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個人經驗淺見:   一、輕安是身心互相影響的。   二、身輕安在我個人看法,還是氣脈影響所致,但要引起身輕安, 必須靠心輕安才行,特別是心一境性既是目的也是方法,藉由對所緣之 專注力來減少念頭。   三、心輕安在身輕安發起後,較不受身體覺受上的干擾及環境上的 干擾,甚至心理念頭的干擾,也會因為身輕安而自然就沒了。最後在不 必使用任何方法,就能達到無念的狀態。   四、採用適合自己的心一境性的方式,才能事半功倍。挑選以眼、 耳、鼻、舌、身、意識的一種來集中你的注意力,如同善財童子五十三 參的例子。善知識在教導上應該因材施教,因為並不是每一種方法都適 合每一個學生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9.1.14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94777459.A.FC2.html
heimaykiwi: 阿彌陀佛。推。05/15 00:39
※ 編輯: ilanese (1.169.1.141), 05/15/2017 01:23:08   本人氣脈基礎應該早在二十歲左右時就打好了,起碼就身輕安這 部分氣脈基礎來說。   但在我三十歲時,在靜坐時身輕安仍然發不了。   現在就我自己看來,還是跟方法有關。   本人長期以師門傳授之道家自然無為法為主要的方法,其原理就 是什麼方法都不用,但即使能達到幾乎沒有念頭的心理狀態,身輕安 還是發不了。   後來我陸陸續續試了幾個方法,最後在以聆聽聲音的耳根圓通法 門,觸發了身輕安,而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其實就我個人經驗及看法 ,身輕安就是頭頂的清涼之氣散至全身,此時身心會有如在天堂一般 ,快活得不得了,此輕安效力是能維持在下坐後幾天的(有些人會認 為以頭部的一點為中心而散發清涼之氣為最佳。有一說認為由腳底發 起的輕安比頭部發起的輕安更勝一籌,而且輕安維持的時間也能更久 。)   所以說起來,觀世音菩薩也是教導我的老師之一。   心一境性,既是禪支,也是目的,而也是方法。   但佛教徒修習止觀者,難以入定,就我看來,還是卡在氣脈基礎 上的問題。   當然佛道各派的方法各有其哲學理論,道家對入定的定義談之甚 少,往往一句「無念」帶過,極少數典籍有稍微談得清楚一點,但也 不如佛教典籍所論述之詳盡。   只是道家所謂的「識神亡、元神現」,基本上還是得建立在入定 的基礎上,因為此時才能捨棄所有的方法不用,這才是真的自然無為 。 ※ 編輯: ilanese (1.169.1.141), 05/15/2017 02:00:45
cool810: 輕安的生起次第,在本系列文中已有詳述,可翻閱系列文。05/15 07:28
cool810: 以佛教來說,止觀中止的修習,攝於戒定慧三學中的定學,05/15 07:29
cool810: 戒定慧三學以慧學為主要目的,戒定是幫助生起修慧的助緣05/15 07:31
cool810: 聞思修三慧的次第中,生起修所成慧的的近取因是聞所成慧05/15 07:32
cool810: 思所成慧,俱有緣是戒定,聞思二慧配合正定生起修所成慧05/15 07:35
cool810: 修習禪定是以意識為主,雖然眼識、耳識、鼻識等前五根識05/15 07:37
cool810: 也是心,但無法只以前五根識修禪定,例如有的人想以佛號05/15 07:39
cool810: 為所緣修習禪定,透過舌根念誦、耳根聽聞,乍看起來是舌05/15 07:41
cool810: 識、耳識的對境,但意識若沒有對其產生專注,此所緣會變05/15 07:42
cool810: 成顯而未定,無法進一步成為住心次第,乃至成辦三摩地。05/15 07:45
  以前五識無法單獨修定,仍需第六識配合才有辦法,這個論點說得很好。
VanDeLord: 難以入定和氣脈無關~ 氣脈是四大調和現象,不是成因05/15 12:33
我不認為如此。 ※ 編輯: ilanese (1.169.13.121), 05/15/2017 12:35:05
VanDeLord: 這個四大怎麼調合? 由止與觀次第入手,止成就定,觀成就05/15 12:34
VanDeLord: 慧, 定築於戒基, 戒基不穩, 定會無法突破, 修止無法突05/15 12:35
VanDeLord: 破,就從持戒之心入手與習氣相審相酌,05/15 12:36
VanDeLord: 習氣真的非常難以處理~ 真的是莫以惡小而為之啊..xd05/15 12:36
VanDeLord: 氣脈怎麼來? 氣脈從穩定到調合怎麼來? 或許可以從這個05/15 12:38
VanDeLord: 角度切入05/15 12:38
  就我的看法,輕安是腦內啡之類的內分泌大量分泌所致的覺受。   習定並非不共之法,佛教有佛教之次第,其他宗教有其他宗教的方法。 ※ 編輯: ilanese (1.169.13.121), 05/15/2017 13:20:37 ※ 編輯: ilanese (1.169.13.121), 05/15/2017 13:22:22
VanDeLord: 瞭解~ 謝謝分享~ 05/15 13:26
cool810: 具相輕安是由定心生起,定心降伏了貪欲、瞋恚等煩惱所攝 05/15 13:34
cool810: 的粗細品掉舉與沉沒,而有遣除了身心煩惱粗重的身心輕安 05/15 13:35
cool810: 得到正式的奢摩他安止,因為有產生身心輕安堪能的緣故, 05/15 13:37
