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Keelung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從ptt keelung看到這個攝影活動的消息 因為常跑八斗子忘憂谷、潮境公園、海豹岩潮間帶拍照 所以就報名 最後一封mail收到如下: https://i.imgur.com/E4crGJG.jpg
10/24 8:40就到 卻在潮境公園、八斗子村莊中用google map 也找不到北寧路369巷21號 問了八斗子村莊中的海巡署、海科館正館的工作人員,他們都說不知道有這活動..... 繞了半個小時,最後撥打上面的手機 才得知活動場地在海科館區域探險館 原本以為主辦單位是女巫客棧 到了區域探索館 海大副校長與海科館館長等正在引言 才知道這是國科會還是文化部的計畫 其實一整週基隆都在下雨 活動本來邀請攝影高手等一同前行 但也怕天氣不好, 後來我還是決定自己去即可 當天天氣秋風宜人,主辦單位邀請的講者、 發的故宮等級遠距離無線導覽收聽耳麥等 甚至連便當都非常有水準 雖然照片拍起來不是藍天碧海 但蠻有意思的 10/24聽了一段八斗子今昔攝影走跳 邊聽邊隨手拍的 筆記: 陳良輔講師: 101高地,忘憂谷昔日是空軍高砲部隊的軍事管制地,老士官長因為離鄉背井,單身, 所以陳良輔小時候去跟士官長聊天,就可通過崗哨管制,到忘憂谷玩耍, 他說他記得一上去,除了一望無際的大海,還有滿山遍野的鐵砲百合。 現在僅剩下沒幾株。 有次他看到遊客下山,手拿了一株.... 目前基隆嶼有在復育鐵砲百合。 我於2020.4.16拍的八斗子101高地:忘憂谷,剛好有兩株鐵砲百合開花 https://i.imgur.com/LolsZcK.jpeg
忘憂谷 忘憂谷 https://i.imgur.com/9tIP9va.jpg
https://i.imgur.com/9kFiEFa.jpg
https://i.imgur.com/N5Kkf3C.jpg
海科館區域探索館 https://i.imgur.com/FX5yayE.jpg
陳柔縉 《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0256 以下老照片都是此場演講者陳良輔先生拍的,並提供 聽陳先生娓娓道來他身上八斗子的時光軌跡 https://i.imgur.com/61SCQGx.jpg
https://i.imgur.com/YL1pucT.jpg
今日八斗街是昔日的大榮街。 大榮街旁邊就是海 你們現在腳踏的地方昔日都是海 現在看到很多都是海埔新生地 有些老宅地是北火電力公司的,地上權,所以都沒改建。 八斗子未建港與填海前,是沙岸的海水浴場。 八斗子也曾為寡婦村,大多都是近海漁業,因為海象難測,有時一個波頭人就喪命。 砂子里是以沙仔原(台語)命名,長潭里是以海溝命名。 八斗子的捕魚方式有三種,一種是圍網,二是燈火漁業,三是鏢旗魚。 當然還有自家的一枝釣。 照片都是陳良輔靠海邊打工存錢買的照相機照的,彌足珍貴。 八斗子漁村小孩打工方式:游泳潛水採石花菜、抓熱帶魚 沿岸也有蚵仔 不好意思,上傳的照片無法改變方向....試了很多次...放棄 https://i.imgur.com/52gR1Jm.jpg
https://i.imgur.com/2FatfsW.jpg
https://i.imgur.com/wqsRtva.jpg
https://i.imgur.com/q5gjeZJ.jpg
https://i.imgur.com/HozrVz4.jpg
https://i.imgur.com/vadFs8l.jpg
https://i.imgur.com/ExbNEzS.jpg
10/24拍的度天宮 下方的建築其實都還保留 https://i.imgur.com/q1sgHaZ.jpg
https://i.imgur.com/vjxnmcj.jpg
https://i.imgur.com/LLwZwAf.jpg
https://i.imgur.com/2SfJcj5.jpg
10/24從高處俯瞰陳良輔先生提供老家魚寮老照片角度 https://i.imgur.com/mPtyMtV.jpg
https://i.imgur.com/qxdEjio.jpg
https://i.imgur.com/7ynjSNP.jpg
https://i.imgur.com/W40Vt1L.jpg
https://i.imgur.com/8NpJEFA.jpg
https://i.imgur.com/u6vQAh8.jpg
老照片中右上角紅磚砌,擁有特殊造型馬背的建築 陳良輔先生說那家人跟他說建築已經超過150年了 https://i.imgur.com/MzM6gxY.jpg
前方蹲下的是從新竹來參加活動的學員 https://i.imgur.com/UgbFMZ0.jpg
150年的老建築 https://i.imgur.com/PkL6VxM.jpg
https://i.imgur.com/Oeuastf.jpg
杜家咕咾石紅磚厝 https://i.imgur.com/phzocx0.jpg
