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每當做事前,我喜歡事先準備。事先準備非常重要,無論我們要做什麼,身心上要先有準 備。無論你要做什麼,如果你做好萬全的準備,你不會那麼費力。我對這次的禪修營有所 期望,希望你們會喜歡這個禪修營,也希望你們能體驗到平靜、平和、清明、喜悅;清明 亦指非常清楚的觀察所緣境。我想繼續上星期的討論,再繼續談論一些觀智。 在禪修中,你會發現:觀察生滅現象是如此令人疲累,你不想再觀察,心生捨離,想要逃 避。這個階段是第九觀智欲解脫智,意即「想要逃離」。有時,你會想:「如果我停止禪 修,如果我不觀察這些生滅現象,我會覺得更平靜。」的確,你會感到更平靜,因為定力 、輕安,捨離。即使你停止禪修,你會覺得更平靜:「噢﹗多麼平靜!」你能享受這平靜 。然而停止禪修是不對的,禪修令人非常愉快,你剛剛享受它的好處,便停止禪修。你知 道停止禪修無法逃離,因為你的身心仍處於生滅狀態,你仍然在生滅過程裡。過了一會兒 ,你會失去清明,你會再度浮躁不安。你會想: 「我不想再浮躁不安」,因為浮躁和散亂的心是令人痛苦的;平靜、安靜、平和的心要好 多了,因此,你回去禪修。你觀察身體的任何感受、任何念頭和情緒。但是此時,只有非 常隱微的情緒,「想要逃離」像一種情緒,你覺得你被困在生滅過程裡,因此你想要逃離 ,想要擺脫它。這像一種情緒,有時會引起輕微的不安,但是你必須知道:想要從中解脫 的方法是更清楚的去觀察它。 人們想逃離生活中的許多困境,當我們有困難挫折時,我們想逃避。許多人想逃離困 境,想要逃避是好的,要逃離時所該做的正事是什麼? 要做的正事是更仔細的觀察生滅過程,徹底的了解生滅現象;任何逆境,包括你生命 中任何讓你心痛的情況,如果你想逃避或克服它,最好的方法是仔細的觀察,徹底的了解 它,徹底的了解是克服困境的唯一方法,沒有更好的方法,無論是禪修或世俗的事物,這 是正確的態度。 在禪修時,一旦你碰到困境,要了解:克服任何困難的唯一方法是深入的、徹底的的 了解你的困境。之後,在你一生中,當你面對困境時,你不會想逃避,你會更仔細的觀察 :「現在怎麼啦?我想更深入的了解。」 你在禪修中所獲得的觀智,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用在你世俗的問題上。你以正念 、正定、正確的心態來過日子,不只是在禪修時,你的一生都必須如此度過。 要「心甘情願」的仔細觀察,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願意再觀察,你會非常仔細的觀察 ,你沒有任何願望,不再浮躁不安,不再想逃離。你全神貫注的觀察,全神貫注的觀察讓 你的心非常平衡,心不散亂。在此之前,當你禪修時,你想要逃離,「我不想再禪修,我 不想再觀察生滅現象,我現在要做什麼?我要停止禪修嗎?」你的心並不專注,你沒有全 心投入。但是當你心輕安時,你會非常專注的觀察,「無論發生什麼事,即使我在禪修中 去世,也心無罣礙。」你不想做任何事,你只想很專注的觀察,讓禪修變得成熟,達到禪 修的極至,「無論發生什麼事,我不想去做,即使在禪修中去世,我仍願意觀察這生滅過 程。」 這種全心全意的觀察,讓心真的平靜下來。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你決定:「嗯,現在這種 情況非常困難,非常痛苦,但是我會全力以赴,我會仔細的觀察它。」在你決定的那一刻 ,你會發現:你的心靜了下來,不再焦慮,這個決定非常重要。當你仔細觀察時,你的心 平靜下來,而且更平衡,不會執著。之前,當你的心平靜下來時,你是如此的愉快,充滿 喜樂,以致於有時你會執著你的愉快和喜樂,或為之焦慮不安。現在,你的心變得更平靜 ,但是你不會執著這種平靜,你的心輕安、心的平衡是如此的美好。此時,你的心非常平 靜,沒有任何執著,不會執著平靜,也不會想逃離。 這聽起來非常矛盾,但是當你願意觀察時,一切變平衡了。當你越來越專注時,所緣 境變得越來越清楚,正念變得越來越強,每一次的觀察變得非常敏銳,所以沒有任何念頭 ,你清楚的觀察生滅現象,它是無常、苦、無我,沒有自我,沒有不變的實體,無人控制 。你會清楚的觀察到三法印中的任何一種,讓人驚訝的是:當非常敏銳、專注的觀察時, 每一個觀察非常短暫,在那片刻,智慧變得非常清明,沒有任何念頭。 