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接續系列文── #1Um6yIak (Buddhism) [心類] 七種心類:量與非量 (心的性相) #1UmHOcmY (Buddhism) [心類] 七種心類:量與非量 (七種心類) ------------------------------------------------------------------------------ 摘自:《心類學顯要》倉忠仁波切 闡釋心類學,分為三:(一)性相、(二)分類、(三)分類的個別意義 第三、分類的各別意義,分七:一、闡釋現前,分二:性相及分類。 「已離分別且不錯亂的了知」是現前的性相。「已離分別且不錯亂之新、不欺誑的了 知」是現量的性相。分類有四:根現前、意現前、自證現前、瑜伽現前。 * 「現前」的性相:「已離分別且不錯亂的了知」。 彼性相中有三條件:離分別、不錯亂、了知。 此中,以「離分別」而排除分別知;以「不錯亂」而排除錯亂於自己的顯現境,主要 是以此排除無分別之顛倒知是現前;以「了知」而確定現前自法的體性。 (1) 已離分別。這是以覺知本身的體性而言,意謂該覺知不是分別知,也就是該認知 中無顯現「義共相」,並非透由「義共相」而趨入對境。相反的,分別知中則有顯現義共 相,透由所顯現的義共相而趨入對境的認知,就是分別知。 論典中有所謂分別、分別知、分別心。何謂分別?以粗略的解釋而言,就是意謂具觀 察力的認知,例如,觀察若不是彼就是此、思惟我是否前往某處、思惟我要吃飯、思惟我 要睡覺等等,彼等觀察之認知皆是分別。我們心續中的認知大部分是分別、分別知,凡是 憶念過去、思惟現在、計畫未來的認知皆是。 (2) 不錯亂。這是以覺知的顯現境而言,意謂該覺知對於自己的顯現境(自之顯現境) 不錯亂,或是說,認知執取對境的方式無錯亂。 例如,「執瓶之眼知(眼根知)」是無錯亂知,因為,彼眼知(眼根知)不錯亂於自之顯 現境——瓶,實際上瓶是存在的。(註:眼等五根知,不錯亂於自己顯現境是無錯亂知) 「執二個月亮之眼知(眼根知)」是錯亂知,因為,彼認知(眼根知)錯亂於自之顯現境 一二個月亮,實際上只有一個月亮。罹患膽病將白色雪山見為黃色雪山─「執黃色雪山之 眼知(眼根知)」是錯亂知,因為,彼認知(眼根知)錯亂於自之顯現境(黃色雪山),黃色雪 山並不存在。由熾盛瞋心而將大地見為紅色─「執紅色大地之眼知」是錯亂知,因為,對 於自己的顯現境有錯亂。(註:眼等五根知當中,錯亂於自己顯現境的根知屬於顛倒知) (3) 了知。現前本身的體性是了知,因為,現前是一種「具執持對境之力」的法,故 是覺知、認知。 如前本文說—「了知」是覺知的性相,「清明且了知」是認知的性相;以及說—覺知 、了知、認知是同義。 現前的事例:執瓶之眼知(執瓶根現前)。 總的來說,前五根知趨入自境的心類都是現前;但是,無分別之顛倒知不是現前,因 為不符合現前的性相,例如執黃色雪山之眼知,彼是無分別之顛倒知,並不是現前。 總之,如前解釋現前的性相,那麼,為何執瓶之眼知是現前?為何彼眼知是離開分别 ?為何彼眼知是不錯亂?這是應當思辨清楚的,類推其他現前。 現前的類别有四:根現前、意現前、自證現前、瑜伽現前。此處先行略說,隨於後文 再行詳細闡釋各自的內涵。 (1) 根現前:以自之「不共增上緣一一具色根」為主要因所引生的現前。 根現前的類別有五:執色根現前、執聲根現前、執香根現前、執味根現前、執觸根現 前。彼等各自依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為不共增上緣而產生。 (2) 意現前:以自之「不共增上緣一意根」為主要因所引生的現前。 (3) 自證現前:以自之「不共增上緣一意根」為主要因所引生的「離分別且無錯亂之 『具能取相』著」。此中「自證」意謂自己證自己、自證自。自證現前屬是意現前且有其 特殊功用。 (4) 瑜伽現前:依於自之「不共增上緣——止觀雙運」所引生的現前。也可說為:聖 者相續中依於止觀雙運所引生的現前。 * 「現量」的性相:「已離分別且不錯亂之新、不欺誑的了知」。 彼性相中有五條件:離分別、不錯亂、新、不欺誑、了知。具足此五的法就是現量。 此中,離分別、不錯亂、了知等三條件,如前關釋現前的性相所說。 現量自法的體性不是分別,並且不錯亂於自己的顯現境。又,新、不欺誑是以覺知通 達境的角度而言。新,意謂第一次新通達,以此而排除再決知,再決知不是新通達對境的 認知。不欺誑,意謂有通達自己的趨入境,主要是以此排除伺察意,伺察意並未真正通達 自己的趨入境。 以譬喻而言「欺誑」,譬如有人說:「同學們!外面有一個人無論見到誰都會給500 元。」大家都出去了,結果卻是沒有!他所說的話就是欺誑;如果大家出去之後真的拿到 錢,那麼就是不欺誑。 又比如,透由串習「通達無常之認知」而增長智慧、滅少產生煩惱,這就是「通達無 常之認知」對於你不欺誑,因為對你有利益。 由此再說,以心類而言欺誑或不欺誑,就是從認知本身的作用來說,認知有通達自己 的趨入境就是不欺誑。 例如,通達瓶之認知對於自之趨入境(瓶)並無欺誑,因為有通達瓶。