https://i.imgur.com/7q2Ju2x.jpg
https://i.imgur.com/mn0vtbP.jpg
https://i.imgur.com/szVUQ0C.jpg
https://i.imgur.com/jFmjly5.jpg
https://i.imgur.com/uve2iqc.jpg
八斗子漁村中的壁畫 https://i.imgur.com/uXNFmcP.jpg
https://i.imgur.com/OZK7Zrj.jpg
陳良輔先生說昔日楊麗花曾來這拜拜 https://i.imgur.com/EwMARdX.jpg
祈求青葉餐廳生意興隆 後來真的生意很好 就連三年來這戲臺公演歌仔戲 萬人空巷 (此宮剪黏有水準) 戲臺 https://i.imgur.com/GBF66Su.jpg
八斗子廟宇很多。 漁民習俗:女人不能上船、 海上遇到無名浮屍一定帶上岸。如左上撈起就一定要左舷下岸。 通常有這經驗,該漁民當年運氣會特別好。 https://i.imgur.com/NMv3lLY.jpg
中午吃的美味雞腿便當 與故宮導覽等級的遠距離無線耳mic https://i.imgur.com/C41gXRR.jpg
下午行程:海豹岩(漲潮 風浪大)、釣魚區、中油八斗子漁港 因為天氣不好,拍起來效果普普 以下是昔日自行拍的照片 https://i.imgur.com/EwDE57F.jpg
https://i.imgur.com/FT9g7gh.jpg
路人 https://i.imgur.com/NOPk9nE.jpg
2020.6.12傍晚巧遇新人拍照 手機拍 https://i.imgur.com/bEHtf3H.jpg
https://i.imgur.com/y6oBcUu.jpg
忘憂谷夕照 https://www.flickr.com/photos/91029325@N00/albums/72157646270162844 ====================== 許焜山已經是貿易公司的老闆,他同時也是基隆八斗子長大的小孩 對於故鄉八斗子與海洋有極深的感情~ 成立八斗子漁村文物館 寫了很多有意思的文章~甚至還拍了八斗子鏢旗魚的影片 守著故鄉的大海 許焜山/2007/9’27” 登財一號母子船(櫓仔船)是目前基隆八斗子漁村還維持傳統捕撈作業的舢舨船, 已經有六十幾年捕魚經驗的朝枝伯,雖然已經七十幾歲了,也把這寶貴的傳統捕撈 技術傳承給二位兒子!自己還是親自修補魚網,跟著兒子們出海捕魚。 影片記錄的不只是朝枝伯數十年如一日的傳統置網捕撈技法,也想呈現人與漁村故鄉 深厚的情感,以及漁民對海洋深沉的依賴! 導演介紹 許焜山,基隆市八斗子漁村土生土長,東吳大學英文系畢,海洋文化研究所畢。 從事國際貿易多年,現為高昌貿易公司總經理。對漁村人文資料蒐集及漁船船模 收藏很有興趣。 因對攝影及寫作亦有興趣,參加「藍色記事本II 從感動到行動-海洋人文研習坊 海洋影像紀錄工作坊」是個人第一次動手拍紀錄片, 也是目前為止,唯一的一次。希望日後對海洋文化及漁村未來發展多涉獵研究,並能有所貢獻。 這篇有意思~提到了獅子魚與氰化甲 http://badouzi.blogspot.tw/2013/01/blog-post_27.html 以前八斗子小學生靠抓熱帶魚與採石花菜當打工零用錢 http://badouzi.blogspot.tw/2012/06/blog-post_15.html#more http://badouzi.blogspot.tw/2012/11/blog-post_9.html#more 鏢旗魚 http://badouzi.blogspot.tw/2012/04/blog-post.html#more http://badouzi.blogspot.tw/2012/05/blog-post.html 八斗子的咕咾石厝 http://badouzi.blogspot.tw/2012/06/blog-post_25.html#more http://badouzi.blogspot.tw/2017/12/blog-post.html#more 梳齒魚http://blog.xuite.net/penghu.dialy/blog/75613173-%E7%BD%95%E8%A6%8B%E4%B8%AD%E8%8F%AF%E9%B0%86%E9%AD%9A ======================== 海洋永續:八斗子軟絲產房:軟絲生態復育調查及海洋保育 https://www.sow.org.tw/civicrm/event/info?id=6530&reset=1 ======================================== 2015微軟於基隆海科館、廟口取景的廣告 Productivity Future Vis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tFdreZB94
