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Adamcolton (NightRunner)》之銘言: : : 您說得極是,世上沒有事物方法能打擾唯識宗(心識所顯化)的世界, : : 這正說明了識無邊處(無色界四處之一)為何無法聽聞佛法, : : 但也不受色界之成住壞空所干擾的緣故。 : : 遺憾的是,識無邊處並非到頂了,實能更深一層,為無所有處; : : 無所有處更深一層,為非想非非想處,這才是無色界的極頂,沒有更深了。 : : 以上,為引用無色界四處的論點,說明實有更深的境界存在。 : 末學淺見:無色界是禪定的境界,跟唯識宗外境空的空性其實沒什麼關係。 : 禪定是心一境性的功夫;而唯識宗無外境唯有識是唯識的空性宗義,末學想不出這兩者 : 為何會扯在一起。 之所以提到,可以參考本串討論中(文章代碼:#1NZOAyhD) ilvepce 板友的觀點, 他的立論在下合理引用其推文於下,便於討論: → ilvepce: 你還是沒看懂我所說的。物質的影響與您所說非心的部分其 07/19 09:50 → ilvepce: 實都是屬於共業或第八識的部分。不是說看起來非心就不是 07/19 09:50 → ilvepce: 心,那是屬於一般凡夫無法理解的範圍。等到你有神通或 07/19 09:50 ^^^^^^^^^^^^^^^^^^^^^^^^^^^^^^^^^^^^^^^^^^^^^^^^ → ilvepce: 深定,能轉變物質的時候,那個物質界的作用自然對你不起 07/19 09:50 ^^^^ → ilvepce: 作用。否則越南比丘自焚仍然呈安詳狀怎解釋? 07/19 09:50 → ilvepce: 還有,你肯定原原po的文章我並無否定,我說的是你對萬法 07/19 09:55 → ilvepce: 唯心的見解實不出不了解大乘法義而用大腦知識現有經驗推 07/19 09:55 → ilvepce: 理的南傳信徒意識型態。 07/19 09:55 → ilvepce: 唯識學的基本立場是要從外境皆是由自己的內心汙染因而變 07/19 10:05 → ilvepce: 形,由之而知其虛妄,從而對治煩惱。這種方法是禪定解脫 07/19 10:05 ^^^^^^^^ → ilvepce: 者在定中所得的智慧所開發的實踐哲理,不容易用大腦去理 07/19 10:05 ^^^^^^^^^^^^^^^^^^^^^^^^^^^^^^^^^^ → ilvepce: 解。 07/19 10:05 很顯然,至少有部分人認為和禪定是有關係的, 故在下才引用四無色界境界的深淺程序,來說明為何【識】並不會是最深一層, 反而還有【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更深的兩層無色界。 前題:禪定境界,一般公認【非想非非想處】業己達最深最頂,沒有再深再頂了。 假設:若今改列【識】是最深一層,因為沒有事物能夠捨離【識】。 結論:那即代表【識無邊處】為最深最頂,因為沒有事物能夠捨離【識】, 換言之,等於不承認【無所有處】與【非想非非想處】,此論點顯然不合前題。 也就是前後『矛盾』。 不能捨離【識】,則【識無邊處】的更深兩層無色界境,捨不掉故定不進。 : : 對於雙方在生眼觸後都會對它產生不同的受, : : 那試問在下最後舉的例子中,兩人實驗尤加利葉粉/桑葉粉摻入食物中, : : 若唯心成就一切,但實際上是不用心去感覺也能有同樣結果。 : : 不然再補實驗,也不告訴受驗者任何資訊,(底下實驗算是相當過份,想想就好) : : 若將兩人完全麻醉無意識後,開刀將實驗物置入腸道中, : : 然後再切斷脊椎的所有感覺神經。 : : 試問這沒感覺的狀況,卻造成了不同後果,(一中毒一不中毒) : : 難道也要怪當事人的內心差異嗎? : : 這差異顯然是受【色】影響。 : : 在下回覆原文章也說:『這個例子舉得很好…』唯識舉此例舉得很好。 : : 但亦如同愛因斯坦所說: : : 「真理就是在經驗面前站得住腳的東西。 : : (Truth is what stands the test of experience.)」 : 在西方哲學中,經驗主義也有許多擁護者,許多科學家(不是所有)都是這一派的。經驗主 : 義簡言之,就是相信用經驗、實驗證明的東西,非常實用。經驗主義最大的優點,就是: : [實用]。但實用並不表示一定是真理。 : 舉例而言,我們觀察太陽天天從東邊升起,經驗上就認定太陽從東邊升起是真理,但後來 : 才發現太陽無所謂從東邊升起,其實是地球逆時鐘自轉之故。又例如: : 以前歐洲天鵝都是白的,所以經驗上就說天鵝就是白色的。直到後來在南半球(澳洲?)