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amidha (東岐明)》之銘言: : 作者: amidha (東岐明) : 標題: Re: [請益] 原始佛法論般涅槃後當事者的意義 : 時間: Sat Jan 9 09:06:01 2016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52301567.A.DD8.html : 推 Amtb09: 您這篇文章的後面那段話,不就證明南傳也有法性身的概念了 01/09 11:25 : → Amtb09: 入涅槃的佛與阿羅漢仍然能啟作用來幫助眾生 ~ 01/09 11:25 : → Amtb09: 透過阿迦曼尊者的例子,入涅槃不僅不是一種灰身滅智的概念 01/09 11:31 : → Amtb09: 反而呼應了大乘所說的常樂我淨,當中的"真常"概念。 01/09 11:33 : → Amtb09: 而這個"真常"是離開凡夫執於死常與斷滅的究竟不生不滅涅槃 01/09 11:33 : → Amtb09: 對於此文的描述,試著這樣去解讀,不知是否正確 ? 01/09 11:34 : 以下是個人觀點,不一定正確,謹供參考。 : 「常樂我淨」講法,容易使眾生引起誤解,容易讓修行者誤入歧途,所以不應如此說! : 以前印度佛教到最後,將梵我與無我視為同一,就是如此,以致佛教被印度教同化。 : 到佛教在印度滅亡前,密乘《時輪續》竟說釋尊就是印度教大神毗濕奴的化身。 : 後來印度教也稱釋尊是毗濕奴的化身,以致印度社會認為佛教是印度教的分支。 : 密乘祖師蓮花生在其《無染覺性直觀解脫之道》如是誤解而言: :  『那光明燦爛的覺性,也就是所謂的心性。...... :   有人稱心或心性,有人稱梵或大我,有人視為無我教義...』 : 蓮花生將無我與梵我視為同一,這其實約是光明觀染的境界。 : 可能是將生滅隨觀智的光明虛空相當成了涅槃。 末學個人及末學所學,確實認為這些密教法義很多落於斷常二見 未離開凡夫見 您對密乘的看法以個人之見並非完全無理 : 講「常」,會讓眾生容易以為是時間幻相之常,有永恆不變的涅槃。 : 講「樂」,會讓眾生容易以為是身心受樂,才會後來引生密乘雙身大樂的修持。 : 講「我」,會讓眾生容易以為還有大我存在,才會有將梵我當成涅槃。但涅槃應是無我。 : 講「淨」,若加上前述講法,會讓眾生容易以為色界或無色界之淨界,即是涅槃境界。 : 像《楞嚴經》講常樂我淨唯一真心,但楞嚴修行內容未及證果涅槃, : 而是只及證果之前的慧觀與定境,或許楞嚴作者是尚未證果在修菩薩道的修行觀點。 : 例如五十陰魔講的都是定境魔相,還有將阿羅漢與辟支佛放在識蘊魔相的誤解。 : 楞嚴這樣講是誤解!因為涅槃是不住五蘊境界的! 您對楞嚴的說法個人就不贊成 楞嚴所說「常樂我淨唯一真心」所指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因為有此「常樂我淨唯一真心」,才有聲聞人無餘涅槃可證 否則阿羅漢入滅以後就成為塵歸塵,土歸土的斷滅見 當然很多人會說:喔,我不把那個狀態稱為「無」,所以沒斷滅見的問題 但不承認入滅後有真心,有涅槃本際者 其涅槃的實質內涵必然都同於「無」:空空如也甚麼都找不到 差別只是換個名稱(或是憑空安立些不存在的法相,如滅相不滅) 所以楞嚴及菩薩道諸經所說真常心,正是涅槃的根本 不會和涅槃無關 再來楞嚴所說五十種陰魔,那是賢位菩薩乃至諸地菩薩進修中一一會經歷的境界 以及「有可能」發生的魔事 能破盡一切五蘊區宇、陰魔則能成佛 楞嚴所說,乃至地上菩薩修行的內涵 是遠遠超越聲聞阿羅漢果的聞所未聞深妙正法 不會和果證無關 再來,聲聞、緣覺二乘果位能捨棄五蘊,但無法徹底破解五蘊 我打比方說,五蘊假設是電腦病毒 聲聞、緣覺二乘能做的就是把病毒徹底刪除 但尊貴的菩薩、偉大的佛陀可以徹底玩弄病毒 能對病毒以及病毒發生的根本進行逆向工程 對各種情況開發各種解藥,甚至用病毒程式碼進行二次開發 把病毒轉成有用的程式 所以二乘聖人雖然死後不再受苦 但活著的時候仍然要受到五蘊限制 被火燒還是會燒死,中毒還是會毒死。被亂棍痛毆還是會被打死 但高等級的佛菩薩不然 撇開示現在人間的應身不談 高等菩薩和佛可以隨意自由變現化身。哪裡有需要化身就能到哪裡 高等菩薩和佛即使不在三界受生死,祂們還是能回應眾生的祈禱 做出廣大佛事利益眾生 五蘊對他們來說是佛事的道具 可以自由自在使用利益眾生 而不是如同聲聞緣覺只能徹底捨棄五蘊,活著時也要受到五蘊各種限制 : 至於大乘說「常樂我淨」講法,是為了要破小乘的空執,但這是大乘的誤解! : 大乘說小乘只破人空,未破法空,迷於空執。 : 但實際上,上座部教法當然認為法空,一切有為法生滅無常,當然是空。 : 在證悟法空下,才會證得五蘊皆空,而親證五蘊皆空就解脫證阿羅漢了。 執取「一切法生滅不住,都在燃燒」於大乘而言那就是道道地地的法執 聲聞、緣覺就是認為三界裡面真真實實充滿苦,真真實實在不停的燃燒 所以他們畏懼這種苦所以不願意再來三界 甚麼叫沒有法執?大乘菩薩明心開悟後見一切法不離開自性 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 這才叫初分破法執 : 大乘認為佛與阿羅漢的涅槃境界有所不同,所以才有五蘊皆空的菩薩在修行成佛。 : 將高位菩薩認為比阿羅漢的解脫境界要高,所以有無住涅槃的講法。 : 但這是誤解!涅槃本來就是無我無住的,佛與阿羅漢的涅槃是不一不異,無所分別的。 無住處涅槃不是您認為的那個意思 於末學所學,聲聞和緣覺如果確實入滅,入無餘涅槃 那他們無法回應眾聲的祈禱,拯救眾生的苦難,滅了就滅了 無住處涅槃則不如是,和無餘涅槃一樣,不停留在三界中受苦 但是無住處涅槃能回應眾生的苦難 或用化身,或用神通,或用其他方法行廣大佛事 於末學淺陋理解而言,無住處涅槃可以在滅盡一切的無餘涅槃和三界六道內自由切換 所以觀世音菩薩雖然已經了脫生死,沒有因為無明而有的三界業報身 卻能隨緣感應用化身、神通或其他方法利樂眾生 : 阿羅漢是世間智不及佛,但解脫慧是一樣的。 : 這種誤解可能是一些菩薩行者將生滅隨觀智同在的明空與生滅,當成了無住涅槃境界。 : 這種觀念誤解,再加上常樂我淨的觀點,就會有密乘誤解的出現。 : 例如密乘提及藉由中陰境界的明空出現,或是禪定境界的明空出現,是自性光明現前, : 當下認證為自己真心,剎那與光明打成一片,母子光明會,就是即身成就法身佛。 : 藏密的開山祖師蓮花生大士曾說:「眾生的念頭,契入宇宙的明空,即為智照。」 : 但這是將明空大我當成涅槃的誤解,以為光明虛空是法身,再以天界剎土是報身淨土, : 加上常樂我淨的受樂執著,就會誤將天界當成究竟淨土! : 而依密教圖騰來判斷其淨土境界,很可能還在欲界天的境界而已。 : 所以說「常樂我淨」的講法很容易引起誤解,導致修行歧途! : 所以密乘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 : 在根本的觀照法門上,其實應是有著觀染上的嚴重誤解。 : 上座部的《清淨道論》才是正確的解脫道與菩薩道。 : 至於如何是正確的解脫道,簡單說就是要觀生滅至壞滅。 : 必經觀見迅速壞滅才會證涅槃,成羅漢道。 : 必經觀見迅速壞滅才能得行捨智,入菩薩道。 : 為何必經生滅壞滅? : 因為會見生滅,就是因為開始察覺涅槃空明,但是尚未安住。 : 以「空明」說涅槃性,是以「空」謂無我,以「明」謂非是無明。 : 不以「明空」而說,是因會引起誤解為「光明虛空」。 : 障重凡夫不見生滅,因為未察涅槃空明,念念皆在有為覺知,就以為現象連續。 : 一旦察覺涅槃空明,才會發現有為剎那生滅;因為前後剎那之間,已察涅槃空明。 : 為何觀照前後剎那生滅之間,雖覺知其不連續,其中卻是無間可得; : 因為涅槃沒有時空幻相,所以前後剎那之間,沒有時間存在。 : 當行者慧觀漸深,涅槃空明愈顯,生滅就會逐漸變短變快,終至變為壞滅; : 因為心逐漸趨向無為涅槃空明,而逐漸捨棄有為世俗境界。 : 終至突然放下一切生滅壞滅,證入涅槃寂滅! : 最簡單的講述解脫法門,就是一句有名偈語: :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這裡回到聲聞法來說 末學所聞的聲聞法,不會認為活著時可以覺知涅槃 聲聞的離苦,必須發起智慧,確認五蘊中任何一陰都是苦,都必須捨棄 於聲聞法而言,真正清涼解脫的涅槃是死後的世界:滅盡五蘊不再受苦 活著時就算已經證解脫,但還有身苦不是徹底的解脫 如果活著時就能感覺到有究竟,徹底的涅槃 除非是大乘菩薩明心開悟,見到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否則必然是外道涅槃,假涅槃 簡單整理 聲聞法: 死後的涅槃才是究竟涅槃。活著時方便說為有餘涅槃,但還不是真解脫 誤會的聲聞法:活著的時候就有解脫涅槃 聲聞法:觀察五蘊,發起智慧,一一抉擇五蘊都是苦空無常無我,必須消滅 煩惱由於「慧」的發起徹底斷除 誤會的聲聞法:觀察五蘊,發起定力,未發起「五蘊都必須捨棄」的智慧和作意 以為活生生的當下離開煩惱就有究竟的涅槃 煩惱由於「定」的生起暫時不顯現 等遇到違緣(如五蘊的變異、壞滅)就會生起 : 所以正確的慧觀解脫道一定會依於壞滅! : 如果不經壞滅;而依光明,或依虛空,或依觀想境界,都不會解脫! : 而「常樂我淨」的結合觀念正會助長這些誤解歧途,所以不是好的講法! 於末學所學,常樂我淨反而是建立一切佛法的根本 聲聞法、緣覺法、因為有這個「法」所以涅槃是大安樂,而不是斷滅見 菩薩道則是必須親證此「法」而起修,不了此心,不能成佛 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42.69.5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52409288.A.B33.html ※ 編輯: d8888 (220.142.69.53), 01/10/2016 15:03:42 ※ 編輯: d8888 (220.142.69.53), 01/10/2016 15:04:39
Amtb09: 真心無心,故名為真。 01/10 15:28
watanmila: 苦的根源不是五蘊,是五受蘊 01/10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