在我們的一生中,當我們想了解某些事時,我們用思考來了解它,我們思考,然後了 解,此時,雖然沒有任何念頭,但是每一個觀察讓我們的智慧生起,變得智慧清明。這是 因為沒有念頭,每當有念頭時,你會分心。 只有當你停止想時,你的心才不會散亂;當你停止想,並且更專注,每一個觀察變得 更清楚。在最後幾個時刻,心非常敏銳、專注、清明,然後心準備放下。 在那片刻,你不再觀察身心的生滅過程,你的心進入止息狀態,此時,一切止息,有 非常短暫的甚深的寧靜、平靜。當你出定時,內心的平靜仍會持續極短暫的時間,或許三 、四個心識剎那。之後,一些念頭會再度生起,我們會思考這些生滅現象,此時的心非常 專注,非常平靜、寧靜。 從這次經驗中,你非常了解它的性質,這是真正的寧靜、平靜和真正的解脫。然後你再度 自我反省,某些事情已經改變﹗即使你沒有讀過任何佛書,或沒有任何相關知識,當你自 我關照時,你知道你有所改變,它改變你的人格,你的觀念。你知道諸行無常、無我,沒 有自我。你持戒會變得更自然,一點也不勉強,你知道你不會犯戒,持戒變得很容易。你 知道:對於無我、未來世,對於佛法僧三寶,你不再懷疑,並且會深深感激佛陀和他的教 導,感謝僧眾的維持佛法,使你們能聽聞佛法。極度的感激由衷生起,有人告訴我:他無 法表達心中的感激,以致於他喜極而泣的說:「佛法如此真實﹗這是真正的解脫﹗」此時 ,很多念頭會生起,這些是主要的。 如果你已經達到這個階段,你已經根除我見:相信有永恆的自我;沒有所謂的永恆的 自我,因為一切事物是變動不居的;你也斷除了疑,有關是否我會再生等疑惑全部消失。 你不再相信其他沒有八正道的修行法,也不再相信:修行止禪如果能住心一境,並達到某 種境界,便認為這是解脫、涅槃。 當你圓滿所有的觀智時,你會發現: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解脫,解脫的唯一方法是: 徹底的觀察身心生滅的過程。 為了觀察身心生滅的過程,你必須淨化你的行為,必須持戒清淨,你必須專注在某個 所緣境上,以名法或色法或其他所緣境作為禪修的基礎,如呼吸等。讓你的心靜下來,使 它非常清淨。讓心清淨,念清淨。藉著觀察身心生滅的過程,你越來越能淨化自己︰如見 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只有透過清淨,你才能解脫,沒有其他方法。如果我們想解脫, 我們必需淨化自己,這是解脫的唯一的方法。 嫉妒和慳吝也被根除,這表示你願意和別人分享你所有的東西,而且你不會嫉妒他人 。如果你有多餘的東西,而別人需要它,你願意而且會很高興送給人,但是這並非指:你 捨棄你所有的一切,如果有人非常需要它,你願意與那個人分享。當某人功成名就、志得 意滿時,你不會妒忌。我不知道妒忌和嫉妒的正確意思,但是此處它的意思是:當某人事 事順利,而你沒有,你有何感受?你感到不愉快。你會這麼想:「噢﹗如果我在那個位置 ,如果是我,而不是他,多好!」當你已經開悟時,你絕不會那樣想。 事實上,你會認為:這個人真幸運,他正享有所有的善業,你為那個人感到高興。這 種「喜」(mudita),這種同情的喜樂也變得非常自然。 大多數人在開悟前,或多或少會因為他人做得比我們更好而不開心,多麼醜陋的心態 ,我們不喜歡那個人,我們無法欣賞那個人。人為什麼感到如此孤單?因為嫉妒、貪求, 因此我們感到如此孤單。這個世界上充滿敵意和危險,為什麼?因為別人有「我所沒有的 東西」,我想要它,我甚至會以不法行為得到它。有些人是如此聰明,以致於他們能歪曲 整個事件,使它看起來非常美好,這種心非常狡猾和虛假。 一旦你清楚的觀察這種心態,你不會再欺騙或耍詐,你變得非常誠實,你會清楚的觀 察。你可能仍然渴望某些東西,因為證得初果並未根除所有慾望和貪慾。雖然仍有貪慾, 但是不會強大到足以破戒,你不會為了想得到某物而去殺生或偷盜,也不會說謊、邪淫或 吸食麻醉品,你根本沒有做這些事的慾望。你並沒有壓抑自己,只是不想做,自制變得非 常容易和自然,沒有掙扎,無需努力。 在開悟前,我們知道毀犯五戒是不好的,我們努力持戒。有時誘惑非常強烈,我們會掙扎 ,這是讓人疲累的;有時,我們會犯戒和後悔,並且再度受戒。我的一位朋友說:「你為 什麼每天受戒?你每天犯戒嗎?」在證得初果後,持戒變得很自然,因為沒有強烈的慾望 讓你去犯戒。