發現 : 黑天鵝,只好推翻了天鵝都是白的這種"真理"。做實驗也是一樣,你實驗一千萬次都一樣的 : 結果,就說這個就是真理,但反駁經驗主義的人會說你無法保證第一千萬零一次的實驗結 : 果仍是一樣。只能說這是一種經驗,而不是[真理]。 : 經驗主義沒什麼好不好,比較像是一種實用的人生觀,像是眼見為憑。以前西方哲學家 : 像是康德或是柏克萊也有一些比較像是[唯心](這個唯心不是佛教的唯識)的哲學觀,但 : 經驗主義者就無法接受。 這更要寫一篇長篇大論來討論。 在下實在不得偷懶,閣下勿怪,只簡略推論。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宇宙由五種元素成,其中之一叫作【以太(ether)】, 而所有物質均必需藉由以太為基礎,才能存在。 而光也要藉由以太為基礎,才能前進。 (聽起來有沒有很像大家在討論的那東東?) 大家一直努力做實驗,但是都沒辦法證明以太存在,但是所有人都堅信總有一天會找到。 (有沒有很像?找不到,但是不管,反正就是要存在,不然光怎麼移動。) 最終,有兩個堅信以太存在的科學家做了著名的【邁克生-莫雷實驗】, (詳細請參考維基百科吧,打以太去搜索,裡面再去點這一個實驗) 他們一直改進,一直重做,但是就是沒辦法證明【以太】存在。 (越來越像) 直到愛因斯坦逆轉了思考! (不存在就是不存在,為何偏要假設存在?) 假設以太不存在,大膽的做出光速永遠固定的結論,突破性的發表了狹義相對論。 在下上面這一大段,僅想表示,不能證明存在的東西,還是先假設不存在吧? PS: 地球自轉也能符合地上人類觀察到的日出東方現象,還是要符合現實經驗。 -- 佛言: 「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 出離淤泥.乃可蘇息. 沙門當觀情欲.甚於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四十一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0.13.24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68919656.A.AAF.html
YuGar: 【邁克生-莫雷實驗】最後被大家拿來當作證明【以太】不存 07/19 17:18
YuGar: 在的最佳證據,因為他們真的很認真!!超認真der! 07/19 17:19
YuGar: 補充:維基上寫:1905年,愛因斯坦在拋棄以太...... 07/19 17:20
ilvepce: 你知不知道佛陀不是在無色界悟的? 照你這麼說無色界最究 07/19 17:22
ilvepce: 竟不是嗎?恐怕不是吧!都在三界內。 07/19 17:22
ilvepce: 我們最好先假定涅槃不存在。好~都假的嘛~ 07/19 17:25
YuGar: 題外話,最近很紅的重力波就是運用這個實驗原理找到的 07/19 17:34
YuGar: 怎麼假設,請先符合前題,【非想非非想天】確實是最頂了 07/19 17:37
YuGar: 拿識當一切基礎,那【非想非非想處】要放哪裡? 07/19 17:37
YuGar: 移不走,又丟不掉,其實只要別把識當一切基礎,不就得了? 07/19 17:39
ilvepce: 那還是識的作用,只是非常細而已。 07/19 17:43
ilvepce: 阿含經裡面不是只有提識哦~常常把心意識合起來講。所以 07/19 17:47
ilvepce: 我才跟你說別把識的定義隨意套。唯識學也認為第六意識是 07/19 17:47
ilvepce: 虛妄的。 07/19 17:47
YuGar: 您自己判斷,在下已經全部推導完成,寫在上面了 07/19 17:47
ilvepce: 你看你的第一段把唯識學當成是識無邊處的外道見。你的見 07/19 17:54
ilvepce: 解顯然是說萬法唯心只能在第二空天玩。這真是天大的誤會 07/19 17:54
ilvepce: 。初禪以上的人逐漸都有脫離四大的能力,如果作觀並訓練 07/19 17:54
ilvepce: ,甚至有轉移四大的能力。所以,這明顯不是入空定才能辦 07/19 17:54
ilvepce: 到的。 07/19 17:54
Bonaqua: 請問Y大是否可依佛法,描述這個器世間是如何來的 ? 07/19 17:57
YuGar: 那請問初禪等於離開「色界」嗎? 07/19 17:59
YuGar: B大請參考毒箭喻。 07/19 18:00
ilvepce: 很抱歉,唯識學根本不把第六意識當成最究竟,能引發第六 07/19 18:00
