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Buddha 看板 #1WoXSNFt ]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 >第1卷 --- 此論也是當時阿羅漢所著 問曰:「若佛知而能說,聲聞、辟支佛亦知而能說,何不稱佛耶?」 答曰:「不爾。佛知、說俱盡;聲聞、辟支佛知說,於法有所不盡。 復次,佛解一切法,盡能作名;二乘不能。復次,佛得無邊法,能無邊說;二乘不能。 復次,有共不共,聲聞、辟支佛所得共;佛所得不共。 小乘所得,三乘同知;中乘所得,二乘共知;唯佛所得,二乘不知,獨佛自知。 復次,函大蓋亦大,法相無邊,佛以無邊智知彼無邊法;二乘智有邊故,不稱知法相。 復次,有根、有義。根者,慧根。義者,慧所緣法。 佛根、義俱滿,慧所緣法無所不盡;二乘根、義二俱不滿。 復次,佛得如實智名,於一切法相如實了故;二乘知法不盡深底,兼有所不周, 是以不得稱如實知。以是種種義故,二乘不得稱佛陀。」  婆佉婆者,不可以音轉,可以義解,義云世尊,以能知一切對治法故。 復次,世法言音不同,世人自不相解,佛悉知之,故云世尊。 復次勒比丘,亦云凡二乘。凡夫自說得法,或樂靜默或入禪定,或以餘緣,或祕惜不說; 佛所得法,以慈悲力故、樂為他故。復次云已破三毒故,得稱世尊。 問曰:「二乘亦破三毒,何不名世尊耶?」  答曰:「不爾。二乘有退,佛不退故。退有三種:果退、不果退、所用退。 果退者,小乘三果退,下果不退。中乘二種:若百劫習行成辟支佛不退, 若本是小乘三果作辟支佛則果有退。佛果不退。 不果退者,若向三乘人未得而退。若比丘修三業懈墮不進,凡所修習退而不懃, 名不果退也。所用退者,凡有所得法不現前用,如佛十力小乘十智,用一餘則不用。 如誦十萬言經,若不誦時盡名所用退也。 小乘不果退,中乘亦有不果退,佛無不果退,於一切行中無不勤故。 二乘有所用退也,佛則不定。又云:佛十力中用一不用九,故名退也。 又云:無不用退。如誦二十萬言經,凡人力劣故,或一日二日誦訖; 佛能即時誦訖。十力亦爾,用能即用,無障礙故,無不用退。 又云:佛無不用退,如著泥洹僧時不直爾著,如凡人法。皆為利眾生故,凡所用法, 有益則用、無益則不用,非不能用,故無不用退也。 雖各有所解,而云不可定也。佛意不可思議。」  問曰:「小乘何故三果退、下果不退?」  答曰:「三果以曾得故退,下果未曾得故不退。如人飢得美食,久則不忘,此義亦爾。 又云:下果忍作無礙道、智作解脫道,三果智作無礙道、智作解脫道故退。 又云:見諦道無退,思惟道有退,淨不淨想斷結故。 思惟道有逼迫,見諦道無逼迫,見締結見理思惟生,故逼迫不退也。 有云:見諦智力強,如大梁鎮物,思惟智弱故退也。 有云:見諦欲界忍智二心能斷九品,上界忍智二心斷七十二品,結盡無色界故不退也。 以是義故獨名世尊也。 復次,佛習氣盡,二乘習氣不盡。 如牛讌阿羅漢常做牛讌因世世牛中來故。 如一比丘,雖得漏盡而常以鏡自照,以世世從婬女中來故。 如一比丘常跳棚躑閣,以世世獼猴中來故。不得名世尊。」  http://tripitaka.cbeta.org/T23n1440_001?format=line&linehead=yes#0504c03 《大般若經》裡說到一切智智時,有一模一樣的說法---- 佛告善現:「習氣相續實非煩惱, 然諸聲聞及諸獨覺煩惱已斷,猶有少分似貪瞋等發身語相,即說此為習氣相續。 此於愚夫異生相續能引無義,非在聲聞獨覺相續能引無義, 如是一切習氣相續,如來永斷。」 http://tripitaka.cbeta.org/T07n0220_462 《大般若經》: 就算有如"滿地稻草一般多"的舍利弗、目犍連大阿羅漢,智慧功德都 比不上"一個菩薩" 行一天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 更不用阿羅漢與佛的差距了。----- 「舍利子!置贍部洲。假使汝及大目乾連滿四大洲,如稻、麻、竹、葦、甘蔗林等 所有智慧,比行般若波羅蜜多一菩薩摩訶薩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 百千分不及一,俱胝分不及一,百俱胝分不及一,千俱胝分不及一,百千俱胝分不及一, 數分、算分、計分、喻分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 何以故?