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接續前文 #1Unnj63K (Buddhism) [心類] 《心類》:量與非量—現前.現量 ------------------------------------------------------------------------------ 摘自:《心類學顯要》倉忠仁波切 闡釋心類學,分為三:(一)性相、(二)分類、(三)分類的個別意義 * 無分別知、分別知各自趨入對境的方式並不相同—— (1) 無分別知(例如眼知、耳知等五根知屬於無分別知)趨入對境的方式是: 對境方面直接顯現於覺知中而直接趨入對境,並非透由其他法而趨入。也就是說,並 非透由顯現義共相而趨入對境,而是對境從自己方面直接顯現於覺知中,覺知直接趨入對 境。 如是,現前是離分別的原因,就是:覺知中無顯現義共相。所以,彼認知若是現前, 則必定無顯現義共相。 (2) 分別知(例如第六意知的分別知)趨入對境的方式是: 依於義共相而趨入對境,並非直接緣及對境的實際情形。也就是,透由覺知中顯現對 境的義共相而趨入對境,並非對境直接顯現於覺知中。 以譬喻來說,眼盲者無能直接抓到馬,而是必須依賴綁馬的繩子,沿著這條繩子就能 抓到馬。此中,以眼盲者譬喻「分别知」,以綁馬的繩子譬喻「對境的義共相」,以馬譬 喻「對境」。 又,所謂「義共相」,如後文闡釋分為二種心類之「分別、無分別知」中所說。 * 現前(現前屬於無分別知)、分別知,各自是否為錯亂的道理並不相同—— (1) 現前是無錯亂知(現前的定義:離分別且不錯亂的了知),意謂(現前的覺知) 對於自己的顯現境無錯亂。 又,無分別知(無分別知例如眼知、耳知等五根知)的「顯現境」與「執取境」是同 義,因此,現前(現前的覺知屬於無分別知)的「顯現境」與「執取境」是同義,所以, 彼現前若是錯亂於「顯現境」則必定錯亂於「執取境」。 例如,執瓶之根現前(眼根知之根現前)的顯現境、執取境皆是瓶,假設錯亂於顯現 境之瓶,則必定也錯亂於執取境之瓶。 (2) 分別知(例如第六意知的分別知)是錯亂知,意謂對於自己的「顯現境」有錯亂 。分別知的「顯現境」是「對境的義共相」,執取境則是「對境」,彼(分別知的覺知) 是由顯現「對境的義共相」而趨入執取「對境」,因此,分別知雖錯亂於「顯現境」,但 不一定錯亂於「執取境」。 例如,執瓶之分別知錯亂於「顯現境」(瓶的義共相),並不錯亂於「執取境」(瓶 )。由此可知,分別知雖是錯亂知,但不一定沒有通達對境。 總之,分別知的「顯現境」與「執取境」不相同,無分別知的「顯現境」與「執取境 」是相同。 以事例說明已離分別、已離義共相—— 簡單來說,比如,回憶曾經吃過的蘋果——執蘋果之憶念(憶念屬是分別知),於該 分別知中會顯現「具蘋果的內涵之相」,彼「具蘋果的內涵之相」就是義共相,並且也有 顯現蘋果(對境)。也就是說,該分别知是以「蘋果的義共相」與「蘋果」堪為混合顯現 而趨入蘋果、通達蘋果。 又比如,忘記年幼時曾經學過的內容,這就是因為覺知中沒有顯現它的義共相,所以 無能回想起來,若是能夠回想起來,就是分別知有顯現它的義共相。 如上所舉的事例,分別知是依於覺知中顯現「對境的義共相」而趨入對境,若是沒有 顯現義共相則必定無能趨入對境,也就無能通達。那麼,離開這種趨入對境的情形,就是 已離分別、已離義共相。 若是分别知則必定是錯亂知,何以故?思辨且確立其理由—— 為何分別知皆是錯亂?有答:因為有顯現義共相。 對此反難:你應該是錯亂,因為你有顯現義共相。若以此粗略的總說而證成,那麼, 現行通達瓶之分別知的補特伽羅,彼士夫是錯亂又是不錯亂,因為其相續中顯現瓶的義共 相,故是錯亂,因為有通達瓶,故是不錯亂?所以,這種回答還是有問題。 當然可以簡單回答「分別知有顯現義共相,故必定是錯亂」,但是,是否真正理解錯 亂的原因、分别知趨入對境的情況?可能並不完全清楚。 又如,當然可以簡單回答「現前不是分別知,故是離分別且不錯亂」,然而,是否真 正理解不錯亂的理由,現前趨入對境的情形? 例如,以「通達義共相之分别知」而言,彼分別知雖通達義共相,但也有顯現「義共 相的義共相」,因此彼是錯亂知。同樣道理,以「通達瓶的義共相之分别知」來說,彼分 别知有顯現「瓶的義共相的義共相」也有通達「瓶的義共相」,然而彼是錯亂知。 又如,以「執瓶之分別知」而言,彼分別知有顯現「瓶的義共相」也有顯現瓶,然而 彼是錯亂知。