==================================== 張照堂介紹的歲月桑溪 (3) http://changchaotang.blogspot.com/2011/02/3.html http://changchaotang.blogspot.com/2011/02/4.html 歲月桑溪 (2) http://changchaotang.blogspot.com/2011/02/2.html http://changchaotang.blogspot.com/2011/02/1.html http://changchaotang.blogspot.com/2011/02/5.html ============================ 另分享我正濱國小美術老師 臺灣中生代水墨畫家李茂成的畫展 可以看看是不是有些山有點像八斗子的山? 赤粒藝術 https://www.facebook.com/RedGoldFineArt/ 遠觀山有色–李茂成個展 策展人 王嘉驥(基隆人) 2020.10.15~11.29 Opening 10.15(四) 3:00 P.M. 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 ──(南宋)道川禪師 https://i.imgur.com/up17teE.jpg
https://i.imgur.com/muS8DzI.jpg
遠觀山有色-李茂成的藝術歷程 文/王嘉驥 王嘉驥 Chia Chi Jason Wang 策展人、藝評家Curator, Art Critic 1961年出生於基隆市,現居台北市。 1984年畢業於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 1986年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藝術史組碩士 1991年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亞洲研究所碩士 早年從事藝術史研究、典籍翻譯與教學。 1990年代起,開始藝術評論寫作;1998年之後,也從事當代藝術策展,累積 的策展總數超過三十以上。近年來,對於資深華人藝術家具有 回顧性質的中大型個展,投入尤深。(2014北美館徐冰、2020江賢二等) 歷任台北當代藝術館(2001)、 台北雙年展(2002)、第九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2004)、 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2005)、首屆臺灣美術雙年展(2008)策展人。 策展活動之外,仍持續藝術寫作,文章見於台灣、中國大陸和海外出版的 藝術專輯與期刊。 ========================= 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 ──(南宋)道川禪師 1998年,為了策劃「在傳統邊緣」當代水墨藝術展,我曾在李茂成的工作室一同挑選 他從個人風格形成以至近期的一批畫作做為展品。 梳理的過程中,他也拿出18歲時臨摹的北宋范寬(約活躍於990-1030)《谿山行旅圖》 大幅立軸瀏覽。1970年代台灣的水墨畫壇仍是一個以傳統為典範,一切都從摹仿經典 開始或以師承為尊的時代。 20歲前的李茂成參加過「省展」的「國畫」徵件,於1972年和1973年獲得「入選」。 對北宋中峰鼎立式的山水畫構圖明顯偏好;1978年,在一件以「無題」命名的大幅山水 當中,他沿用類似的佈局結構,但已大幅改造。 他將巨碑樣式的山體,變化為山岩和土地交錯、起伏,且遍佈樹木的複雜景觀,佔 據絕大部分畫面,僅在底部留出六分之一不到的空間區域;於此,他描繪了一道將 茂密山林阻隔在外的圍牆,許多看似僧人裝扮的點景人物徘徊在牆的內側,感覺 相當耐人尋味。 多年之後的2005年2月,我在李茂成工作室與他重溫早年──可能也是1978年或 稍後所畫的幾件與上述《谿山行旅圖》構圖相近,以及與《無題》內容類似的 山水作品。對照《谿山行旅圖》原作,反映中國北方乾燥氣候下的山岩地質, 李茂成的用筆顯得濕潤而有柔性,皴法的表達寫意許多,與范寬相去已遠。 另外一幅與上述《無題》相近的畫作,則是描繪一座浮屠形制的建築結構, 宛若矗立海上的孤島,島上林木翠綠而茂盛,更多僧人模樣的點景人物分佈 在樹間的空地上,仍然給人謎樣般的視覺觀感。 李茂成此一階段的作品,明顯從傳統的訓練轉化而來,嘗試自創構圖的同時, 也呈現個性化的筆墨。 1975年以後,原籍雲林的李茂成遷徙基隆,於國民小學擔任教職。 1980年代初期,他一度朝向半抽象的表現主義風格。以《祭》(1980-1981) 和《回憶之河》(1980-1981)為例,乍看畫面也許讓人聯想 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譬如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1912-1956)的作品, 實際的技法卻非滴流或潑灑,而還是寫意的用筆;即便表現墨韻, 也是以毛筆蘸墨之後,在紙上點畫而成的暈染效果。 