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智慧,能使一切有情趣般涅槃, 一切聲聞、獨覺智慧不如是故。 又,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一菩薩摩訶薩,於一日中所修智慧, 一切聲聞、獨覺智慧不能及故。] http://tripitaka.cbeta.org/T05n0220_004 《阿婆檀那經》 佛說舍利弗有三毒習氣 故鴿子恐懼 --- 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身,俱無三毒,以何因緣佛影覆鴿,鴿便無聲,不復恐怖? 我影覆上,鴿便作聲,戰慄如故?」 佛言:「汝三毒習氣未盡,以是故,汝影覆時恐怖不除。...] https://tripitaka.cbeta.org/T25n1509_011 《摩訶僧祇律》 佛說畢陵伽婆蹉阿羅漢 因習氣令河神惱怒 [佛語比丘:是畢陵伽婆蹉非憍慢,亦非自大輕蔑餘人。從五百世來常生婆羅門家 首陀羅語習氣不盡。 佛語畢陵伽婆蹉:汝本從無始生死已來貪欲瞋恚愚癡尚能永拔,五百世習氣而不能除。] http://tripitaka.cbeta.org/T22n1425_030 這些段落很明白 佛陀宣說了二乘聲聞和佛陀在功德、成就、習氣清淨上, 各種角度上的極大差距 佛也明白說了 佛是遍智 無有不知 但聲聞二乘者 有很多不知 所以阿羅漢沒有佛的名號;不能稱為世尊。 誹謗大乘佛法的人 拿阿羅漢的見解要破更高的佛的見解 真的於理不合 希望不要再因為錯謬的邪見 誹謗正法 自招地獄苦報 南北漢藏 皆是佛說正法 皆符合四法印 依各自因緣傳承修持 早證佛道 方是正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8.245.4 (臺灣) ※ 編輯: FHShih (1.175.216.43 臺灣), 01/03/2022 09:22:08
gn00157431 : 佛是阿羅漢那阿羅漢是佛嗎 01/03 10:03
homerungod : g大,阿羅漢未必是佛 01/03 10:40
homerungod : 辟支佛是阿羅漢,但也不是佛 01/03 10:40
經典中曾經稱佛陀為:大阿羅漢、大沙門、大婆羅門 是表佛之功德超勝 但佛陀 與阿羅漢、辟之佛(獨覺)等聖者 功德成就差異極大 阿羅漢與辟之佛 都不是佛陀 不能稱世尊 ※ 編輯: FHShih (1.175.216.43 臺灣), 01/03/2022 11:24:12
repuslin : 我比較想要知道H大,今生或過去是不是有跟大乘的人 01/03 11:32
repuslin : 有過結啊XD,學大乘的人跟小乘都一樣是想要離苦得樂 01/03 11:32
repuslin : 的人(平等),眾生都是一樣的,所以H大的敵人是誰啊 01/03 11:32
repuslin : 大乘法(文字)?還是 學大乘的眾生(外道 仇視)? 01/03 11:32
repuslin : 我比較不明白H大,他法執的重點為何? 01/03 11:44
repuslin : 大乘說的佛性(本性),跟小乘說的佛性(本性)是不一樣 01/03 11:56
repuslin : 的東西嗎?還是手指都是指向同一個方向的? H大 法 01/03 11:56
repuslin : 執的重點為何? 我不明白 01/03 11:56
FHShih : 小乘好像不談佛性 他們認為證空性就結束了 01/03 12:00
homerungod : https://reurl.cc/7eXdd9 01/03 12:00
homerungod : 請參考這篇 01/03 12:00
homerungod : 可以麻煩先不用使用小乘這種貶義的用詞嗎? 01/03 12:01
homerungod : 以前版上已經吵過了 01/03 12:01
