段能使禪修者分心的是:他對禪修非常有信心,因為他已經有亮光、自在和 喜等體驗,所以他想要告訴、鼓勵他人去禪修:「去禪修,放下所有的事情去禪修,你已 經做了那麼久了,不要做了,去禪修。」你想要鼓勵他人,也想要教別人,如果你這麼做 ,這會破壞你的禪修,不要這麼做,繼續禪修,不要鼓勵他人,你可以稍後再做,但是, 不這麼做是非常難的。 在這個階段,你發現:所緣境一一生起,與心識接觸時,所緣境變得非常清楚。在這個階 段之前,我們不了解什麼是phassa(觸),我們聽過也思考過這個字,但是沒有親身經歷 。在這個階段,我們真的能清楚觀察所緣境與心之間的接觸,有時心跟著所緣境,例如, 在這個階段之前,像對牆投網球,球擊牆又彈回來;而在這個階段,你投一個塗有黏膠的 球,當它撞擊目標時,它停留在那裡,具足正念,心不散亂。在這個階段之前,有時,我 們必須去找禪修的所緣境;在這個階段,我們不必尋找所緣境。所緣境觸及覺知意識,有 時,覺知意識就在那理,準備好了。由於有許多的喜樂、精力、清明,使我們執著這種狀 況,我們不想停止禪修。從一方面來說,這是非常好的現象,因為我們不再懈怠或散亂;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會執著,通常,我們不認為這是一種執著。 我們會想:「我很高興能禪修,我喜歡禪修。」當你不再有那些體驗時,你會變得不 快樂。「我想要有這些體驗,我要如何做才有同樣的體驗?」這些是你執著的跡象,你越 是想要得到它,它變得越困難,這是非常難處理的事。 在這個階段,觀察你的動機是非常重要的。觀察你的心,看看:「我現在要做什麼? 我想要獲得那種境界嗎?」例如,有時你必須出去用餐,這或多或少會讓你分心。當你用 餐畢,回去禪修,你希望回到相同的狀態時,這種願望也是一種障礙。 每當禪修時,我們必須提醒自己:「我不想做任何事,也不想要有任何境界,我不想 去體驗以前我所體驗過的境界,我只要覺知當下所生起的目標。」我們應該做的是:無所 求,無到達處;我們應該做的是:就在當下,此處,觀察正在生滅的所緣境。 無論禪師已經告訴我們多少次,像這樣的事情發生時,我們仍會執著,我們仍會曲解 它,最重要的是:不要執著任何境界。當這種事發生時,如果你跟禪師在一起,和禪師討 論,禪師會說:「看!你在執著,先觀察你的執著。」禪師不會告訴你放下執著,因為如 果你沒有看到你的執著,你如何能放下它呢?它是在無意識中發生的。你必須做的第一件 事是:讓你自己知道你執著的是什麼。 禪師的這個建議有非常廣泛的意思,無論我們想要克服什麼,首先我們必須知道它; 如果不知道它的存在,我們無法克服它。因此禪師會說:「深入觀察你的心和你的執著。 」過了一段時間,如果你能看到它,它會變弱,然後消失,但是它會再出現,你看著它, 它消失後,還會再回來。幾次之後,它會消失,而且不會再出現。 你會了解:執著於喜樂和一些好的境界並非正道。執著是錯誤的,無論你執著什麼, 包括禪修經驗,如果你執著他們,這不是正道。如果你能觀察到,能去除你的執著,那麼 你會了解:觀察當下身心的生滅現象,這才是正道。這種了知稱為「道非道智見清淨」(M aggamagga-banadassana-visuddhi.),Magga指道,Ammaga指非道。觀察這是道,這是「 非道」;清楚的了知道與非道是一種心清淨、見清淨,visuddhi指清淨,Banadassana-vis uddhi指智見清淨。 我們有時走在「非道」上,當我們在非道上,觀察它,然後回到正道。當犯錯時,從 錯誤中學習,改正自己的錯誤,做正確的事,這是我們學習和成長的方式。若沒有犯錯, 則無法糾正我們的錯誤,我們無法從錯誤中學習成長,所以犯錯是很自然的,但是不要一 再的犯同樣的錯誤。 我會給你一種觀念。在開始禪修時,首先你觀察身心現象的特質;稍後,觀察無常、苦、 空,以及沒有靈魂,沒有永久的實體,無人控制等。之後,我們清楚的看到生滅現象;之 後,你看到滅去。當我們觀察所緣境的生滅時,首先,我們看到生起,沒有看到滅去。在 我們看到一個現象消失之前,我們看到另一個所緣境生起,它像這樣持續著:一個所緣境 生起,另一個所緣境又生起;之後,我們看到一生一滅,一個間隔;另一個生滅,另一個 間隔,我們也觀察這些間隔。