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接續前文:#1TsHfyhq 古印度佛法傳承源流~菩提心的修持方式-162) CBETA B10, No.0067《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一〈上士道.學菩薩行.忍辱波羅蜜〉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 庚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初中(學習六度熟自佛法)分六:一、學習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 、靜慮;六、般若道理。 寅三、學習忍辱 卯三、忍之差別 辰一、耐怨害忍 巳一、破除不忍怨所作害 午一、破除不忍障樂作苦 觀察所依不應瞋者。 一、觀能害因及有過、無過,如云:「他器與我身,二者皆苦因,由器與身出,為應 於誰瞋?如人形大瘡,痛苦不耐觸,愛盲我執此,損此而瞋誰?」又云:「有由愚行害, 有因愚而瞋,其中誰無過,誰是有過者?」 二、觀自所受者,若諸聲聞唯行自利,不忍而瞋且不應理,何況我從初發心時,誓為 利樂一切有情,修利他行,攝受一切有情。修利他行攝受一切諸有情者,如是思惟發堪忍 心。 博朵瓦云:「佛聖教者謂不作惡,略有怨害不修堪忍、即便罵為,此從根本破壞聖教 ,由此即是自捨律儀,聖教根本由此破壞。雖總聖教非我等有,自失律儀是滅自者。」又 云:「如翻鞍牛縛尾而跳鞍反擊腿,若緩鞦落始得安樂。若於怨害而不緩息,為其對敵反 漸不安。」 (....待續....) ------------------------------------------------------------------------------ 對讀:《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妙音佛學叢書翻譯組漢譯 申三 觀察所做而說明嗔恚不合道理: 「觀察所依而說明嗔恚不合道理」分二:① 觀察能害之因及過失所在。② 觀察自身 的承諾。 酉一 觀察能害之因及過失所在: 《入菩薩行論》(安忍品)說:他的武器和我的身體,兩者皆是生苦之因。既然他有武 器而我有身體,那究竟應嗔哪一方呢?我所有的身體就像一個輕輕觸及便會痛苦不堪的人 形大膿瘡,若然我要盲目執著它,那當他受傷時又可以嗔恨誰人嗎? 又說:有人出於愚癡而傷害別人,有人則出於愚癡而嗔恨其他人。在這兩人之中,何 者沒有過錯?何者應受呵責? 酉二 觀察自身的承諾: 應當修習安忍的堅韌毅力,要這樣想:「僅求自利的聲聞,如果不能安忍而生起嗔恚 ,尚且不合道理,何況我在發菩提心的時候,已經立誓為了一切有情的利益安樂而修習利 他行,護念一切有情眾生。」 正如博朵瓦所說:佛陀的聖教便是誓不作惡,若我們對於微小的損害不修安忍,這樣 便等於作出「願此毀滅聖教」的詛咒。由於這樣是會令我們捨棄律儀,於是便會毀壞聖教 。雖然我們並非擁有整體一切聖教,但是若我們破壞律儀便會令自己所擁有者失壞。 博朵瓦大師還說:給犛牛裝上馱貨的鞍子時,假如鞍子緊縛它的尾巴,便會亂蹦亂跳 ,這樣它便會被鞍子擊中腿部。假如鬆開鞍架,讓秋帶垂落,犛牛才會安樂。同樣,若我 們不能寬容對待加害者,與其為敵,便會愈來愈不安樂。 ------------------------------------------------------------------------------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覺燈日光》 以自己來講,正在生瞋的我憑什麼生瞋?小乘阿羅漢,他們沒有承諾要利益有情,可 是他們都能夠修學忍辱,斷除瞋心及瞋心的種子。更何況我已經發誓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 行菩薩行,所以我更不應該生瞋。 ------------------------------------------------------------------------------ [1] 忍之差別分三: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思擇法忍。 [2] 耐怨害忍分二:① 破除不忍怨所作害(斷除不能容忍傷害自己的人)。② 破除不喜 怨家富盛,喜其衰敗(斷除不喜怨敵興隆而樂於見其衰微)。 破除不忍怨所作害分二:①破除不忍障樂作苦(斷除不能容忍有礙自己安樂及令自己 受苦的人)。②破除不忍障利等三、作毀等三(斷除不能容忍有礙我們受稱讚、揚名聲、 得榮譽的人,以及態度輕視我們、說話冒犯我們或做出令我們不悅的事情的人)。 破除不忍障樂作苦分二:①顯示理不應瞋(說明嗔恚不合道理)。②顯示理應悲愍( 說明悲憫本合道理)。 顯示理不應瞋分三:①觀察境(觀察境而說明嗔恚不合道理)。②有境(觀察有境而 說明嗔恚不合道理)。③所依(觀察所依而說明嗔恚不合道理)。此篇說明③所依。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74772762.A.7FA.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11/26/2019 20:5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