cool810: 上座一座至少有四小時不會失去這種定心品質,下座後也能 05/15 13:40
cool810: 維持輕安之勢,甚至達數日之久。降伏五蓋的定心伴隨的身 05/15 13:41
cool810: 心輕安寧靜,並不如同施打腦內嗎啡就能獲得,例如躁鬱症 05/15 13:43
cool810: 患者因為腦內化學傳導物質如多巴胺分泌過量的關係,產生 05/15 13:45
cool810: 的樂受是由內心的躁動掉舉,並無降伏掉舉沉沒等粗重五蓋 05/15 13:48
cool810: 以佛教來說,意根是心法,不是色法,色法包括眼根、耳根 05/15 13:54
cool810: 、鼻根、舌根、身根,腦部腦神經系統等屬於身根色法所攝 05/15 13:56
cool810: 因此不能完全以腦部解釋心,腦部屬於色法,不等於心法。 05/15 13:58
cool810: 再者上界定心有具相輕安,色界天人是否有人類腦部生理。 05/15 14:03
cool810: (意根是心法,攝眼識心王、耳識心王、鼻識心王....等, 05/15 14:33
cool810: 意根不等於第六意識,意根與第六意知二者具有四邊際差別 05/15 14:34
cool810: ,此要辨別方不致混淆。) 05/15 14:36
cool810: (以上延伸加上的補充。) 05/15 14:39
VanDeLord: 感謝c大分享佛法體系見解, i大願意分享其自身見解也是 05/15 15:22
VanDeLord: 有其說法,雖說在理上的基礎不同 05/15 15:22
cool810: 隨喜。 05/15 15:45
cool810: 另外以佛教的觀點,禪定是共世間其他宗教、學說等的共道 05/15 15:54
cool810: 佛法不共的是其智慧的慧學,不論大小乘行者都以證得佛法 05/15 15:57
cool810: 不共的智慧斷障得解脫,因此若捨行品、觀品妙觀察慧等, 05/15 15:58
cool810: 唯修三摩地心一境性,其利極小,尤其大乘行者成辦廣大菩 05/15 15:59
cool810: 提道,禪定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以禪定獲得身心輕安的安止 05/15 16:01
cool810: 除遣了身心粗重的不堪能性,因此於行菩薩六度四攝的廣大 05/15 16:02
cool810: 行品極有堪能,成辦無邊眾善、滅除無邊過失,於佛道增上 05/15 16:05
cool810: 佛教的觀點若只修習禪定,尚且無法成辦小乘的解脫,何況 05/15 16:06
cool810: 圓滿佛果,故不以得禪定而為喜足。 05/15 16:09
  三摩地在目前印度勝王瑜咖也有次第,就是八步功法。(印度很多 門派是強調三摩地的「狂喜」或「至樂」,認為此為其修煉之終極目標 。)   入定在道家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但並不是終極目標,嚴格說來 ,入定是道家很前面的一個階段就要達成了。只是有些強調練氣的門派 也不是很重視,因為每個門派的修煉哲學及體系並不同。   如果是我這派的話,比較強調方法要自然無為,因為這是本派修煉 哲學的中心思想。(心一境性這種「有為」的方法,事實上是違反我這 派的中心思想,所以之後我還是回歸我這派的方法為主。)   入定在道家丹鼎派其實是煉神步驟的前提,只是真要說修煉階段的 話,入定在煉精化炁階段完成之前,就應該要達成的(註:道家丹鼎派 常說修道有四階段:「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 )只是入定在道家的定義大概類似「無念」的說法,甚少提及類似佛教 所說之身心輕安狀態。   我因修習耳根圓通法門,加上過去修習本派自然無為之基礎及氣脈 基礎,所以當修習到適合自己根器的方法之後,在靜坐時就能很快就有 三摩地的經驗。   身心輕安的重要性在於能夠不再受到各種干擾所影響,而能提高靜 坐品質,而為久定之基礎,例如:   一、環境上的干擾:環境的冷熱、噪音等等對靜坐者所造成的干擾 。   二、身體覺受的干擾:靜坐時身體上種種覺受對靜坐者所造成的干 擾。   三、心理念頭的干擾:靜坐時念頭的生起對靜坐者所造成的干擾。   人生因緣巧妙,吾從各宗教交流或典籍獲得不少利益,亦提供個人 經驗及看法。每個人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法門及依止的經典,如此較能 事半功倍(這是某位法師說的話,我拿來借用。) ※ 編輯: ilanese (1.162.25.225), 05/15/2017 21:32:13
cool810: 《大乘五蘊論》:「云何輕安?謂粗重對治,身心調暢堪能 05/16 07:38
cool810: 為性。」 05/16 07:38
cool810: 《大乘廣五蘊論》:「云何輕安?謂麁重對治,身心調暢, 05/16 07:38
cool810: 堪能為性,謂能棄捨十不善行(能遠離十不善業道),除障為 05/16 07:40
cool810: 業,由此力故除一切障,轉捨麁重。」 05/16 07:40
cool810: 《大乘阿毗達摩集論》:「何等輕安?謂止息身心粗重,身 05/16 07:41
cool810: 調暢為體,除遣一切障礙為業。」 05/16 07:41
cool810: #1MgQ5FGH 《心類學》:十一善心所之「輕安心所」 05/16 07:41
cool810: (大乘阿毗達摩集論漏一字..身心調暢為體) 05/16 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