細看之下,李茂成的筆墨雖然趨近抽象,但還是能夠具體看出藤蔓、 花卉、樹木等形象趣味。 1980年代期間,李茂成個人的繪畫風貌逐漸確立。基隆是一座 有山有海的城市;隨著師範教學體系的分配,他曾在山邊的學校 執教多年。 山景開始佔據他的畫面,成為基本主題。特別的是,他的畫面 猶如北宋山高水長的全景式構圖的局部截景與細部放大。 甚至於,整幅畫作僅見皴法的描繪,傳達基隆長年霪雨霏霏, 草木蓊鬱的濕潤氛圍。 大多時候,他的畫面給人一種無構圖的觀感。山坡景觀經常佈滿 全部畫面,但已無人跡。單一墨色的抽象用筆,在看似柔弱的 紙上密集堆起,搭配淡墨的洗染,追求單純質感的豐富層次與變化的可能。 二維性的點線經過繁複的層疊以後,有了三維性的空間量體和物質性的 觸感。更多時候,他只在山頂上和坡底下,留出一點點天和地的暗示。 他也混合逆光及匿光的效果,營造視覺反差,簡化地交代山坡輪廓 和前後關係;或是藉由遮蔽在遙遠山間,夜光幽微的道路, 乃至於村鎮聚落,為幾乎抽象的山景提供畫龍點睛般的情節。 最吸引人的,莫過於李茂成在縫縫密密的墨色筆觸之間, 製造了細微且偶然的空白間隙,彰顯明暗相間的光影閃爍之感。 1987年,李茂成調任至基隆東北濱海一帶的正濱國小,從此定居 該地迄今。實際上,學校距離海濱還有些許路程,四周所見仍是山景。 然而,稍微步行或驅車翻過一段坡路,就能沿著海岸線,前往鄰近的 和平島或八斗子漁村。位於八斗子的望幽谷,據山面海;山丘雖然不高, 曾是日治時期的海防要塞。 此處可以眺望海上的基隆嶼,也可以看向東邊遠處的基隆山及九份山城。 從山上俯視海岸,或從坡谷仰望丘頂,此即望幽谷景點之所在。 八斗子一帶的山丘、海岸,特別是望幽谷,連帶望遠所見的基隆山 及九份小鎮,往後成為李茂成經常踏青和寫生之地。 相較於作畫只能在工作室進行,書法更方便地成為李茂成的日常。 課間或課餘,只要有點時間,他就可以提筆練習。 即使進入工作室,他花在書法上的時間,絕不少於繪畫,甚至更多。 繪畫的構思、創作與完成,需要累積性的時間;撇開抄寫的目的 不論,書法的訴求迥然不同,強調當下和即時性,幾乎是才寫即成。 李茂成對魏碑的風格別有所好,個人在書寫時,又偏愛行草與草書。 過往以來,李茂成所寫的書法總量,遠遠超過他的畫作。 同樣都是描繪基隆山景,李茂成1987年之前的畫作,用筆讓人感覺 細而輕,線條的方向性相對分明。 之後,他的筆觸轉向粗礦,線條變長,相互交錯,更自由、寫意, 也有輕重與轉折的變化。 逐旋堆起的筆墨線條與紙基的留白交織出明暗的對比,強烈而 有動態。對照之下,李茂成早先的筆法運用,似乎維持了較多 傳統的皴法特質;至少到了1991年至1993年期間,他運筆的書法性更強; 整體的畫面更活潑而有活力。 ........ 李茂成的點、線躍然紙上,蔓草、林樹躍然紙上,構成無邊無際的 山脈景觀。作畫是時間的過程,是剎那的累積。從那些複雜的點、 線、蔓草、林樹、山脈當中,我們看到無盡的筆觸,在稍縱即逝的 剎那之間,隨時變化、延展、蓄積,體現無常。李茂成面壁作畫, 表達他心識所感的有情世界。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8%B5%A4%E7%B2%92%E8%97%9D%E8%A1%93-red-gold-fine-art/%E9%81%A0%E8%A7%80%E5%B1%B1%E6%9C%89%E8%89%B2-%E6%9D%8E%E8%8C%82%E6%88%90%E7%9A%84%E8%97%9D %E8%A1%93%E6%AD%B7%E7%A8%8B/3768242373255761/ ================= 台灣藝術家李茂成的作品《觸》 異雲書屋摺扇藝術展 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4411 ========================= 我的書單 https://www.ptt.cc/bbs/book/M.1540302168.A.E2D.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7.242.190.20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Keelung/M.1604236918.A.056.html ※ 編輯: Icestorm (27.242.190.200 臺灣), 11/02/2020 00:24:07
foxtails: 推,第一次看到有人詳細介紹自己的家鄉 11/02 09:09
catcherry: 感謝分享 11/02 09:40
rainrein: 推 11/02 10:10
fallench: 感謝認真分享 11/02 10:20
※ 編輯: Icestorm (27.52.190.45 臺灣), 11/03/2020 18:29:13 ※ 編輯: Icestorm (39.10.62.30 臺灣), 11/12/2020 20:5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