彼等認知皆有錯亂,對此必須思辨清楚:錯亂於什麼?錯亂於義共相。為何 錯亂於義共相?也就是說,為何有顯現義共相就是錯亂知?原因是什麼? 以執瓶之分别知來說,彼是以「瓶的義共相」與「瓶」相似混合之顯現而趨入瓶、通 達瓶,也就是說,以彼覺知中的顯現而言,「瓶的義共相」是以「相似瓶之增益分」而顯 現出(瓶),彼分別知依於這種顯現的方式而趨入瓶,故是有錯亂,因為,「瓶的義共相」 並不是瓶。所以,執瓶之分別知是錯亂於顯現境「瓶的義共相」,但不錯亂於瓶,因為彼 是通達瓶之認知。如是,是以覺知方面而言錯亂於義共相。 * 現前的性相中所說「錯亂」,現量的性相中所說「欺誑」,彼二有何差別?錯亂知、 顛倒知是否同義? 此中「錯亂」意謂錯亂於「自之顯現境」,也就是對於自己的顯現境有錯亂。此中「 欺誑」意謂無通達「自之趨入境」,也就是對於自己的趨入境有欺誑。 換言之,從「顯現境」方面「判別是否錯亂」,以「趨入境」方面「判別是否欺誑」。 再者,「錯亂知」、「顛倒知」不是同義,其中主要的分辨是: 錯亂於自己的「顯現境」之覺知,就是錯亂知;錯亂於自己的「趨入境」之覺知,就 是顛倒知。 例如,比度是錯亂知,因為錯亂於自己的「顯現境之義共相」,但是,無錯亂於自己 的「趨入境」,故不是顛倒知。由此可知——若是錯亂於自之顯現境,不一定錯亂於自之 趨入境。 舉出事例,「通達瓶無常之比度」錯亂於自之顯現境,故是錯亂知,因為彼認知將顯 現境之「瓶無常的義共相」誤認為就是「瓶無常」,也就是說,以「瓶無常的義共相」與 「瓶無常」容許混合之顯現的方式而趨入「瓶無常」,然而彼二並非真正混合,並非一體 ;但是,彼認知不錯亂於自之趨入境,故是無欺誑,因為有通達自之趨入境「瓶無常」。 又如,執瓶之分別知錯亂於自之顯現境,故是錯亂知,因為彼認知將顯現境「瓶的義 共相」誤認為就是「瓶」,以「瓶的義共相」與「瓶」容許混合之顯現的方式而趨入通達 「瓶」;但是,彼認知不錯亂於自之趨入境,故是無欺誑,因為彼認知有通達自之趨入境 「瓶」。 又,顛倒知必定是錯亂於自之顯現境及趨入境。舉出事例,「執二個月亮之眼知」( 無分別之巔倒知)的顯現境及趨入境皆是「二個月亮」,彼錯亂於自之顯現境,故是錯亂 知,又因為無通達自之趨入境,故是有欺誑。「執兔角之分別知」錯亂於自之顯現境「兔 角的義共相」,故是錯亂知,並且錯亂於自之趨入境「兔角」,故是有欺誑,因為無通達 「兔角」,因為「兔角」並不存在。 * 顛倒知、錯亂知有三邊差別: (1) 是「顛倒知」周遍是「錯亂知」,是「錯亂知」不周遍是「顛倒知」。 事例:執瓶之分別知。彼錯亂於自之顯現境(瓶的義共相),故是錯亂知;彼對於自 之趨入境無欺誑,因為有通達,故不是顛倒知。 (2)是二者,是「錯亂知」且是「顛倒知」,事例:執兔角之分別知。 (3)非二者,不是「錯亂知」且不是「顛倒知」,事例:執瓶之眼知。 (...待續...) ------------------------------------------------------------------------------ [1] <心類>:無分別知與分別知——屬於無分別的覺知的事例、屬於分別的覺知的事例 眼知、耳知、鼻知、舌知、身知,前五根知屬於無分別知(離分別的覺知)。第六意 知包含分別知(例如比度)與無分別知(例如意現量、瑜伽現量屬第六意知的無分別知)。 [2] <攝類>:無分別知之錯亂知與顛倒知二者同義;分別知之錯亂知與顛倒知二者三句。 某一覺知是否錯亂知,從其顯現境判斷;某一覺知是否顛倒知,從其趨入境判斷。 無分別知(例如眼根知)的顯現境與執取境(趨入境)同義,錯亂於顯現境等於錯亂 於執取境,故無分別知的錯亂知與顛倒知同義,無分別知之錯亂知周遍是顛倒知。 分別知的顯現境與執取境(趨入境)不同義,錯亂於顯現境不等於錯亂於執取境(趨 入境),故分別知的錯亂知與顛倒知不同義,分別知之錯亂知不周遍是顛倒知。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90110593.A.CAE.html
ykkdc: 隨喜 05/23 08:00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5/24/2020 22: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