FHShih : 抱歉 我個人對歷史學家從來不相信 01/03 12:01
FHShih : 以<薩婆多毗婆沙論>內容而言 是阿羅漢所著 也用此 01/03 12:02
homerungod : 用聲聞乘之類的用詞比較不會傷人 01/03 12:02
FHShih : 一詞 01/03 12:02
FHShih : 我的立場是: 我個人沒有想要貶低和傷害誰 01/03 12:02
FHShih : 單純是為了照顧的看者的感受 可以用聲聞一詞 01/03 12:03
FHShih : 學大乘法 未必就比較高 完全端看修持者的心 01/03 12:05
FHShih : 學小乘法 未必就比較低 完全端看修持者的心 01/03 12:05
FHShih : 因為學法宗派 就覺得自己被貶低 是很奇怪的 01/03 12:05
FHShih : 應該看的 是自己到底為了什麼修行 01/03 12:06
repuslin : 抱歉,是我無知,可否建議 也在未來新板規 可加上 01/03 12:06
repuslin : 這些 注意事項 說明,讓 要發文的人可以方便知道 , 01/03 12:06
repuslin : 應該用那些 正確的字 01/03 12:06
FHShih : 一個還沉溺五欲的大乘學人 與一個證空性的小乘聖者 01/03 12:06
FHShih : 必定是後者超勝許多 01/03 12:07
happytiger : 小乘用字是許許多多大乘經典明載在用得詞 大小在 01/03 12:24
happytiger : 菩提心大小差別 除非你有能耐改大乘經典 又或者你 01/03 12:24
happytiger : 認為佛在歧視小乘 01/03 12:24
FHShih : 他們就會直解說那些經典是假的 XDDD 01/03 12:24
happytiger : 所以他的意思是大乘經典在詆毀南傳佛教 小乘一直是 01/03 12:31
happytiger : 大乘其中一隻腳 小乘對我說們來說就是部派佛等教義 01/03 12:31
happytiger : 詞罷了 01/03 12:31
happytiger : 更何況你舉得那位版友見解大小二乘都沒人認同 外道 01/03 12:33
happytiger : 見一堆 01/03 12:33
happytiger : 就像repulin版友 用小乘一詞 你會覺得他用意在貶 01/03 12:36
happytiger : 小乘 完全沒有 01/03 12:36
homerungod : 我舉yogi大在該篇留言的看法,不是外道見那位 01/03 12:37
homerungod : 是的,我明白r大沒有那個意思 01/03 12:37
homerungod : 只是希望不要激化對立而已 01/03 12:37
repuslin : 我比較疑惑的是不管學的是什麼,在無明未除之下,學 01/03 12:41
repuslin : 大乘的人 法執, 聲聞乘的人 也 法執 @.@ ,眾生眾 01/03 12:41
repuslin : 生,在法執上吵,蠻希望大家不要都卡在法執上 01/03 12:41
repuslin : 不論是阿羅漢還是佛,我認為智慧都是很高的 01/03 12:45
happytiger : 我們用小乘一詞根本就沒貶義 聲聞人證果超凡入勝平 01/03 12:46
happytiger : 常人是大乘都同意的事 小是對佛果位在說 還是你認 01/03 12:46
happytiger : 為佛不夠資格用這個詞 01/03 12:46
homerungod : 佛有資格 01/03 12:48
happytiger : 這個詞是許多大乘經典大量在用的詞 實在話我想不到 01/03 12:48
happytiger : 為什麼不能用 01/03 12:48
homerungod : 我只是希望不要激化對立而已 01/03 12:50
homerungod : h大請收信,我私下跟您說個事情 01/03 12:50
lockgolden : 我看h開頭的版友又要在回文複製貼上同樣的文章了 01/03 16:41
creative88 : 投個票 沒事多稱聲聞乘 或聲聞人 就南傳教理來說 01/03 18:55