ilvepce: 意識的心才是根源,你的推理並無實質意義。 07/19 18:00
YuGar: 除了您認定的一切,其他當然無意義,在下能理解 07/19 18:02
ilvepce: 你的討論都是用大腦思考的妄見。 07/19 18:02
Bonaqua: Y大是否認同六道輪迴是業力變現 ? 07/19 18:02
ilvepce: 你也一樣啦!彼此彼此。 07/19 18:03
ilvepce: 我只是要跟你說,唯識學不是只能用在虛無飄渺的無色天界 07/19 18:05
ilvepce: 。 07/19 18:05
YuGar: 在下認為,六道輪迴是【緣起】而來 07/19 18:06
happytiger: 不一樣的東西,怎會又扯在一起在說 07/19 18:06
YuGar: 無緣何來不同的(六)道? 07/19 18:06
Bonaqua: 那您是否認同,眾生造業感召輪迴這個事實呢 ? 07/19 18:07
ilvepce: 你的推理叫竹竿接菜刀。 07/19 18:07
Bonaqua: 如果六道輪迴跟眾生的業力無關,那怎麼解脫輪迴呢 ?是吧~ 07/19 18:08
Bonaqua: 那縱使我們煩惱斷盡,如果倒楣又緣起呢 ? 呵呵~ 07/19 18:08
Bonaqua: 如果您認同跟業力又關,輪迴又怎會跟眾生造業的心無關呢? 07/19 18:09
Bonaqua: 是吧,那修十善又怎麼能感召人天兩道呢 ? 07/19 18:10
Bonaqua: 唯識談的心,跟您說的心是不同的,您指的是第六識, 07/19 18:11
ilvepce: 神足通不就是萬法唯心的一種展現嗎?把水大觀成地大就能 07/19 18:11
ilvepce: 在水上走路了。 07/19 18:11
Bonaqua: 第六識指的是每個人能夠推理思考的那個意識心。 07/19 18:11
Bonaqua: 唯識談的心,是指業種聚集之意。定義其實不相同~ 07/19 18:12
Bonaqua: 所以又細分,心、意、識。定義其實都不相同~ 07/19 18:12
ilvepce: 這根本不須到無色界,在這個世界就能讓你親眼看到。 07/19 18:14
Bonaqua: 非想非非想處天,縱使離開了第六意識作用,也沒離開業種 07/19 18:14
Bonaqua: 所以仍在唯識定義心的範圍之內。 07/19 18:14
Bonaqua: 所以當他們禪定力退失,業種仍然起作用,依舊輪迴三界。 07/19 18:16
buddhanature: 緣起與業力只是角度不同。遣妄則真顯。執妄則迷真。 07/19 18:22
Bonaqua: 其實都互相學習參考吧,這樣反而能增加自己更深入瞭解。 07/19 18:29
Bonaqua: 例如上述所談的緣起,如何緣起 ? 細項發生什麼事 ? 07/19 18:30
Bonaqua: 這部份唯識都有很詳細的解釋,例如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 07/19 18:31
Bonaqua: 為緣長六粗。這邊從無明妄動到三細六粗就展開來談了~ 07/19 18:32
Bonaqua: 頗能幫助我們瞭解心識與整個器世間的關聯性~ 07/19 18:35
Bonaqua: 如果對科學分析心理學有興趣,唯識應該會看得很歡喜~ ^ ^ 07/19 18:36
Bonaqua: 現代心理學界,恐怕還無法描述到佛經談的十分之一。 07/19 18:37
Bonaqua: 所以心理學大師榮格,當年遇到佛法很震撼也是如此。 07/19 18:39
ilvepce: Y大,你好像並不清楚佛在四禪成就的原因。那是因為四禪 07/19 18:45
ilvepce: 的觀慧力最強,止與觀等持,最容易開悟。若是再往上,止 07/19 18:45
ilvepce: 強觀弱,意識愈來愈細,細到虛無縹緲,愈發無法作觀,更 07/19 18:45
ilvepce: 無法覺照,因此萬法唯心在哪裡是沒有意義的。那種境界再 07/19 18:45
ilvepce: 高都是生死凡夫。 07/19 18:45
Bonaqua: 一般人聽到萬法唯心,下意識都反應是指自己這顆意識心, 07/19 18:49
Bonaqua: 所以很自然就會懷疑,干五摳寧.... ? 想錢,錢怎不來 ? 07/19 18:50
Bonaqua: 但大乘講的心是整個法界都是自己的心,這個心量才夠"大"~ 07/19 18:50
Bonaqua: 我們習慣以小水泡為心,一下子講大海是你的心,接受不了~ 07/19 18:51
Bonaqua: 但事實上,想賺錢能不能來錢 ? 絕對可以。 07/19 18:51