你能看出你有多麼自在嗎?即使你想要享受感官之娛,因為你不會嫉妒,你 是如此自在。即使當你享有感官之娛時,已不同於往昔。以前,我們會認為:這是真正的 快樂;證了初果後,雖然你享有感官之娛,你知道這是無常的,你不會執著。當你享受感 官娛樂時,你或多或少是解脫自在的。當不幸的事發生時,你會禪修,並發現這是另一種 心境,你會很容易的恢復解脫自在。 在禪修前,我們認為:事物是永恆的,而且會帶給我們快樂,我們相信永恆的自我。 有時我們覺得事物是永久的,但是當我們仔細觀察時,我們發現它是無常的。 當你快樂時和享受感官之娛時,你的經驗似乎相同,但是當你深入觀察,你會發現: 「感官之娛絕不會帶來真正的快樂,感官之娛非究竟大樂。」雖然有時你喜歡感官之娛, 但是你會很容易把它放下,因為你知道感官之娛不實在,是無常的。 有位朋友說:在開悟後,人們才能真的享受感官之娛,因為你不會陷溺在裡頭。要談 論它是非常困難的,這是他的想法。證悟的人雖有感官之娛,但是他們不會陷溺其中。 無常、苦、無我亦然,證悟者沒有我見,但是他的行為模式與一般人相同,他們會說:「我」、「你」,他們雖然使用相同的語言,但是知道沒有永恆的自我,這是悟與未悟的差異。 所以當你非常解脫時,有時你會笑,有時會哭,但是你不會陷入其中,你會很容易的 克服它,有時甚至哭也覺得很好,可能嗎?談論這些事情是非常難的。當你證悟時,你會 了解,因為那時你已經根除邪見、疑、戒禁取、嫉妒、慳吝。 你不會違法從他人處取得任何東西,如果你有多餘的,你會與他人分享,你會非常慷 慨,但是不會浪費任何東西。你不會在街上丟棄任何東西,如果你知道某人真的需要它, 你會給它。 這種反省會持續很久,你會反省你是否有持戒:「我不能再犯任何戒,我不想破戒。 」你也會反省你已經根除的不淨,你會發現你已經去除邪見、疑、戒禁取、嫉妒、慳吝, 你會觀察有哪些煩惱尚未根除。你會發現你仍有感官上的慾望,你會不安,雖然你有慾望 ,但是你不會犯戒。雖然你會生氣,但是你不會殺人,你的憤怒和慾望沒有強大到會傷害 他人或自己;你越勤於修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你越是心存感激。要解釋這種感覺是 非常難的。 有時,人們只反省一個方面,不必全部反省;有些人只反省其中一次的經驗:當心變 得解脫的那一刻,或是解脫的性質,它是如此解脫,沒有生滅現象,完全寂靜。這讓人想 起涅槃,當禪修者體證涅盤的那一刻,涅槃是什麼?你如何談論它?沒有身心的生滅過程 ,你沒有經歷任何身心的生滅過程,你甚至不會想:「噢!是如此平靜」,因為那時,你 無法想任何事,心變得非常平靜、平和,甚至沒有想到心的平靜,事後你會想。 那麼,涅槃的性質是什麼?它不存在嗎?不,它不是不存在﹗它也不是「無」。如果 它是無,任何人隨時都可以體驗,只要觀想「無」,你會覺得解脫自在.。你不能這麼做, 因為當你觀想「無」時,你必須想。 當你體證涅槃時,根本沒有想,甚至不會想涅槃。涅槃的性質是什麼?佛經裡提到的 譬喻是「火焰的熄滅」。正在燃燒的火燄,最後熄滅了,剩下什麼呢?不是無。 又如,我發出聲響,你注意聲音,現在不再有聲音,有什麼?只是安靜,安靜是否真 實?你如何理解它?你能體會安靜嗎?涅槃非常類似寂靜或熄滅的火焰,為了理解寂靜, 你注意聲音,這是過程。為了理解當火焰熄滅時,結果如何,首先你要觀察火焰,有一個 過程導致這個狀態,這不是「無」的觀念,它的性質是:一個過程到了末端,這個過程的 結束是真正的平靜;因為每當有生滅現象時,則沒有寂靜,沒有平靜。 一旦你有所體驗,即使有時你沒有進入寂止狀態,每當有讓人興奮的事物時,只要你 專注觀察,你會知道這不是真正的愉快,你總是會回到那寂靜平靜的狀態。在你證入這種 境界後,當你再度禪修時,你會決定:「我要禪修,並回到原先的寂靜狀態,整個生滅過 程停止的狀態。」 你可以決定時間的長度:五分鐘、十分鐘處在寂止狀態。以「我要再體驗寂止狀態五分鐘 」的決心去禪修,然後忘記它。當你禪修時,不要想任何事,只觀察身心的生滅現象,所 緣境是什麼不重要,任何事物都可能是禪修的所緣境。觀察你習慣觀察的所緣境,它會自 然生起,且易於觀察。看著它,它會變得越來越清楚,所緣境生滅的速度非常快,最後再 度停止,你會再進入非常寂靜的狀態,你所停留的時間是你之前所決定的。