creative88 : 是認為行者大多的根器應該要走聲聞道而不是菩薩道 01/03 18:56
creative88 : 稱呼他們是聲聞乘他們不會不開心 雖然菩薩乘當然比 01/03 18:57
creative88 : 較辛苦 但是也不用每聲都在提醒對方 聲聞乘夠殊勝了 01/03 18:58
creative88 : 或是以禪修的主修來稱呼理解 稱呼為修無常觀的行者 01/03 19:03
ykkdc : 佛的不共功德(不與聲聞阿羅漢共的功德),如十八不 01/03 21:05
ykkdc : 共法,十八種佛獨有的功德,例如十八不共法當中提到 01/03 21:07
ykkdc : "佛欲無減",成佛後,佛聖者救渡眾生的意欲無減,為 01/03 21:08
ykkdc : 什麼救渡眾生的意欲,於成佛後沒有減少?大悲心故。 01/03 21:10
ykkdc : 其實南傳佛教也有菩薩道,菩薩道希求的是大菩提,即 01/03 21:12
ykkdc : 佛果位,南傳佛教也有追求大菩提的行者,像是曾經來 01/03 21:14
ykkdc : 過臺灣教授內觀的南傳佛教讚念長老,只是菩薩道在南 01/03 21:15
ykkdc : 傳佛教不是主流,南傳佛教說的大菩提,北傳說大乘。 01/03 21:16
ykkdc : 以北傳佛教的四部宗義來說,小乘宗義不等於小乘行者 01/03 21:19
ykkdc : 四部宗義所說的四者:毗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中 01/03 21:20
FHShih : y大 有些少數南傳人會認為 他們的南傳菩薩道才能成 01/03 21:20
FHShih : 佛 大乘不能 面對這樣的見 就需要提些細節 01/03 21:21
ykkdc : 觀宗,其中,毗婆沙宗(即本文提到的薩婆多論者)、經 01/03 21:21
FHShih : 必須從細部兩者共同的部分 去成立兩者為一 01/03 21:21
ykkdc : 部宗屬小乘宗義,唯識宗、中觀宗屬大乘宗義,但是, 01/03 21:21
ykkdc : 這四者都會說到三乘菩提,也救是,小乘宗義的毗婆沙 01/03 21:22
ykkdc : 會說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的三乘道,其他三者也是 01/03 21:22
ykkdc : 所以以小乘宗義,如毗婆沙宗而言,有持毗婆宗宗義的 01/03 21:24
ykkdc : 聲聞行者,也有持毗婆沙宗義的大乘行者,反之,以大 01/03 21:24
ykkdc : 乘宗義而言,如唯識宗而言,有持唯識宗義的小乘行者 01/03 21:25
ykkdc : 也有持唯識宗義的大乘行者,所以,小乘宗義不等於小 01/03 21:25
ykkdc : 乘行者,大乘宗義不等於大乘行者,也就是"宗義者"和 01/03 21:26
ykkdc : "修行者"二者不是同義,二者有四句差別,大小乘宗義 01/03 21:27
ykkdc : 的區別是以無我的承許而言,大小乘行者的區別是以發 01/03 21:28
ykkdc : 心的動機而言,這是以四部宗義而說大小乘的差別情況 01/03 21:29
FHShih : y大收個信吧 我有寄信給你 :) 01/03 21:35
ykkdc : 尊者達賴喇嘛有提議說,用巴利語傳承、梵語傳承來替 01/03 21:38
ykkdc : 代大小乘的說法,比較能夠避免爭議。 01/03 21:39
ykkdc : (*漏字:對於南北傳,用巴利語傳承、梵語傳承來替代) 01/03 22:04
ykkdc : 替代大小乘的說法,不然北傳說南傳小乘的話,南傳也 01/03 22:07
ykkdc : 會說北傳非佛說。) 01/03 22:07
Daehunny : 可是原PO,妳上次在我另一帳號講密宗即身成[佛]裡 01/03 23:09
Daehunny : 又一直死嗑說[見佛法身]就等於[成佛],我明明說,那種 01/03 23:10
Daehunny : 佛不等於[釋迦牟尼佛-有32相,80種好,10大名號]的佛 01/03 23:11
