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Translatio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坦白說 做翻譯一段時間以後,很怕人家就丟一個字、一個片語或一個句子給我 然後問我說:「這怎麼翻?」 我現在的反射動作就是反問:「上下文是什麼?」 其實中文的文法並沒有像英文那樣嚴謹 英文的語意要靠文法的許多「規範」而得 例如您舉的例子,句子的動詞有不同的時態 這些時態一方面很清楚的指出說時間範圍 同時也隱含語氣 我們在翻譯的時候,當然要完全理解英文文法規定所衍生出來的語意 例如 I was considering 可能是指:我「剛剛」在想 但是也有可能是:我「上禮拜」在想 而 I have been considering 在文法上則是「框」出了一段時間 意即:從過去某個時間點到現在,我一直都在想 可是譯成中文,有必要在「字句」上譯出這樣的差別嗎? 這不僅見仁見智 嚴格說起來,應當要看整個上下文的情境 其實中文夠好的人,腦袋中都有「很奇妙的機制」 我們理解中文句子,不完全只依賴是什麼字詞、排列順序為何 我們更在意那些隱藏在字詞中的意思 就姑且稱之為 undertone 吧 這些「隱藏的意思」反而才是中文真正的精髓 也是外國人學習中文最困難的一個地方 再者 說 I was considering 和 I have been considering 的人 搞不好根本沒有要區別兩者有何不同 那只不過是順口講出來的話而已 我們做這種一般的翻譯(意指並非文學翻譯或斤斤計較的合約、法律、科學翻譯) 重要的是精確傳達意思 要精確傳達意思 掌握文法結構固然是前提與必要條件 但並非良好翻譯的充分條件 (希望我「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沒有用錯,大家懂意思就好 X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2.17.150
Birch:推!可借貼部落格嗎?會著名出處及作者大名 01/19 11:29
mobaby:推!很有道理 01/19 11:39
grooveskip:推這篇!若原提問人有興趣深究,可以找找 systemic 01/19 17:28
grooveskip:functional linguistics的相關書籍文獻 01/19 17:29
Mapleseed:to Birch... 歡迎轉貼 01/20 18:15
Birch:感恩! 01/20 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