Bonaqua: 但是要有方法,所以佛教我們要行財布施,修布施心, 07/19 18:52
Bonaqua: 將來果報就是得財富。 07/19 18:52
Bonaqua: 這個疑惑,當年有位叫袁了凡先生的讀書人,就請教過佛門 07/19 18:54
Bonaqua: 大德 雲谷禪師,裡面就談得很淺顯意懂,有興趣者可參考~ 07/19 18:55
Bonaqua: 《了凡四訓》這本書。 07/19 18:57
Bonaqua: 佛陀當年有他心通,弟子在很遠的地方想什麼,老人家都知 07/19 18:59
Bonaqua: 道,也能應機說法,為什麼隔十萬八千里,佛陀知道弟子心? 07/19 18:59
Bonaqua: 佛陀的心能通弟子心,這不就是證明弟子心也能通佛心, 07/19 19:00
Bonaqua: 心跟心是互通的,就像我們上PTT,能分這是我的網路, 07/19 19:02
Bonaqua: 這是你的網路嗎 ? 能切割嗎 ? 不行。一體的互通的~ 07/19 19:02
Bonaqua: 關鍵在於,佛對這顆"大心"沒障礙,能使用。我們有障礙, 07/19 19:02
Bonaqua: 所以只能使用 "小水泡心",雖有障礙,但不失大心。 07/19 19:03
Bonaqua: 故佛說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無法證得。 07/19 19:04
Bonaqua: 哪天恢復了,自己全體就是佛心,同時全體也是眾生心。 07/19 19:04
ilvepce: B大講的很好,但是對於長期把大乘看成梵我外道,無色界 07/19 19:17
ilvepce: 天,甚至波旬境界的部分南傳信徒來說沒有辦法馬上接受。 07/19 19:17
ilvepce: 意識型態不好改變啊!其實也不用他們改變。我會回應只是 07/19 19:17
ilvepce: 要告訴他們他們的說法有破綻。有盲點。 07/19 19:17
Bonaqua: ^ ^ 我是覺得要讓對方接受,這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 07/19 19:19
Bonaqua: 前提是要講的讓對方聽懂我們再說什麼,這個當下比較重要 07/19 19:20
Bonaqua: 如果對方連我要說的內容是什麼都不清楚,那我這個介紹者 07/19 19:20
Bonaqua: 就講的很失敗了。呵呵~ 07/19 19:21
Bonaqua: 我自己就是失敗中求進步的人 ~ 07/19 19:29
ilvepce: 不會啦.很清楚~ 07/19 19:31
smallkelp: 可以請問一下,第八識這樣是否符合無常的法義?如果符 07/19 20:12
smallkelp: 合,又是為什麼?謝謝。 07/19 20:13
Bonaqua: 第八識簡單說就是真妄和合,再白話講就是無常跟涅槃, 07/19 20:15
Bonaqua: 他不是二法,而再於覺迷。 07/19 20:15
Bonaqua: 何謂無常,簡單說就是過去自己無始劫來造的業釋放能量, 07/19 20:17
Bonaqua: 因為太多太多業種成熟,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哪個善惡業先 07/19 20:17
Bonaqua: 熟,故名無常。 07/19 20:17
ilvepce: small大,這議題佛法版今年過年前後鄙人曾經討論過。有 07/19 20:18
ilvepce: 空可參考之。 07/19 20:18
Bonaqua: 那我們現在想遠離輪迴,欣求涅槃,必須先瞭解第八識與 07/19 20:19
Bonaqua: 第七識執著、第六識了別、前五識感受,這八種作用,這個 07/19 20:20
Bonaqua: 稱為瞭解自己,瞭解自己才能改變自己。 07/19 20:20
Bonaqua: 唯識的好處就在於,他把心識每個作用負責的工作都介紹的 07/19 20:30
Bonaqua: 清清楚楚,這有利於我們修學各種法門,為什麼要這樣做, 07/19 20:31
Bonaqua: 這樣做又是為了對治內心哪個工作部門,益於瞭解。 07/19 20:32
Bonaqua: 有點像企業管理~ 呵呵 07/19 20:33
Bonaqua: 所以唯識對於那種疑心特別強的,學理工科的特別相應。^ ^ 07/19 20:34
smallkelp: 好唷,感謝i大與B大,我在閱讀之前的討論~ 07/19 20:35
Bonaqua: https://goo.gl/UNc6Nz <唯識學概要> 淨界法師 07/19 20:39