Daehunny : 請看你自己寫的,#1XAtvwSI 01/03 23:12
FHShih : 您好像搞錯了耶 01/03 23:15
FHShih : 我是講過 若是完整圓滿證悟心性者 是成佛 01/03 23:15
FHShih : 等同釋迦牟尼佛的佛 也有引經典依據 01/03 23:15
proton63 : 舍利弗性。若受必受若棄必棄。查原典並無瞋恚習氣。 01/03 23:16
FHShih : 斷除所知障煩惱障者 唯有佛 斷二障即成佛 01/03 23:16
Daehunny : 你自己去看上面那篇妳自己打過些什麼,我都沒刪 01/03 23:16
Daehunny : 還有這篇 #1XB6lh9s 01/03 23:17
末學兩篇的立論完全一致 圓滿證悟心性者= 斷除所知障煩惱障 = 成佛 阿羅漢 尚餘留有"所知障"(習氣) 不是圓滿證悟心性者 不是佛
FHShih : 我講得很清楚 證空性 不是[圓滿證悟心性] 01/03 23:17
proton63 : 舍利弗因故盡壽斷一切請食及僧布施。完全與嗔無關。 01/03 23:17
FHShih : 請分清楚 阿羅漢證空性 不是圓滿證悟心性 01/03 23:17
FHShih : D大你把兩個東西搞混了 01/03 23:18
FHShih : P大 請往下看 原文有世尊說舍利弗過去生蛇身 01/03 23:18
FHShih : 故有瞋習氣因緣 01/03 23:18
FHShih : 在投生為蛇因緣中提到了 01/03 23:19
FHShih : D大 請把文章與上次那篇看清楚 01/03 23:19
FHShih : 證空性 不是圓滿證悟心性 那是兩回事 01/03 23:19
Daehunny : 可是密宗那些即身成佛的,哪個是如彌勒那種未來佛? 01/03 23:20
FHShih : 我也檢別了你所謂的[見佛法身]的[見] 如果只是瞥見 01/03 23:20
FHShih : 那明顯不是圓滿證悟心性 01/03 23:20
Daehunny : 彌勒都還沒下生,密宗那些成就者是去哪個地方成佛了? 01/03 23:20
FHShih : 彌勒當來下生的問題 這我之前回答過你了 01/03 23:21
FHShih : 當來下生的賢劫千佛 只有顯現八相成道者 01/03 23:21
Daehunny : 密宗的成就者也都是曾在娑婆世界這人世間以人道身分 01/03 23:21
FHShih : 不顯現八相成道、不開展一期正法時代的佛 非賢劫千 01/03 23:22
FHShih : 佛之列 這我之前回答過了 01/03 23:22
FHShih : 請去了解何謂八相成道 01/03 23:22
FHShih : 從兜率內苑下生開始 01/03 23:22
FHShih : 所以 第一個問題 是您搞混兩樣不同東西 01/03 23:22
FHShih : 第二題 我之前已經回答過了 01/03 23:23
Daehunny : 修行,可不是經典裡紀載的他方世界眾生,至少是此世界 01/03 23:23
FHShih : 請先去找找何謂八相成道 就知道賢劫千佛條件 01/03 23:24
Daehunny : 佛在世間之後至今日前的人類祖先, 01/03 23:24
FHShih : 從兜率陀天降生人間、託胎、出生,示現出家、降魔、 01/03 23:25
FHShih : 成道、轉法輪,到入涅槃 為八相成道 01/03 23:25
FHShih : 賢劫千佛每一尊都有這個過程 01/03 23:25
FHShih : 密法成就者 則沒有 01/03 23:26
FHShih : 阿羅漢者 並未斷除所知障 成佛者 是斷二障 01/03 23:26
FHShih : 兩者完全不同 沒有您提到的問題 01/03 23:26
proton63 : http://tripitaka.cbeta.org/T23n1435_061 沒看到嗔 01/03 23:27
FHShih : 您可看一下<摩訶僧律卷20> 世尊提到同一因緣 01/03 23:38
FHShih : 明天再貼網址給您 今天先晚安了~ 01/03 23:39
