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yctsai (應照虛空無所攀緣)》之銘言: : 1. 佛陀 有傳 阿毗達摩嗎? 印順長老說 那是不可信的,他也比對過律藏 :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61911604.A.190.html : 印順長老寫的很含蓄,他也不是您認可的四雙八輩, : 但是 他 列出來的 是一種 "事實", 阿毗達摩 不是 佛陀所講的。 再次突顯了隨佛門人在學術論述解讀上的能力。證據、假說都分不清楚。 印順導師有三分證據說三分話: 印順:「沒有佛說的阿毘達磨論。」 這是基於證據上的假說。印順認為沒有佛說阿毗達 摩,那有沒有舍利弗說阿毗達摩呢?印順基於證據所不足不加猜測。而提倡以佛法研究佛 法的他是否有談及阿毗達摩論有沒有違反佛法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呢?他也並未作此否 定。 印順:「在部派分立以前的一味和合時代,論藏也並不存在。...阿毘達磨論,決定為部 派時代的作品」 這是證據。但是問題來了,南傳的說法認為雖然在部派分立以前沒有論 藏,但是論藏的內容是收錄在小部之中的,只是在部派分裂以後才在第三次結集中抽取 出來被編輯成論藏。這是立基於前述證據下的一種可能假說。而有沒有證據能推翻這個 假說呢?沒有。 : 2. 舍利弗 廣演 佛說的阿毗達摩 嗎? : 佛都沒說了,憑空出現的廣演內容,是打哪來。 沒有佛說(詳細版)阿毗達摩論 = 佛沒有說過精簡版? 佛沒有說過精簡版 = 舍利弗沒有說過(詳細版)阿毗達摩? 每一個等號要成立都需要相關的證據,可是沒一個是有足夠的證據的。 退一萬步言,你的老師教你三角函數和角公式,你從這裡推導出了和差化積公式,當然 可以說和差化積不是老師講的,但是老師沒有講,這就表示和差化積有問題嗎? : 3. 您除了攻擊 隨佛長老 之外,那 印順長老 呢? : 你應該拿,印順長老的研究,給那些擁護論的南傳長老看看, : 隨佛長老的業處來源就是經藏,就算隨佛長老與印順長老的業處都不被您認為正統, : 還是無法洗刷 您擁護的論 是 部派不知名人士所捏造 的事實。 更重要的是,印順導師把自己的角色認得很清楚,他是學問僧,從學術上來探討文獻的 來源流變,從佛法論理上來判定文獻有無違反法印,這就是學問僧的極限了。但是印順 導師會不會因為考據的結果就說因為是部派時代成冊所以不是佛法?他不會作這麼跳 tone的推論。會不會因為考據的結果就說這樣體系下的禪法無助開悟解脫?不,他很清 楚學問與實修的區別分際在哪裡。 反觀隨佛....當業處傳承不明被質疑就說自己從經藏中發現隱沒已久的正法,然後拉 孫倫禪師來救援說他也是自己修的。 當訓詁的過度推論被質疑,就拉印順導師來救援,說印老的訓詁也這麼說。 好一個消費高手,完全無視自己在實修上與孫倫禪師根本是天壤之別,也無視自己在 作學問的態度分際上與印老的天壤之別。 : 4. 阿毗達摩不是佛說且來源不明,是一種事實,其他的有什麼好辯解 ?? : 你舉四雙八輩來背書,也是很沒說服力, : 佛陀時代的四雙八輩更多,佛陀也沒教阿毗達摩那套, : 反而近代的 四雙八輩 銳減! 這本來路不明的著作,真的起作用。 隨時間式微本來這就是佛法的趨勢。不然你以為正法怎麼會變像法然後變末法? 連這都可以拿來說嘴說所以阿毗達摩是來路不明的,真是夠囉 : ※ 引述《yogi (Yogi)》之銘言: : (恕刪) : 您講再多,也無法改變 阿毗達摩(舍利弗阿毗曇) 是部派時期 不明人士 所造。 : 隨佛長老,可沒毀謗現在南傳的道場或禪法,況且斷不斷 煩惱 跟 捨貪 有關。 : 你真的不要在廣演下去了,先去解決 來源不明 的問題。 : 難道 您跟您的南傳系統 要 反對 按照經藏 實修嗎 ? : 看過 印順長老 的研究,就算沒有隨佛長老,也不可能去相信 阿毗達摩 的正當性。 愈來愈可笑。反對隨佛亂搞就叫作反對按照經藏實修嗎? 認可阿毗達摩就叫作依論不依經來修嗎? 馬哈希尊者是20世紀偉大的禪修老師,被公認為證果聖者。除了禪修以外他在經教上也 是著作等身的大師。在他年輕時,初次從明昆尊者(當時一個被公認證果的尊者)處學 習念處禪修時,明昆尊者只教他「走時觀照走,站時觀照站,彎屈時觀照彎曲,伸展時 觀照伸展,躺時觀照躺,吃時觀照吃。」(順便一提這也就是隨佛說無助開悟的分別觀) 馬哈希尊者當時是個已經學習了許多三藏教法的年輕比丘,也不免懷疑這樣的教法中不 見經藏論藏中所說的名法色法、無常苦無我。但是他立即反思:“尊者教導的方法好奇 特,我確信他非常有學問並且是根據自身經驗在教導,在我親自修持以前就說它或好或 壞都為時過早。” 於是他精進投入禪修,並且親身體驗到法味以即證悟道智果智。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三件事: 1. 隨佛與其門人所謂的依論修行根本是紮稻草人。 2. 馬哈希尊者學習的分別觀禪法讓他證悟道果(雖然隨佛說分別觀無助開悟) 3. 在沒有親身體驗以前,連馬哈希尊者都不免會對學習的業處感到懷疑。但是因為他的 謙遜與過去世波羅蜜的圓滿,讓他終究能在這個業處上進展體驗道果。有些人既無法 謙遜,也沒有圓滿的波羅蜜,對於真正能通向解脫的業處始終抱持著懷疑的心態,這 樣當然也是不可能有實際的體驗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77.8.170.15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62087665.A.6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