Bonaqua: 這滿不錯的,推薦~ 07/19 20:39
ilvepce: 提醒Y大,識是了別用,因為可以了別所以才有觀的能力。愈 07/19 20:52
ilvepce: 高的空定其實並不是沒有識,而是識太細了,"昏迷"指數愈 07/19 20:52
ilvepce: 來愈低,因而無法了別無法作觀,看起來境界很高,但愈不 07/19 20:52
ilvepce: 利修行,反而是走叉路。 07/19 20:52
ilvepce: 所以,閣下假設四空定依次可類比於修行境界的假設並不正 07/19 21:02
ilvepce: 確。反而是外道見。 07/19 21:02
Bonaqua: 關於i大前面所談到的外道梵我,其實也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07/20 02:42
Bonaqua: 但末學對這方面瞭解並不太深入,所以稍微約略分享淺見, 07/20 02:44
Bonaqua: 這個問題,有二個方面值得去重視 : 1.現象 2.解讀。 07/20 02:44
Bonaqua: 佛法跟外道最大的區別,並不是在現象的不同,而是在於那 07/20 02:45
Bonaqua: 一份對於現象的詮釋,是透過真實智慧的一種知見解讀。 07/20 02:46
Bonaqua: 就如同六道輪迴並非佛教先觀察到的,印度外道自古就有修 07/20 02:47
Bonaqua: 習禪定,很早就觀察到這個現象。 07/20 02:47
Bonaqua: 持戒,也並非佛教開創,印度外道也都有各自的戒律。 07/20 02:48
Bonaqua: 但佛教與外道,因知見所開展出來的不同,習禪持戒...等 07/20 02:49
Bonaqua: 就有很大的內涵上的差異性。 07/20 02:49
Bonaqua: 外道大梵天也講大我,也講智慧,也講真常,這些都是現象 07/20 02:52
Bonaqua: 大乘經有時候也會講到自性智慧,真常不變..等等,這些也 07/20 02:52
Bonaqua: 都是現象上的描述,但關鍵就在於知見的解讀就大不相同。 07/20 02:53
Bonaqua: 正如同外道講不講無常 ? 外道也談無常,但是他們對於無常 07/20 02:53
Bonaqua: 的解讀是來自於一個實有自體的小我與實有自體的大我梵天 07/20 02:54
Bonaqua: 這個小我相對於大我的梵天恆常不變,稱為無常。 07/20 02:55
Bonaqua: 但是一樣的現象,佛就從緣起無自性的角度切入談這無常, 07/20 02:56
Bonaqua: 外道無常,苦嗎 ? 苦。 佛弟子無常,苦嗎 ? 也苦。 07/20 02:56
Bonaqua: 大家在現象上所遇到的是相同的,但對於解讀就差異很大了~ 07/20 02:57
Bonaqua: 談無常是如此,大乘經談真常也是如此,這些都是容易混淆 07/20 02:59
Bonaqua: 的地方。 07/20 02:59
Bonaqua: 所以有時候離文字相去靜下心體會經文,真的很重要。 07/20 03:00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07/20 03:02
Bonaqua: 知見的正確與否,直接就攸關是繼續留在三界中輪迴,還是 07/20 03:05
Bonaqua: 出離三界火宅的問題了 ~ 07/20 03:05
Bonaqua: 外道談大我、談智慧,這當中是有夾雜的,夾雜著自我執著 07/20 03:26
Bonaqua: 我是最尊貴的,最無所不知的,其他眾生凡夫都是我造的, 07/20 03:27
Bonaqua: 凡夫是卑下的,受苦的。 07/20 03:27
Bonaqua: 大乘經也談常樂我淨,但是佛談這個我,怎麼個談法呢 ? 07/20 03:29
Bonaqua: 這個我是種一體的概念,這當中雖名相有我,但實無一個可 07/20 03:29
Bonaqua: 執著的自我可得,這個我是從離染的,離執著的角度談。 07/20 03:31
Bonaqua: 佛陀這樣談有什麼好處 ? 07/20 03:33
Bonaqua: 第一,不滅境界相。第二,於境界相中不生貪執心。 07/20 03:34
Bonaqua: 這個就是大乘常說的,即相離相。 07/20 03:34
Bonaqua: 但是一般要一上來就這樣學,非上根利智者,太困難。 07/20 03:35
Bonaqua: 所以佛次第說,先離相修清淨心。演說苦、空、無常、無我 07/20 03:38
