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ringStat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戰国研究家鈴木真哉氏的著作中有作過統計。 從應仁到島原之亂也就是1467~77到1637~38年間的220份史料中。 共計有1729名的負傷者(其中含有一部份死因明確的戰死者)內。 依負傷原因數量的多寡排 矢疵 38.6% 鉄砲疵 22.2% 槍疵 20.8% 石.礫疵 11.3% 刀疵 4.5% 薙刀疵等包含的話刀劍類造成的約7% 由此可見弓的有用性之大,由其是在鉄砲普及之前。計鉄砲普及前的話,期間矢疵佔了 60.8%的負傷。 但在鉄砲導入後之其間,鉄砲疵40.6%矢疵17.2%,轉變很明顯。 在戰国前的鐮倉末期到南北朝,也就是足利尊氏與楠木正成的時代。與上面同樣調查料 料,576個負傷者中矢疵佔了86.1%。遠程的主要傷害制造鉄砲取代了弓。 鈴木氏有附加說明推測刀類這麼少的原因多半在於致死率高,一近身就得分生死。活口 少當然佔的%數就少了。後當時的計錄也多半不會寫上死因,負傷不能動半死的人也是 會被割頭。 —————————————————————————————————————— 由上面的資料來看,很明顯的主力武器移到了鉄砲。這是在幾十年的實戰中得到印證, 鉄砲比舊法方有用。命中率、射速、天候、戰法什麼的就算不考慮這些,在近五十年的 戰国活躍期之實戰結果就是如此。不好用就不會用了,畢竟這是實戰結果而不是理論。 因為負傷就代表命中(廢話),考慮到鉄砲命中頭與軀幹的可能致死率。以及大家詬病 的鉄砲命中率。鉄砲的攻擊回數在戰鬥中佔的比率可能更可觀。 —————————————————————————————————————— 有種說法是,日本中世的戰鬥強度不高。戰場上死亡人數不多,這是考慮到戰鬥性質。 鉄砲導入前,戰鬥常發生在臨近生活圈附近。打的多半是有所認識,或許還是親戚朋友 之類的。打起來的原因多半也是些鳥事,由其是由領主拉人去打的更是與村民沒關。跟 農民來說也不一定有什深仇大恨。不值得拼命,要掠奪也要活著才能帶回家。 像是一揆,寫作一揆讀作團結。幕末明治初的一揆判決資料與事的村民就說的很清楚, 身不由已。因為一揆一發動自己就算不想也只好看空氣跟著,日本人就是要會讀空氣。 KY輕則被排擠,重則被祭旗。被排擠也等於半死了,中世農民獨自一人是很難生存的 。不被當村人就沒資格使用入会地、山林、用水等村有資源。 —————————————————————————————————————— 以下是個人沒什麼根據的推論 這就是為什麼一揆總是很容易拉出一狗票人然後又很容易被打成白旗。當然有神教護體 就會比較能打,不怕死的最大。不然狀況不對當然就要趕快回家裝回農民就沒事了。 還有一點是農民十個有八個窮,窮就沒錢準備裝備。身穿麻衣的怎麼可能想單挑全身甲 的武士。碰到不能圍爐偷襲的狀況然就是靠輕裝快跑。 所以鑓才會變長,因為農民不想站離敵人太近。也不想搓到認識的人,所以鑓才會變長 變互敲。敲到也不是我的錯,被敲也不知道是誰敲的。敲到對面怕了逃了就贏了,等對 面手先酸了掉棒就贏了,等對面累了退後換隊沒換好變成崩了也贏了。 當鉄砲的數量一起來,這些農民、尤其是佔大多數沒錢搞裝備的下級村民,從最前線退 開應該必然的。對於領主來說農民也是資產,是種田的職人是務農專家。沒事也不能隨 便浪費。想隨便硬要人送死搞不好就先一揆翻臉了也說不定。怕死易潰的農民很適合轉 工兵跟補給兵XD 從結果來看鉄砲的出現應該的確大幅的對日本戰国作戰方式起了改變。至少在中後期大 型純野戰硬上變得更少見。由其是織豐勢,順應了鉄砲戰法多築陣、附城。要說織豐對 砍比較弱或許也是有可能的吧,兵種改變了!?其中島津則是走向攻擊型鉄砲戰法,其 在九州的幾場野戰都是少吃大。將鉄砲的攻擊性發揮的十分透徹。 有沒有排射、三段這些其實重要性並不高,事實上對於詳細戰鬥狀況的可信實際記錄根 本算沒有。對於某研究家的推論也很奇怪,名字就不提了。長篠這麼寬要指揮一千挺鉄 砲一起輪流開火根本不可能,所以三段不存在。 什麼叫三段,所有鉄砲分三批輪流開火才算嗎?