proton63 : 摩訶僧律卷20:彼時心堅不可迴轉. **一樣沒有嗔** 01/03 23:49
proton63 : 整卷一個嗔字都沒有。。。。 01/03 23:52
<大智度論>提到同一件因緣 同一件事 安立屬嗔習氣 請見紅底 https://imgur.com/no3x9wk 原文: https://tripitaka.cbeta.org/T25n1509_002 <大智度論>亦引經 提到另外一個故事 佛說舍利弗三毒餘習未盡 https://imgur.com/I2Td6YP 原文: https://tripitaka.cbeta.org/T25n1509_011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亦提到: [謂佛世尊愛恚永斷違順平等。拔諍論根滅憍慢本。視諸珍寶猶如瓦礫。 於一切法覺照無遺。無相似愛及恚慢等。諸煩惱習已永斷故。非如獨覺及諸聲聞。 雖斷煩惱而有餘習。貪愛習者如尊者阿難。憐諸釋種瞋恚習者如尊者畢陵伽筏蹉。 語殑伽神言小婢止流吾今欲渡。憍慢習者如尊者舍利子棄擲醫藥。 愚癡習者如尊者笈房鉢底。.....] 原文: https://tripitaka.cbeta.org/T27n1545_016
proton63 : 長部16經/般涅槃大經:阿難!凡壽行被如來捨、吐、釋 01/04 00:03
happytiger : 婢子 斷流 不就很好註解 01/04 00:03
proton63 : 放、捨斷、斷念、放捨,被[他]決定性說的話: 01/04 00:03
proton63 : 『如來不久將般涅槃,三個月後如來將般涅槃。』者, 01/04 00:03
proton63 : 因為活命的理由如來再收回,這是不可能的。 01/04 00:04
此事之中 佛主要說 是由尊者舍利弗習氣 而起行為 進而提到蛇生因緣 且針對這個習性 律藏當中是用佛"呵"這個字 可見佛陀並未承許如此習性 並也因此因緣 增制戒律:[從今日應行上座法。] 故 尊者這一習性 應和佛陀說話不再收回 是兩個不同事情 佛陀說話不再收回 不是因為習氣 佛沒有任何惡習氣留存 原文: { 舍利弗非適今世有是性,乃前過去亦有是性,若受必受、若棄必棄。....... 佛語諸人:「蛇者今舍利弗是,此人過去世,若受必受、若棄必棄。今亦如是。」 是時佛種種因緣呵舍利弗竟,告諸比丘:「從今日應行上座法。...} ※ 編輯: FHShih (1.175.216.43 臺灣), 01/04/2022 09:55:06
proton63 : 你中文搞錯"呵"的對象。並不是指你所說的習性。 01/04 13:15
proton63 : 還有麻煩你栽贓 "嗔"的部份去掉,不要汙辱舍利佛。 01/04 13:15
proton63 : 不然你直接引用大智度論論師說法,而非律說。 01/04 13:17
[佛種種因緣"呵"舍利弗竟...] 即是順著蛇本生"因緣"呵其習氣 我是如此理解 我沒有污辱聖者的意思 佛陀講這些也沒有污辱阿羅漢的用意 單純就事論事 說"阿羅漢有習氣" 就和說"菩薩未成佛前有習氣" 和說"我是凡夫眾生"一樣 是個顯而易見的現況 怎麼是污辱呢? 誰也不敢污辱阿羅漢聖者吧 ...其實比較不能理解 南傳人對此事認為是污辱的狀況 就像大乘也會對比 初地菩薩與佛功德之差異 再詳列"初地"到"十地"每階段應修之法 也不會是大乘在污辱初地菩薩吧?? 而<大智度論>和<十誦律>講的是同一件事 也沒有栽贓一事 您不喜歡 我也是可以修改一下 其實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如果您不喜歡習氣,認為是應當淨除的, 那就知道 在修持階段上 除阿羅漢道之外 尚需修持其他更多教法 南北傳都認同此事 這部分就有達到共識了 ※ 編輯: FHShih (1.175.216.43 臺灣), 01/04/2022 13:45:35
proton63 : 只要不要誤引就可以。論師說法不會誤導成律說。 01/04 13:46
FHShih : OK 善哉 01/04 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