Bonaqua: 讓眾生對境界相生厭離心,後開展萬法唯心造,既然都是自 07/20 03:40
Bonaqua: 己的心都是幻境,何須厭離、何來實苦可得 ? 帶著一份清淨 07/20 03:41
Bonaqua: 智慧,又觀顛倒眾生計妄為真,於夢境中生大苦惱,行者應 07/20 03:41
Bonaqua: 當發大菩提心,以清淨慧入輪迴夢,救拔眾生離苦。 07/20 03:42
Bonaqua: 這個層次的開展,就跟外道那種自我尊貴有很大的區別了。 07/20 03:43
Bonaqua: 一種是我是你老爸,你們都是我的兒子女兒,要聽話 ~ 07/20 03:46
Bonaqua: 一種是你我本不二,如同手足,左手癢右手抓,自然感應, 07/20 03:46
Bonaqua: 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大叩大鳴,小叩小鳴, 07/20 03:47
Bonaqua: 都是在談一體的概念,但是內涵就天差地遠了。 07/20 03:47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07/20 03:49
Bonaqua: 而這二者最大的差異,就唯識來談就是在第七識 : 執著。 07/20 04:07
Bonaqua: 這是整個生命輪回的總開關,也是修學對治的最大所在。 07/20 04:08
cool810: 唯識宗學派,又稱為瑜伽行派。 07/20 06:58
hayabusasean: 推 簽名檔,~ 直心念道~ 07/20 09:43
YuGar: 還堅持【識】?在下用一句話作結語:您今天【以太】了嗎? 07/20 10:43
hayabusasean: Bonaqua 一念不覺 07/20 11:58
Bonaqua: 或許可去思考一個問題,常聽聞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07/20 13:14
Bonaqua: 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假如"識"只是專指現前這個能夠 07/20 13:14
Bonaqua: 思考推理的意識心,那在人死亡時,前六識都滅亡無作用, 07/20 13:15
Bonaqua: 所造的"業"跑去哪了 ? 又怎麼形成輪回 ? 07/20 13:15
Bonaqua: 這些都是可以理性觀察的,否則遇到非佛教徒的知識份子, 07/20 13:16
Bonaqua: 怎麼解釋給別人瞭解呢 ? 07/20 13:17
Bonaqua: 佛在大乘經,對於這部份是有很詳細的解釋。 07/20 13:18
Bonaqua: 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對輪回有一個很具體的瞭解,那要生起對 07/20 13:19
Bonaqua: 輪回過患的真實厭離以及引導非佛教徒認識輪回,欣向涅槃 07/20 13:20
Bonaqua: 都會是非常有難度的,尤其現代人疑心很重,什麼事都要追 07/20 13:21
FRX: 南無阿彌陀佛 07/20 13:21
Bonaqua: 個水落石出,打破砂鍋問到底,毒箭喻能遮止某部份有善根 07/20 13:22
Bonaqua: 人的疑心,但對於現代人根本上的疑根,猶恐甚難拔除。 07/20 13:23
Bonaqua: 古人說,解門宜廣,行門宜專。時間上專學一門深入,但行 07/20 13:28
Bonaqua: 有餘力,偶爾也可攝略其他宗派的法義,不至於故步自封。 07/20 13:28
Bonaqua: 某個層面上也是開拓心量的培養~ 07/20 13:29
Bonaqua: 但這個涉略也不能夠脫離主修,而是以有相關為輔助去參考 07/20 13:47
Bonaqua: 否則佛法浩瀚,如入海算沙,沙還沒算完,壽命就到了~ 07/20 13:48
cool810: 唯識學派的根本典籍是《解深密經》,唯識學派稱為瑜伽行 07/21 07:09
cool810: 派,瑜伽為相應義,多說唯以禪定為相應。 07/21 07:11
cool810: 唯識瑜伽行派,主要是從其止觀禪定的經驗,而說其理論。 07/21 07:13
cool810: 《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佛告慈氏(彌勒)菩薩曰: 07/21 07:14
cool810: 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止),所緣境事謂無分別影像;一是 07/21 07:15