過了一段時間,你只觀察滅去,你不再那麼專注於生起。在 這個階段,無常變得越來越清楚,一切事物非常快速的消失。 當你清楚的觀察到無常時,此時,你也看到了苦,為什麼?因為生滅現象是如此快速 ,你如何能找到快樂滿意,你如何能倚恃他們? 你可以觀察剎那剎那間的生滅,沒有什麼你能保持的,也沒有什麼你能掌握的,因為 事物的生滅是如此快速,你無法控制它。 每次經驗,每種感覺,每個念頭,每個心識剎那,包括這個覺知意識,都會消失。因此, 在這個階段,禪修變得非常完整,你看到所緣境的生滅,你觀察意識的生滅,你觀察正在 跟著所緣境的禪修意識,或觀察這「觀智」,你甚至可以觀察「正念」的生滅。最初,我 們觀察這些身心現象不是我,不是我的,這種念頭不是我,不是我的。然而,當你靜靜的 觀察這個覺知意識,你會認為:是我,我在禪修,我在觀察,我知道。到了這個階段,你 甚至可以觀察這個禪修意識(覺知意識)的消失。有個譬喻,當你燃燒死屍時,首先你用 一根長的棍子去翻屍體;當屍體已經燒毀時,你把棍子丟掉,把它放下,你沒有保留任何 東西,你無法保留任何東西。 即使是禪修意識,這個覺知意識,你觀察它後,發現它也是無常的,這樣對無常的了 解才算完整。 如果你認為:你的經驗是你的,這表示你沒有完全了解和體驗無常。即使這個覺知意 識、智(bana)也是生滅不已。在書中提到:「你可以觀察你的覺知意識十次」,你不必 觀察這麼多次。觀察所緣境、意識、智慧的生滅,一再的觀察智慧的生滅,最多十次,不 要超過十次。觀察這「觀智」,觀察它的無常稱為pativipassana。第一個觀智叫做名色分 別智,觀察「觀智」的無常叫做pativipassana。這個「觀智」再度成為毗婆舍那的所緣境 。 智慧是無常的,意識也是無常的。在這個階段,你會觀察到:智慧和意識都是無常的 ,你不會把禪修意識與你視為一體,就如你燃燒屍體後,你把棍子也燒了。下週我會詳細 介紹第五觀智:壞智(Bhavga-bana),觀察壞滅。在第四觀智後,後面的觀智要容易得多 。關於第四觀智,如果你有任何問題,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請發問。 問與答︰第一觀智叫做名色分別智(Nama-rupa- pariccheda-bana),把名法視為一 種過程,心的生滅現象為一種過程;色法為一種生滅過程,觀察它不是人,非男非女,沒 有形狀,沒有顏色。硬只是硬,你不能說:這硬是男生的硬或女生的硬,硬只是硬,軟只 是軟,移動只是移動,而不是一個男生或女生。這些現象沒有形狀、沒有形式,只有特質 。 當我們禪修時,我們觀察的是特質,而非一個人。你也可以觀察:名法只是心理現象 ,不是人。貪不是一名婦女或一個男人,貪是想要某些東西,無論發生在你我身上,它有 相同的特質:「想要」,想要這個或想要那個,這是想要的特質。 任何一種心理狀態也只是心理狀態,不是人,不是一件東西,非男非女,因此觀察名 法和色法叫做名色分別智,觀察的對象是名法和色法。 之後,你觀察這些身心現象的原因,這叫做把握因緣智(Paccaya-pariggaha-bana) :觀察原因。之後,你觀察無常、苦、無我,稱為思惟智(Sammasana- bana)。在這個階 段,有許多關於法的念頭會生起,關於名法、色法、無常、苦、無我的念頭會生起。在這 個階段之後,這些念頭不再生起,你非常敏銳清楚的觀察所緣境的生滅,這叫做生滅隨觀 智(Udayabbaya- bana),這是第四觀智;第五觀智叫做壞智(Bhanga- bana):觀察壞 滅、逝去、消失。 問與答︰開悟的條件是:清楚的觀察生滅現象,這是有力的毗婆舍那(balava-vipass ana)階段。 問與答︰它是按照次序,有些人的進展非常慢,而且停在同一個觀智的時間非常長;然後 ,非常快的獲得另一觀智;之後,又非常慢的經歷另一個觀智。禪修的狀況是這樣的,必 須按照上述的次序。並非每個人都有相同的體驗,有些人在第一觀智花很長的時間,而第 二和第三觀智則非常快,然後,在第四觀智,他們可能花很長的時間。