這個決定非常 重要,因為如果你已經決定了,那麼禪修時,你可以完全處於寂止狀態五或十分鐘,如你 先前所決定的時間;你可以一直禪修,並且延長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或一整天 。 為了能夠進入寂止狀態,停留在寂止狀態,你必須禪修,如果你不定期禪修,你會發 現:要進入寂止狀態非常困難。雖然你有禪修,並進入寂止狀態,如果你沒有決定要入定 多久,你會一再的出定,一再的入定和出定。如果你想停留在寂止狀態很久,你必須先做 決定。禪修前,你先做決定:「我要再進入寂止狀態五分鐘,如果發生任何危險,我會立 刻出定。」當你深入定中時,如果有任何危險,你會自動出定去處理問題。如果你沒有事 先決定,你可能無法及時出定。 在佛經裡,有許多詳細的指示︰這是你應該做的,以正確的方法禪修,事先決定要入 定多久,屆時才能自動出定。 「如果我師父叫我,我會醒來。」你做任何必要的決定後, 再繼續禪修。如果有其他干擾,即使是阿羅漢也會發現:有時要進入寂止狀態是困難的。 有一個有關兩個和尚的故事︰一個老師父和一個年輕比丘。兩個人都已經開悟,當他 們到達一座寺院時,因為老師父的戒臘較高,所以他住在一個非常好的地方。因為最好的 地方是給長老上座住的,最差的地方給最年輕的僧侶。這位年輕僧侶,因為他較年輕,所 以住在不是很好的地方,但是他非常滿意他住的地方,他非常愉快,不會計較。他在他的 住處住了三個月,在結夏安居期間,他在那裡禪修,享受平靜、寂靜之樂。而那位老師父 卻一直在想:「噢﹗我的小和尚,他住的地方不大好,或許他會感到不舒服。」因為擔心 ,所以老師父無法進入寂止狀態。 當你想要禪修時,首先你必須想:沒有什麼是重要的,放下所有的外緣。 這是我一再強調這點的原因。當你禪修時,你必須知道沒有什麼真的非常重要,在心 理上你讓自己放下。當你在禪修時,無論是在全神貫注的狀態,或只坐一小時,告訴你自 己:「沒有什麼是非常重要的,我根本不需要擔心任何事情。」不擔心工作,不擔心家裡 只一個小時,禪修不會傷害任何人,只放下一小時;當你參加禪修營時,在那九天,請放 下所有的外緣。 沒有什麼嚴重的事會發生,沒有什麼是重要的,過去世,我們已經做了無數次相同的 事,為什麼世俗之事是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不能把它放下九天。 在每一次打坐時,如果你能放下外緣,你會發現:打坐變得容易和自然,你不容易分 心。因此,要下定決心,想想:我們一直做相同的事不知多少年,多少世?為什麼我們會 認為它是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會繼續做相同的事?我們不知道做了多少世。因此,要下 定決心,有心理準備和放下外緣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如果發生任何嚴重的事,我會去 處理。」有時人們會想一些非常無聊的事,並且一直擔心,當他們談論這些無聊之事時, 它是如此可笑。 如果你想要培養更深的悟境,當你坐禪時,你應該決定:「我不要進入止息狀態,我 已經處於那種狀態一天、兩天、十天。」你必須事先決定,這個決定非常重要。如果禪修 者正在禪修,正要體驗下一個階段的開悟,他應該這麼說:「我不要進入那種狀態,我要 為了下一個階段的證悟而禪修。」當你說:「我不要進入安止的境界。」你必須規定一個 期限,多少小時,多少天,如果你不這麼做,當你坐禪時,你會再進入相同的境界。如果 你進入相同的境界,你無法證入下一個階段,所以下定決心非常重要。 佛陀甚至教弟子們在就寢前做決定。在你就寢前,你告訴自己:「現在我要禪修和放鬆, 我要放下一切事物。」睡也是一種放鬆,你曾經想過嗎?入睡是一種放鬆,入睡時,我們 聽不到,沒看到,我們不知道周遭發生什麼事,你已經與世界失去聯繫,所以這是一種放 下,事實上這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有些人會失眠,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放不下,他們想 要控制他們的身體和週遭的事物,他們感到不安全,因此,每當你在一個你感到不安全的 地方時,你無法入睡。