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整理 #1NZUzegl#1NaTpLdU 兩篇中的推文與補充: 唯識學派的根本典籍是《解深密經》,唯識學派稱為瑜伽行派,瑜伽為相應義,多說 唯以禪定為相應。唯識瑜伽行派,主要是從其止觀禪定的經驗,而說其理論。 《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佛告慈氏(彌勒)菩薩曰: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止 ),所緣境事謂無分別影像;一是毘缽舍那(觀),所緣境事謂有分別影像。…如是菩薩 ,於內止、觀,正修行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般涅槃經》:「奢摩他(止)者……能清貪欲、瞋恚、愚癡三濁法故,以是義故 故名定相。毘缽舍那(觀)名為正見,亦名了見,名為能見,名曰遍見,名次第見,名別 相見,是名為慧。」 → Bonaqua: 隨喜樓上c大,阿彌陀佛。 07/21 09:23 推 ilvepce: cool大講得好啊!用經論幫愚人補充。是的,唯識學就是從 07/21 11:46 (不好意思,末學沒有針對任何人,只是就佛法的學習討論。) → ilvepce: 專門修行禪定的大乘瑜伽行派所架構出來的。四禪八定對他 07/21 11:47 → ilvepce: 們是必修,瑜伽師地論更是詳述各種定境,樓主說他們沒有 07/21 11:47 → ilvepce: 經歷過更高的空天實在是站不住腳。解深密經與瑜伽師地論 07/21 11:47 → ilvepce: 非常精彩,欲學習法相唯識與止觀者建議研習之。 07/21 11:47 → ilvepce: 再加一個攝大乘論。 07/21 11:51 《瑜伽師地論》:「言瑜伽者,受持、讀誦、問論、抉擇、正修加行。」 (註:在藏傳大藏經中,《瑜伽師地論》又稱為《五部地論》,其內容為〈本地分〉 、〈攝抉擇分〉、〈攝事分〉、〈攝異門分〉和〈攝釋分〉。《藏漢大辭典》p.2899釋義 :「《五部地論》,《瑜伽師地論》別名。」林崇安居士曾在《雜阿含經》的探索一文提 到:“(藏傳大藏經)有完整的《瑜伽師地論》,其譯語、文法常比玄奘譯文來得明確, 因而,經由漢、藏《瑜伽師地論》之對勘有助於義理的澄清。”) 止觀禪修的修習,瑜伽師地論提到透過九住心修習奢摩他。 (註:九住心的禪定,與九次第定,二者不同。九住心是成辦欲界定的過程,透過九 住心的禪定過程,能夠進一步成辦初禪近分定。九次第定是四禪八定與滅盡定的合稱。) (關於九住心--《雜阿含經》:「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 、調伏心、止、觀、一心、等受,分別於法量度,修習多修習已,得斷諸使。……正坐思 惟,於法選擇、思量,住心、善住、局住、調伏、止、觀、一心、等受。……比丘、比丘 尼,止觀和合俱行,作如是正向多住,則斷諸使。」《瑜伽師地論》:「於此所緣影像, 以奢摩他行寂靜其心,即是九種行相令心安住,(九種住心次第)謂令心內住、等住、安 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若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 他品。……若有獲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謂三摩呬多,彼用如是圓滿三摩地為所依止 ,於法觀中修增上慧。彼於爾時,由法觀故任運轉道,無功用轉,不由加行,毘缽舍那清 淨鮮白,隨奢摩他調柔攝受,如奢摩他道攝受而轉,齊此名為奢摩他、毘缽舍那二種和合 平等俱轉,由此名為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雙運轉道。」) 聲聞行者不一定要修習四禪八定,例如慧解脫阿羅漢,主要是以色界初禪的近分定止 觀雙運證無我慧得解脫;但是大乘行者一定都有修習色界與無色界的四禪八定,才能廣利 三界眾生。色界四個禪天的正行定,以及無色界四個空天的正行定,合共上二界的八個正 行定,稱為四禪八定。若證得上二界的四禪八定,進一步證得滅盡定,合稱為九次第定。 (註:當修止觀二法,乃至漏盡--《雜阿含經》:「佛告婆蹉:『有二法,修習多修 習,所謂止、觀。此二法(止、觀)修習多修習,得知界、果,覺了於界,知種種界,覺 種種界。如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慈、悲、喜、捨,空入 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令我三結盡,得須陀洹;三結盡,貪、恚、 癡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種種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 、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是故,比丘!