cool810: 毘缽舍那(觀),所緣境事謂有分別影像。……如是菩薩, 07/21 07:15
cool810: 於內止、觀,正修行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7/21 07:16
cool810: (《大般涅槃經》:「奢摩他(止)者……能清貪欲、瞋恚 07/21 07:48
cool810: 、愚癡三濁法故,以是義故故名定相。毘缽舍那(觀)名為 07/21 07:50
cool810: 正見,亦名了見,名為能見,名曰遍見, 名次第見,名別相 07/21 07:52
cool810: 見,是名為慧。」) 07/21 07:52
Bonaqua: 隨喜樓上c大,阿彌陀佛。 07/21 09:23
ilvepce: cool大講得好啊!用經論幫愚人補充。是的,唯識學就是從 07/21 11:46
ilvepce: 專門修行禪定的大乘瑜伽行派所架構出來的。四禪八定對他 07/21 11:47
ilvepce: 們是必修,瑜伽師地論更是詳述各種定境,樓主說他們沒有 07/21 11:47
ilvepce: 經歷過更高的空天實在是站不住腳。解深密經與瑜伽師地論 07/21 11:47
ilvepce: 非常精彩,欲學習法相唯識與止觀者建議研習之。 07/21 11:47
ilvepce: 再加一個攝大乘論。 07/21 11:51
cool810: 《瑜伽師地論》:「言瑜伽者,受持、讀誦、問論、抉擇、 07/21 12:04
cool810: 正修加行。」 07/21 12:04
cool810: 止觀禪修的修習,瑜伽師地論提到透過九住心修習奢摩他。 07/21 12:06
cool810: (聲聞行者不一定要修習四禪八定,慧解脫阿羅漢主要以色 07/21 12:08
cool810: 界初禪的近分定止觀雙運證無我慧得解脫;但是大乘行者一 07/21 12:09
cool810: 定都有修習色界與無色界的四禪八定,才能廣利三界眾生) 07/21 12:10
cool810: (色界四個禪天的正行定,以及無色界四個空天的正行定, 07/21 12:13
cool810: 合共上二界的八個正行定,稱為四禪八定。) 07/21 12:14
ilvepce: cool大讚! 07/21 13:24
cool810: 《瑜伽師地論》:「修奢摩他(止)故,修毘缽舍那(觀) 07/21 20:11
cool810: 故,能斷煩惱。若諸相縛已得解脫,諸麤重縛亦得解脫,當 07/21 20:11
cool810: 言已斷一切煩惱。如世尊言:『相縛縛眾生,亦由麤重縛, 07/21 20:12
cool810: 善雙修止觀,方乃俱解脫。』」 07/21 20:13
cool810: 關於止觀二法--《大寶積經》:「有二法,離諸惡道及惡知 07/23 07:56
cool810: 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為二?一者、於奢 07/23 07:56
cool810: 摩他(止)常勤修習,二者、於毘鉢舍那(觀)而得善巧」 07/23 07:57
cool810: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玄奘譯):「有二法,謂奢摩他 07/23 07:58
cool810: (止)、毘缽舍那(觀)者。奢摩他(止)云何?答:善心 07/23 07:58
cool810: 一境性,是謂奢摩他。毘缽舍那(觀)云何?答:奢摩他相 07/23 07:59
cool810: 應,於法揀擇、極揀擇、最極揀擇,解了、等了、近了、遍 07/23 08:00
cool810: 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缽舍那, 07/23 08:00
cool810: 是謂毘鉢舍那。」《解深密經》:「…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 07/23 08:02
cool810: 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 07/23 08:02
cool810: 、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如是菩薩能善 07/23 08:03
cool810: 毘缽舍那(觀)。」 07/23 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