因此佛說:當一個僧侶想要就寢時,他應該禪修,放鬆,放下和做 決定:「我要在早晨四點醒來。」如果你定期這麼做,你會發現你在早晨四點整醒來。你 設定鬧鐘,在你的鬧鐘響前,你已經醒來,你看鐘,正好是那個時間。通常你會在鈴響前 醒來,我的鬧鐘一直設定好時間,以防萬一我睡過頭,但是我總是在鈴響前醒來,要養成 這種習慣。 你也可以下定決心:「我在早晨醒來時,要保持正念,我不會再做夢或打妄想,而是 非常清楚、覺醒、有正念。」這意味著從你醒來的那一刻,你已經在禪修,你可以下定決 心,如果今天沒效,一直下決心,總會有效的,那時,你會非常愉快。當你醒來的那一刻 ,你有正念,不會打妄想,心非常清楚、醒覺,不再昏沉。大多數人當他們醒來時,他們 仍然想睡,這是不好的。 下決心非常重要,因為一旦你下定決心,你會身體力行。為了獲得正面的結果,這是 我們需要訓練自己的方式,我們做得到,我們可以從許多方面來訓練我們的心,以獲得正 面的結果,這是給你們的一些附帶的知識。 因此,禪修者再度禪修時,他會下定決心︰「在某段時間,我不會進入初果的安止定 ,我打算更進一步證入二果。」如果在那個時段,你無法證入那個階段,你仍然可以進入 安止定,這是你已經證得的。你可以入安止定幾小時、幾天,然後再下定決心,進一步的 禪修,好證入下一個階段。你為什麼喜歡安止定?因為它是如此平靜。請注意證入下一個 階段是有益的,但是它是一種負擔,所以要放下一切事物,進入這安靜、平靜的境界。 Kilesesu ditthi vicikiccha pathamabanavajjha; doso tatiyabanavajjho; lobha-moha -mana-thina-uddhacca- ahirika-anottappani catutthabanavajjhani. ~~ Vsm684 (「於煩惱中:見與疑是初智所斷;嗔是第三智所斷;貪、癡、慢、昏沉、掉舉、無慚、 無愧是第四智所斷。」《清淨道論》684頁) 在所有的煩惱中,證得初果的人已根除疑和邪見;證得三果的聖者已根除嗔;二果聖者不 根除任何煩惱,凡是剩下的煩惱全部減弱。三果聖者只根除嗔,不包括貪慾,雖然他沒有 感官上的慾望,但是仍然渴望一個非常清淨、平靜、無憂無慮的境界。證得三果的聖者並 未斷除所有的貪慾,因為對更高的存在(生在無色界)的嚮往也是一種貪慾,這種「貪」 非常細微,這是最後的貪,這種「渴望清淨、平靜、無憂無慮的生命型態」的貪慾,在證 得四果阿羅漢以前被根除。因為仍有些微的慾望,這顯示三果聖者仍有些微的癡,只要有 任何的欲望,無論它多麼細微,表示仍然有癡(moha),只有在證得四果阿羅漢時,癡才 被完全根除。 證了初果,某些癡已被根除,只剩下非常細微的癡。四果阿羅漢完全根除貪慾,因為 「渴望平靜、清淨、無憂無慮的生命型態」的慾望已被根除。Moha指癡或無明(avijja) ,四果阿羅漢已經完全斷除癡。Mana(慢)是什麼意思?不要和別人比較,不驕傲,不自 負。當我們有所成就時,我們會非常高興:「噢﹗我有所成就。」 這也是一種「慢」,不 要與他人比較,只對你所做的事感到高興,「慢」在證得四果阿羅漢時根除。請想想看: 那種心境是多麼解脫,究竟解脫。 昏沉睡眠只有四果阿羅漢才能完全根除,因此,在證得阿羅漢以前仍會昏沉。阿羅漢 不會昏沉,他可以長時間醒著,如果他想要的話,他可以好幾天不睡覺;如果他想睡,這 是出於他的意願,如果我們有這種本事,該有多好!Uddhacca(掉舉)指心浮躁不安,即 使證了三果阿那含,仍會掉舉;只有證得四果阿羅漢,才不會掉舉,阿羅漢的心是完全平 靜、具足正念的。即使證了三果的聖者並非百分之百有正念,只有四果阿羅漢能具足正念 。 無慚和無愧:因為三果阿那含仍然有些微的慢心,有點驕傲,有些微的貪慾。根據阿 毘達摩,這指此人仍然「無慚」,仍然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此處的「慚」並非人們在 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羞恥。當你禪修時,你會了解它的意思。 當某些事情發生時,你可以觀察你的心,你發現你的心態不健全,你感到慚愧,不是 因為別人發現了,而是因為你知道那是不好的,通常我們沒有這種體驗,因為要證了四果 阿羅漢才能根除無慚無愧,所以我們仍然是「無慚、無愧」。 