事實上,第一觀智 需要很長的時間,第二和第三觀智需要的時間較短;第四觀智需要較長的時間,因為有許 多障礙,許多執著,因為有體驗時會分心。之後,禪修的進展會快些,到了另一階段,禪 修者又停滯不前。稍後,我會介紹這個觀智。這是觀智發展的次序。 問與答︰如果你不繼續禪修,你會失去他們,通常會回到第一觀智,而不是回到零。 問與答︰即使你已經失去觀智,你仍保有一些智慧;即使你去世,這種體驗仍有很強 的力量。無論如何,你會再度恢復,不要氣餒,即使你停止禪修,你不會再被困擾,你仍 然有覺知意識,當你再度禪修時,你會進展得很快。 問與答︰是的,光是止禪的定,你無法看到無常,你只觀察到特質,沒有看到生滅現 象。或者你可以專注在某些概念,甚至可以專注於空(觀空),我曾經觀空很長一段時間 ,我非常喜歡觀空。你知道為什麼觀空是好的禪修法?空不會讓你不開心,沒有什麼會讓 你不開心。你可以觀空,但是,當你執著它時,你無法入定,你會感到不開心。然而,當 你一直禪修時,你會很快進入狀況。 問與答︰你必須一直禪修,當你到了第四觀智,你不能再犯錯,你知道要做什麼,你 知道什麼是「道」,什麼是「非道」,繼續禪修,你會到那個觀智。那是一種解脫,因為 之前,你不確定你的禪修是否正確:「或許我犯了錯,它是對的還是錯的?」 問與答︰沒有確定的時間,這取決於你是否明了,是否成熟。有些人需要很長的時間 來培養一個觀智。每一個觀智都有範圍,例如,第四觀智有寬的範圍。剛開始,你看到生 滅和許多念頭。如果你越來越進步,生滅現象會變得越來越清楚,過了一段時間,你超越 這種現象,你看到滅去、滅去、消失、消失,越來越多的消失。每個觀智均有其範圍,它 不僅取決於時間因素,你的禪修的品質也非常重要。 問與答︰如果你能培養禪定(jhana,禪那),你可以用禪定來修毗婆舍那,借助強大 的定力,你會進步得非常快,因為你已經培養非常強的定,所以心不散亂,但是,要培養 定也非常難。有兩種禪修方式,一是先培養定,然後修觀禪,這叫做止行者(samatha-yan ika),以止禪作為你的車乘。在毗婆舍那,當你到達第四觀智時,你培養相當強的定,非 常類似禪那的定,正念變得非常強。 當正念變得非常強時,定也變得非常強,這兩種在性質上非常類似,你不需要培養禪 那。 問與答︰就觀禪而言,如果你能培養定力,會有很大的助益;如果你不能培養禪那, 你仍然可以修觀禪,這叫做乾觀者(sukkha-vipassana),指沒有禪那的純觀行者。因此 ,有兩種修行,一種是先培養禪那,然後再修觀禪;另一種是:沒有培養禪定,立刻修毗 婆舍那,你可以修兩種中的任何一種。 問與答︰當你修止禪時,你禪修的所緣境是什麼?是一種概念,一種觀念或影像。例如, 當你修慈心禪時,你可以培養禪那,你的所緣境是一個人,這是世俗諦。當你想要修觀禪 時,你必須放下人的觀念和想法,轉向觀察身心現象。對止禪行者而言,在他們已經培養 禪定之後,他們直接修心隨觀(cittanupassana),而不是身隨觀(kayanupassana),因 為在修禪那後,他們觀察「禪那意識」,觀察其特質,他們放下禪那的所緣境,觀察禪那 意識。觀察這觀智(vipassana-bana),觀察它的無常稱為pativipassana。第一個觀智叫 做名色分別智,觀察「觀智」的無常叫做pativipassana。這個「觀智」再度成為毗婆舍那 的所緣境。 -- 有些禪僧只依據文字、經文來尋求法。當然,是讀書的時候,就應當照著經文來讀 ,但當你和煩惱「作戰」時,將經文丟到一旁去吧!如果你依照一種模式來和煩惱作戰 ,你將底擋不住敵人。經文只是提供你一個實例,但也可以使你迷失,因為它根據的只 是記憶和概念。---阿姜查《水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64.159
cool810:推這系列。 58.99.10.87 07/18 22:32
Crazyfire:推 61.216.88.132 07/18 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