三個人輪流開火裝填不是三段嗎,一個 鉄砲頭指揮手下分三組開火算不算三段?根本廠廠。 至少現存的文書有提到在長篠織田方是有將領集中指揮鉄砲、德川也有。但詳細狀況就 是不明。無解,除非有新的史料出土或解讀。 -- あ~ そうよ いつでも女は女優 ^,,,^ キツネじゃない キツネじゃない 乙女メギツネ (ω)\m/ BABYMETAL DEATH!!('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0.202.23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ringState/M.1493481800.A.A52.html
borriss: 生產線概念(X) 分裝填組跟發砲組 位子不用換 換鐵砲就好 04/30 00:16
bilice: 鑓的部分完全錯誤。是因為日本材料限制所以只能靠敲來殺人 04/30 02:16
bilice: 不要小看敲。日本竹槍敲的威力很大的。但遇到刺的槍會吃虧 04/30 02:17
bilice: 準確說是性價比最好製造時間最短成本最小。所二戰想過大量 04/30 02:20
bilice: 生產一億把竹槍來本土決戰本土總玉碎一億總玉碎。夢幻對決 04/30 02:22
應不是因為材料限制,而是變那麼長了之後只能以敲為主。以材料說無法解釋 為何變得那麼長。長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演化,而不是為了攻擊力而變長。
lonelysin: 的確島津是有分組沒錯.. 04/30 09:03
jimmy5680: 可以參考這篇 #1GNrRiXc (Warfare) 04/30 09:31
日本古時傳來的矛(鉾)與劍(直刀)一樣早在平安時代後已退流行,科技樹已斷。 刀極有可能是在北伐的過程與北方異族交手後得到改變,從直刀到蕨手刀到毛抜形太刀 再到目前的日本刀。 [下向井龍彦] 武士形成における俘囚の役割:蕨手刀から日本刀への発展 /国家と軍制の転換に関連させて 槍之再起據說源於鎌倉滅亡後南北朝,南朝新田勢與北朝足利勢在箱根交戰。 人數居劣勢的新田方菊池氏千人在三倍敵數壓力下武器大半喪失敗退寸前。 當場將各自腰中的短刀與竹子(6~7尺到二間)結合,變成了長槍擊退了三倍的敵人, 留下【菊池千本槍】的勇名。 之後戰場上單兵用刀類武器才漸被集團戰用槍類武器取代。 日本中世時「やり」表記為【鑓】,在日本古代與中世時【槍】的訓讀為「ほこ」。 在日本考古學挖出土後依構造分類為「ヤリ」和「ほこ」,定義如下 「ほこ」(矛・鉾)的刀身是袋(桶)狀被長柄插入。 「ヤリ」(槍)與之後登場的【鑓】同樣是刀莖(與日本刀做工同)插入長柄。 因為與十四世紀新登場的鑓(やり)構造相似所以近世以後「槍」也被讀做「ヤリ」。 在留存下來的上杉或北條家軍役帳上只有【鑓】多少人,多是看不到槍的。因為軍役帳 上沒規定武士所使用的武器,而只是要求長柄足輕的數量。實際上外觀相似但用法不同 是二種相異的武器。 槍主要是以單或雙手持用突刺攻擊,握柄有防滑。有時又稱為持ち鑓。 天下三槍之一的御手杵的刀身斷面就是正三角形的突刺專門破甲武器。所以寫作槍很有 可能單指的是武士使用的長柄,而不是足輕互敲的鑓。形容武士被農民殺掉用的是犬死 ,武士不太有可能站到足輕陣中與對方互打。武士主要用途應該還是突擊。 相傳生駒利豊曾於關原使用的名槍露月,外觀感覺上就是刺擊用的袋形槍。 https://goo.gl/r51XVR 鑓在戰鬥主要是足輕維持戰線與士氣,而不是血腥對殺。如果鑓的使用在殺傷上很有效 率,那要如何解釋在戰国戰鬥中的死亡率一向不很高,與戰鬥時間常拉的很長。敲擊也 無法對全身盔甲的對像產生致命傷(最多腦震盪?)。 個人是認為,鑓足輕對陣、弓互射。打散後由武士清場才較可能是戰国前期主流戰法。 戰国打的是士氣,只要農民的士氣崩潰,武士就只能在數量之下退敗。 ※ 編輯: Oswyn (61.230.202.234), 04/30/2017 15:4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