Micchaditthi-musavado micchakammanto miccha-ajivo ti ime pathamabanavajjha; micchasankappo pisunavaca pharusavaca ti ime tatiyabanavajjha. Cetana yev a c' ettha vaca ti veditabba. Samphappalapa-micchavayama-sati- Samadhi- vimutt ibanani catutthabana vajjhani.~~ Vsm684-5 (「在『邪性』中:邪見、妄語、邪業、邪命是初智所斷;邪思惟、兩舌、惡口是第三智 所斷;綺語、邪精進、邪念、邪定、邪解脫、邪智識第四智所斷。」《清淨道論》) 在邪見、妄語、邪業中,像殺、盜,錯誤的謀生方式(邪命),在證得初果時被根除; 邪思惟、兩舌、惡口在證得三果時根除。根除指他的意圖被根除,而非自制。通常,我們 自制,不兩舌、不惡口;在證得三果後,這指沒有意圖去造口業;四果阿羅漢則根除綺語 (雜穢語)、邪精進、邪念、邪定、邪解脫和邪智。 有時我們記得過去的事:「噢﹗我已經做了這和那,我曾經喜歡這個和那個。」如果 我們不再想過去,只想那些有益的,像我們已經學過佛法,我們會想:「佛陀這麼說過。 」這是一種正念,即使證得三果,仍會想以前發生的事,非關佛法,而是其它事情。如果 你想與佛法無關的事,這是一種無益的想法,是邪念(miccha-sati) 。 邪定(Miccha-samadhi)亦然,心全神貫注於任何念頭、任何所緣境,或讀一本書; 四果阿羅漢只有正定,他的心不會專注在任何無益的事(邪定)。 邪解脫(Miccha-vimutti)︰有時,有些人在禪修中體驗無憂無慮的境界,這不是真 的解脫,但是他們相信這是真的解脫。當一個人已經究竟解脫時,他知道:那種境界是暫 時的,不是真正的解脫。 邪智(Miccha-bana)︰人們在做壞事時非常聰明,他們計畫周全,非常有智慧的用一 些方法在做壞事,這是邪智,這在證得四果阿羅漢前被根除。 這些正如佛經所敘述的,證得何種果位斷除何種煩惱。知道這些事是非常有趣的,我 強調要證得初果,因為那是我們所期望的,初果以上是非常難的。大多數的師父會強調: 不要停在那裡,繼續往前,但是我知道很少人會一直修下去,他們是如此的滿足,以致於 他們安於現狀。 涅槃不是一個地方,也不是一種精神狀態。當某人證了四果阿羅漢,並且入般涅槃(pa rinibbana),他不在任何地方(不受後有)。有些人說:即使證了阿羅漢果位,阿羅漢仍 會享受解脫之樂,而且永遠處在那種狀態,這是錯誤的見解。你知道他們為什麼這麼說嗎 ?他們仍然執著無憂無慮的境界,他們仍想繼續活著,這個我非常了解。要了解這種觀念 並不難,你會發現他們仍然有所執著,想繼續活著。他們甚至說:佛陀仍然活著,在某處 ,或許在喜瑪拉雅山。這是不對的,了解這些非常重要,因為有許多錯誤的觀念和邪見充 斥在周遭。 無論這個人多麼清淨,多麼無憂無慮,佛陀說:這並非究竟解脫。所以涅槃不是一個 住所,並非一種境界。 涅槃的性質與身心現象的性質完全相反。有些人說涅槃和Sajsara相同,不然,這是邪 見,要理解涅槃,你必須了解Sajsara。Sajsara指身心的生滅過程,或譯為流轉、輪迴, 指身心的生滅現象是流轉不已的;身心生滅現象的結束即是涅槃。你可以說涅槃與Sajsara 有關,涅槃與身心的生滅過程有關,但是涅槃不在生滅過程裡,涅槃是身心生滅現象的止 息,是痛苦煩惱的止息,從這點你可以說涅槃與Sajsara有關。 這是為何佛陀說:「我宣稱涅槃在此身。」(相應部,i.62),這並非指有涅槃在我 們體內,而是指:藉著徹底了解這個身體,了解五蘊,徹底了解身心生滅現象,我們可以 證入涅槃,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證入涅槃。 證了某種果位根除某些煩惱是什麼意思?我們能根除以前的煩惱嗎?不能,因為煩惱已經 產生了,是以前的煩惱。我們能根除已經生起的煩惱嗎?我們會認為:這是可能的。如果 我們不根除他們,他們會保留嗎?假如你現在在生氣,你會有什麼反應?繼續生氣,從這 一刻到下一刻。此時的心理狀態只有憤怒,因為心識的生滅非常快速,所以我們認為這是 大怒;沒有大怒這回事,而是小怒聚集在一起。當它發生在這短暫的時刻時,它會消失, 絕不停留。