比如,你看到 房內有一個白瓶,二十分鐘之後請某人取出房內的白瓶,某人真的從房內取得白瓶,如是 ,你心續中之前的「執白瓶之眼知」就是不欺誑的認知,因為,彼眼知對於自己的趨入境 (白瓶)無欺誑,因為有通達白瓶。 又如,看到山上有煙,内心產生一個想法「山中一定有火,因為有煙」,依於這個分 別知而到山中,結果山中真的有火,如是,前面的想法「山中有火,因為有煙」就是不欺 誑的認知,因為彼認知有通達山中的火,對於自己的趨入境(山中的火)無欺誑。 * 現前、現量並不相同,如其各自的性相有差別。 現量的性相中,離分別、不錯亂、了知等三條件與現前是相同,除此以外更具足二條 件——新、不欺誑,不僅通達自己的趨入境,且是第一次新通達。 為何現量特別具足此二條件?因為,離分別且不錯亂的覺知雖是現前,但不一定就是 現量。又,通達自己的趨入境(不欺誑)之認知不一定就是現量,若不是第一次新通達則 是現前之再決知。又,若是現前未必就是通達境之認知,例如,顯而未定雖是現前,卻是 無通達境的認知,彼於自之趨入境有欺誑。 現量的事例:第一剎那執瓶之眼知(眼根知)。 從未見過瓶,第一次見瓶當下的眼知(第一刹那執瓶之眼知)是現前且是現量。又如 ,第一次聽到某一聲音的耳知是現前,也是現量。例如,有些同學從未聽過我說中文,第 一次聽到我說中文的聲音,當下的耳知是現前且是現量。 佛教四部宗義對於「量」的主張並不相同,其中的原因是梵文中量是「巴爾瑪那」(P ARMANA)一詞,對此有二種釋義之差別:(1)「巴爾」意謂第一、最初,「瑪那」意謂通達 ,「巴爾瑪那」就是第一次新通達境。(2)「巴爾」意謂主要的,「瑪那」意謂通達,「 巴爾瑪那」就是通達主要的境。以第二種釋義而言,若是量未必就是第一次新通達境,凡 是通達主要境之認知就是量。由於對梵文「巴爾瑪拿」(PARMANA)有二種不同詮釋,因此 對於量就有不同的主張。中觀自續派以下承許第一種釋義而主張一量必須是第一次新通達 境的認知,因此於其性相中安立有「新」與「不欺誑」。中觀應成派承許第二種釋義而主 張——量是通達主要境的認知,所以,自宗認為再決知是量,因為其有通達主要的境。 由上說可知,必須從每一種心類的性相去理解,這一種認知本身是什麼?趨入對境的 方式是如何?它本身的性質、特殊作用是什麼?從觀察其性相而認識這一種認知,如果只 是從名稱的字面上去理解,雖能記住而說出它的名稱,但是卻無能真正認識這個法、這一 種認知,所以,必須由了解其性相所說的內涵而將其熟背。 比如問:「色是不是無常?」回答:「是的,因為是有為。」這種回答雖能成立,更 完善的回答是:「彼法是無常,因為是刹那改變,因為無常的性相是刹那性。」依彼法的 性相去思考與回答才是最正確的,不僅能理解其中的理路並且決定性相。我們思惟:「此 法是無常,因為是所作性,或因為是事物。」如此雖有周遍(無常與所作性、無常與事物 皆是互相周遍),然而不一定真正了解無常的內涵,真正的理解與回答應當是:「彼法是 無常,因為是刹那性,是刹那性周遍是無常,因為無常的性相是刹那性。」要言之,彼法 的性相就是通達彼法的方便,比如於某一法上了解無常之前,必須先了解彼法是刹那性, 其後才能於彼法上了解無常。因此,我們必須清楚論述中所說的每一種性相,於任一法上 觀察時就是必須以其性相去思惟,與彼法的性相若有絲毫不符合,就一定不是彼法。總之 ,藉由學習而了解每一性相,這是非常重要! 以彼等性相中「已離分別、無錯亂」之條件,提出思惟的方向。 現前、現量是離分别,原因是什麼?例如,執瓶之眼根現前是已離分別,何以故?又 ,彼眼知的趨入境是瓶,瓶本身並不是離分別,為何彼眼知是離分別?又如,眼知見花而 心想另一事物,彼眼知是否為離分別?又如,現行補特伽羅我執之時眼知見花,彼眼知是 否為離分別?如下說明,由此更能理解其性相中所謂已離分別、不錯亂。(...待續...) ------------------------------------------------------------------------------ [1] 補特伽羅是依自身五蘊或四蘊施設安立的士夫。五蘊是色受想行識,無色界只有四蘊 受想行識。五蘊是身心,受想行識四蘊是心(覺知),補特伽羅是具有心(覺知)的士夫 [2] 補特伽羅是具有心識(覺知)的士夫,補特伽羅包括佛聖者以及一切有情。 <心類>:心識(覺知)的分類有量與非量。復次,量(屬於量的覺知)分為二:現量 與比量。復次,現量(屬於現量的覺知)分為四:根現量、意現量、自證現量、瑜伽現量。 [2] <攝類>:「現前」與「現量」是三句,是現量周遍是現前,是現前不周遍是現量。 本文學習:「現前」定義為何?具備哪些條件?「現量」定義為何?具備哪些條件?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90106950.A.0D4.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5/22/2020 11:17:38
ykkdc: 隨喜 05/22 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