當修二法(止、觀),修習多修習,修二法(止 、觀)故,知種種界,乃至漏盡。」) (註: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雜阿含經》:「……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 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止觀 雙運),謂聖弟子,止、觀俱修(止觀雙修等運),得諸解脫界。……佛告阿難:『若比 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二法(止、觀)專精思惟,乃至滅界(證得滅諦)。」) → ilvepce: cool大讚! 07/21 13:24 《瑜伽師地論》:「修奢摩他(止)故,修毘缽舍那(觀)故,能斷煩惱。若諸相縛 已得解脫,諸麤重縛亦得解脫,當言已斷一切煩惱。如世尊言:『相縛縛眾生,亦由麤重 縛,善雙修止觀,方乃俱解脫。』」 關於止觀二法--《大寶積經》:「有二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云何為二?一者於奢摩他(止)常勤修習,二者於毘鉢舍那(觀)而得善巧」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玄奘譯):「有二法,謂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者 。奢摩他(止)云何?答:善心一境性,是謂奢摩他。毘缽舍那(觀)云何?答:奢摩他 相應,於法揀擇、極揀擇、最極揀擇,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 叡,覺、明、慧、行毘缽舍那,是謂毘鉢舍那。」 《解深密經》:「……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 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如是菩薩能善毘缽舍那 (觀)。」 ------------------------------------------------------------------------------ 世親在俱舍論講五位七十五法,以俱舍論的五位七十五法,擴充為百法明門論的五位 百法。百法明門論:「一切法(所知、所量)無我,……云何為無我者,略有二種,一、 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此中提到的二種空性:1.補特伽羅無我,2.法無我。 (註:藏傳佛教常提到的五部大論課程--1.中觀論、2.現觀論、3.釋量論、4.俱舍論 、5.戒律本論。五部大論其中的俱舍論,包含下俱舍與上俱舍,有部與隨教行經部的下俱 舍,例如七部對法論、阿毗達磨俱舍論等;無著世親唯識學派的上俱舍,例如大乘五蘊論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五部大論前行課程心類學介紹的百法明門論等。此外還包括許多與 之主題相關的經論。也就是說,五部大論是指五個領域,而不是單指五部論典。) 一般常說的人法二無我(人無我與法無我的二種分類的無我,唯識、自續以所破的不 同區分二種無我,應成以所緣的不同區分二種無我),其中“人無我”這個詞不太精確, 補特伽羅是總,包含佛、菩薩、阿羅漢、六道有情等補特伽羅,而人道眾生是補特伽羅裡 的別,故人法二無我中的人無我,以二種空性中說到的“補特伽羅無我”,才有週遍。 與二種無我相違的是二種我執:1.補特伽羅我執,2.法我執。二種我執為無明所攝, 斷除無明,即以二種無我的空性見斷除二種我執,觀修補特伽羅無我與法無我的無我慧, 斷除二種我執顛倒見。以緣取無我的止,進一步得緣取無我的觀,止觀雙運而獲聖道。 -- 「當修二法,云何為二法?所謂止與觀也。復當更修二法,云何為二法?生死不 可樂知涅槃為樂,是謂二法。復當更修二法,云何為二法?所謂智與辯也。」 -《增壹阿含經》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69357424.A.531.html ※ 編輯: cool810 (175.183.45.18), 07/25/2016 10:28:48
ilvepce: cool大不好意思,末學用語不當造成您困擾。 07/25 22:10
cool810: 不會,謝謝。 07/26 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