我們不能說:「請憤怒留下」,它會消失,所以我們不需要根除現在所生起的 憤怒。因此當我們說:這個階段的果位根除這種煩惱時,並非指它根除現在生起的煩惱。 那麼,它指根除未來會生起的煩惱嗎?你不知道未來會生起什麼煩惱,因為它尚未發 生,所以我們無法根除未生起的煩惱。這表示證果的聖者並未根除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煩 惱,它根除潛在的煩惱。潛在的煩惱尚未生起,如果你根除潛在的煩惱,它消失了,不會 再生起。 由於過去的煩惱,過去的業,所以我們現在在這裡,而我們或多或少帶著過去的業, 我們所帶的業是什麼形式?我們的煩惱又是什麼形式?如果是潛在的煩惱,它是非常隱微 的,還沒有顯現出來。例如,一棵種子是一種潛能,它有潛能成為一棵大樹。如果你想要 砍伐那棵樹,在過去,這棵樹曾經出現,死去,所以你毋須砍它;現在,如果這顆樹將死 ,就讓它枯死;至於未來,它還沒有成為一棵樹,所以如果你想摧毀一棵樹,只要摧毀種 子。你毋須砍樹,只需摧毀種子,「潛在的煩惱」就像種子。 你能明確的說:現在是五點四分,一小時後,哪種煩惱會在你心中生起?沒有人能預 知,因為不一定正確,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如果你能摧毀這種「潛在的煩惱」,那麼它 就消失了。 這種「潛在的煩惱」不在過去,不在現在,因為它還沒有顯現。這種「潛在的煩惱」 很難理解,無法證明,只有可能性。這是「證了某種果位的聖者斷除某種煩惱」的原因, 當所有的煩惱都根除時,我們稱之為涅槃境界(nibbanic state),我們不能說:涅槃是 過去、現在或未來。 涅槃是超越時間,不受時間影響的,這是非常令人困惑和難於談論的,或許研究次原 子的物理學家能了解。 業也是一種潛能,當我們證得某種果位時,某種業無法再產生果報。我們所累積的惡 業,在證得某種果位後,不會再產生果報。業在那裡?我們如何帶著業?我們所帶的是潛 在的業,要了解這是非常難的。假如我們有生氣的潛能,然而我們現在不生氣,一旦有人 觸怒我們,我們會生氣。我們無法知道我們什麼時候會生氣。我們要斷除潛在的煩惱,以 免這些煩惱起現行,以免煩惱種子起現行。有時即使是非常博學的僧侶也無法了解,這需 要很長的時間。 要了解這些道理的最好方式是去修行,因為我們無法了解它,這是為何佛說:「不可思議 」的原因。涅槃不是會生起或發生的東西,我們不能說:「當涅槃發生時。」涅槃是真諦 ,若有人已培養足夠的智慧,他可以體證涅槃,這取決於他的清明的智慧。你的智慧越清 明,你的體驗會越深刻、清楚。這是為什麼在證得初果時,所體證的的涅槃與證得二果、 三果、四果不同的原因。涅槃的性質是相同的,由於證果者的清淨智慧有高下,所體驗的 涅槃自然不同。就像「看」一樣,你的視力越好,你看得越清楚。要找到一個譬喻也非常 難,所以佛說:關於涅槃沒有例子。沒有語言、 概念可以說明,涅槃的意思是「熄滅」。在《寶經》(Ratana-Sutta,SN, 2 1)中提到︰ 「Nibbanti dhira yathayaj padipo」,涅槃像已經熄滅的火焰,不再有貪,毋須再努力 。 問與答︰在《法鏡經》中,佛陀說:「證了須陀洹的人有這些特質:」他對佛、法、僧有 信心,絕不會破戒(以上為四不壞信)。如果你覺得你有這些特質,你可以告訴自己:「 我是須陀洹。」如果你沒有這種知識,或者你沒有聽說過,雖然你有經驗,但是你不知道 如何稱呼。你有所有這些特質和經驗,但是有經驗和特質不一定表示你知道它是什麼。假 如我給你吃的東西,我要你閉上眼睛,給你你以前從未吃過的東西,我要你張開嘴,我把 它放進你嘴裡,你咀嚼後,可以辨別它的口味。我問你味道如何?你會說:「噢﹗它嘗起 來甜甜的而且有點酸,很好吃。」如果我問你:你吃的是什麼東西?你會說:「我不知道 ,但是我知道它的味道。」你只知道它的味道,不知道它的名稱,這是十分自然的。 一位預入聖流者(須陀洹)是一次經驗一句話。為了證明的確如此,我將再度引用雷 迪禪師(Ledi Sayadaw)的話︰「請等待足夠長的時間,甚至幾年,因為你會在這世間, 在日常生活中被測試。」即使現在,你也不能說:「或許我已經證得初果。」不要急於決 定,請等待足夠長的時間,你會被測試,你會發現:「我仍然必須禪修。」這叫做邪解脫 ︰你尚未解脫,但是你認為你已經解脫。任何人都會犯這種錯誤,我們不責備這個人;如 果這個人是誠實的,他以後會發現,因為在世界上有許多人和許多情況會一直測試你,你 會有所回應。如果你很誠實,你會知道;如果你不誠實,沒有人會告訴你。這看起來像打 妄語,說非常微妙的謊話。 問與答︰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體驗不同的蘊(指五蘊:色、受、想、行、識),有些 人體驗較多的「受」生滅;有些人體驗較多的心識的生滅,這取決於一個人的個性。對初 學者而言,最好從受蘊開始,你在身體所觀察到的任何現象是一種「受」。我強調受蘊, 因為對初學者而言,受蘊是他們開始觀察的地方。 對一個初學者而言,一開始就觀察心識狀態是非常困難的,你可以從身念處(kayanup assana)或受念處開始,如果你修習的時間夠長,你會習慣修習同樣的法門,這是自然而 然的。在我們身上,我們有苦受、樂受和捨受;在我們心裡,我們有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緒 。有時身心是互相影響的,當你的身體感到疼痛時,你的心裡也會感到不愉快,你感到非 常苦惱:「噢﹗它是如此疼痛。」因此身心是相關的。 然而身心不是總是互相影響的,如果你是一位好的禪修者,別說是阿羅漢了,雖然身 體在痛,但是心是平靜的。身體的痛苦不會影響阿羅漢(阿羅漢沒有心苦),這取決於你 如何訓練你的心。 問與答︰證得三果時,已經斷除貪與嗔,渴望感官之娛的貪欲已經根除,但是仍然貪求清 淨、無憂無慮的生命型態。證得三果的聖者,所有的嗔和癡已經根除。在開始修行時,我 們無法根除這些煩惱,當煩惱生起時,我們仔細的觀察它,它會變得越來越弱,然後消失 ,此時,心變得非常清明、平靜,然後觀察捨受。當強烈的慾望或嗔生起時,觀察他們是 重要的,當他們非常強大時,雖然我們仍然能專心,但是無法觀察得非常清楚。 真正好的觀智生起時,貪與嗔已經不存在,或者只是暫時生起,這是證得行捨智的人 非常輕安的原因,沒有貪慾,沒有挫折,沒有浮躁不安,心變得非常清淨,然後有突破性 的進展。當心變得非常清淨時,會有突破性的進展,在突破性的進展前,心清淨是必要的 。在開始禪修時,煩惱會一再生起,我們必須觀察它。有關禪修的挫折,有關我們對禪修 時的平靜狀態的執著,我們都必須克服,放下,觀察這些所緣境和放下非常重要。 每當我們生氣時,我們會觀察「因為我們有所期待,有執著,有慾望」,所以我們會 生氣。我們可以觀察兩者,每當其中之一生起時,另一個也會生起。當我們想要某種東西 時,我們會擔心是否能得到它,這是令人痛苦的,而慾望本身是令人痛苦的、是不圓滿的 。每當我們想要某些東西時,我們覺得有所欠缺,而這種欠缺是令人痛苦的。在第十一觀 智,不會發生這種事,此時,沒有慾望、不會生氣,沒有挫折,心非常清明、平衡。 問與答︰在禪修營,我沒有時間解釋「為什麼」,我只能告訴你怎麼做,如果你已經 做好準備,你的工作已經做了一半,好的準備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事先準備,你的身體 也要準備好。現在就打坐,如果你現在不打坐,在禪修營裡,你會發現:即使要坐一個鐘 頭都不容易,你的心會浮躁不安。現在,你需要開始準備,心理準備,你的肌肉和神經系 統也要先準備好。你不能期望它順其自然,即使一個賽跑者也必須準備,因此,從現在起 ,每天禪修。 這裡的禪修只有九天,九個寶貴的日子,我不想浪費一分鐘,但是我要你們全部參加 。我們如何一起合作讓這個禪修營盡善盡美,我想讓這個禪修營擁有友善、輕鬆的氣氛。 有人說:一次禪修是一種「對待」(treat),這是非常特別的事,我衷心希望你們能體驗 某些事情,有非常寶貴的經驗。時間真的不重要,幾天後,有些人會有非常深刻、有意義 的體驗。 -- 不論你到哪裡學習佛法,實際上,它就在心中。執著的是心,思索的是心,超越的 是心,放下的也是心,外在的學習,實際上都是關係著心的。無論你研究經藏、論藏等 等,別忘了它是從何而來的。---阿姜查《流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6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