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CBETA B10, No.0067《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二〈上士道.學菩薩行.精進波羅蜜〉 :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 : 庚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 初中(學習六度熟自佛法)分六:一、學習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 : 五、靜慮;六、般若道理。 : 寅四、學習精進 (...接續 #1UhM5LpL (Buddhism): 卯三、精進差別 : 辰二、發生精進之方便 巳一、捨離障礙精進違緣 午二、修斷彼之方便 ------------------------------------------------------------------------------ 前文 #1UnJU3kq (Buddhism)#1Une2jgU (Buddhism) 對讀 摘自: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妙音佛學叢書翻譯組漢譯 申三 斷除于修持之地的畏縮: (問:)要達成佛果就必須在輪回之中轉生無量次,在這段期間將要遭受輪回之苦侵損 ,所以我不能辦到這種事情? (答:)應這樣思維:由於菩薩已經盡斷諸惡,既然自於「因」而盡斷,便絕對不會產 生苦受之「果」。由於堅定通達生死輪回猶如幻象(雖然顯現為自性有,然而尋找施設義 不可得自方成立,顯現與實際不相符,故稱如幻),全無自性,所以菩薩內心沒有苦惱。 假如菩薩的身心安樂不斷增加,那即使處於生死輪回亦不應有厭棄之感。《入菩薩行 論》(精進品)說:由於已經斷除罪惡,所以沒有痛苦。由於智慧善巧所以安樂無憂。邪見 和罪惡能損害身心,福德能令身樂,智慧能令心安。為了利他而留住生死輪回,大悲的菩 薩又怎會厭棄世間呢? 又說:所以,在騎上能盡除一切疲厭的菩提心良駒後,我便會從安樂奔向安樂,有智 慧的人又怎會畏縮呢? 同樣,即使我們要逗留在生死輪回之中無量劫,但時間長久本身是不會成為厭棄的理 由,假如所受的痛苦十分猛烈,那就算時間極短也會產生厭棄。如果我們安樂無苦,就算 時間極長也不會有厭棄的感覺。《寶鬘論》說:在痛苦時,即使為時短暫也會難以忍受, 何況時間長久?但是在無苦及快樂的時候,即使永無盡期又有什麼害處?菩薩既然沒有身 苦,那又怎會有心苦。他們是因悲憫世間而憂傷,所以才會長住輪回。所以不要因為想到 「佛果是遙不可及」而氣餒畏縮。為了斷除過失,積集功德,應要時常勤修種種資糧。 又我們由於想到成佛必須圓滿無邊福慧資糧,這樣困難的事情我們恐怕不能辦到。首 先應要知道,我們是為了利益無邊有情而發願求證無邊佛果功德,才會留在生死輪回無量 長時,受持菩薩律儀,致力圓滿無邊資糧。只要我們守持這些律儀,那不管我們的心意有 沒有散亂,是睡著還是清醒,也能令福德增長,其量廣大如同虛空。所以要圓滿無邊資糧 並不艱難,所以不必因此而氣餒畏縮。 《寶鬘論》說:正如十方一切地、水、火、風是無量無邊,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受苦的 有情也是無量無邊。其悲心的菩薩為要救度無邊有情遠離苦惱,所以誓願把眾生安置於佛 果。這些堅住此道的人,在如法建立這種誓句之後,不論是醒是睡,甚至在放逸的時候, 亦能時刻不斷積集量如無邊有情的福德。由於這種福德的數量是無量無邊,故可得知,要 證得無邊佛果並不困難。若能為了無量有情,留住無量長時,求證無量菩提,修習無量善 法,即使菩提是無量,但是憑著這四種無量,為何不能在不久的將來證得菩提呢? 若我們受強盛的大慈心、大悲心及菩提心推動而生起:「為了利益有情願能短暫的時 間達成佛果」的想法,當然是最為殊勝稀有的。但是,若我們並非出於這種發心,而是出 於看見必須以極長時間修學無邊菩薩行及種種艱難苦行遂認為「這種事情誰能辦到?」所 以才聲稱「我要尋求快速的道軌」,這樣便會直接損害「行菩提心」,對「願菩提心」亦 會造成間接的損害,令我們的大乘種性逐漸衰損,成佛反會變得遙不可及,因為我們完全 違背了龍樹、無著二師對於佛陀就如何增強菩提心力的想法所作出的決定。 所以,若我們讓這種畏縮不前之心繼續下去,不但全無利益,反而會令我們愈來愈畏 縮怯弱。所以,對於修證菩提及提升自心的方法要有妥善的理解,這樣達成目標就像掌握 在自己的手中。《本生鬘》說:畏縮怯懦對於不幸的事情不但毫無幫助,所以不應憂傷悲 哀,必須對所求標的建立可靠的知解,那麼就算極困難的事情也能輕易解決。所以不要憂 苦畏懼,應依照所示的方法達成所求的事情,以知解的光輝堅定地自我激勵,這樣一切目 標便會掌握在我們的手中。 聖無著論師屢屢指出我們必須具備兩件事情,第一是雖然徹底明瞭廣大的修學方法但 卻不會畏縮,第二是絕不會滿足于低微的功德。可是,現今的人僅生起一分相似功德又或 一分真實功德,就自以為達證上品道階,認定只須要這樣修習便已足夠。可是,當一些智 者能依照教理開示道軌扼要,指出這些雖然確有一點功德,但是單憑這點功德終必一無所 成。若我們瞭解他的意思,便會變得極為氣餒畏縮。所以,能不以一分功德而自足,精益 求精,即使必須學習無邊學處亦毫不畏縮的行者,實如鳳毛麟角。 ------------------------------------------------------------------------------ [1] 菩薩發菩提心入大乘道,行持六度四攝,六度都含攝在菩薩戒當中。本系列文進度: (91)~ (126)布施度,(127)~(141)持戒度,(142)~(199)忍辱度,(200)開始精進度。 [2] CBETA T30, No.1581《菩薩地持經》: 「初發心菩薩(菩提心是由希求利他為主的大悲心引生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希求相應的 意識心王)…而作是念(思惟觀察):無量眾生當遭大苦,菩薩住世則能除滅,我今當修 菩提之道(成佛之道)護持正法為諸眾生滅無量苦,以護法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 提心。…起大悲心者有四事,或有世界有苦惱處,或有世界無有苦惱,菩薩生於有苦惱處 ,見他受苦,或自受苦,或見俱受,或見生死長久受無間苦,菩薩依自種性(大乘種性) ,性自仁賢,於四境界,起下中上悲。於無窮生死無間大苦,心不怖畏者有四事,一者性 安隱勇猛,二者黠慧專修思惟,三者於無上菩提起增上樂,四者於諸眾生發增上悲。…」 [3] <心類>:心、心所當中,精進屬於善心所,精進是與第六意識心王相應的善心所,精 進的性相是懈怠的對治且是具有歡喜於善法的作用之認知。(懈怠屬於煩惱心所。) <攝類>:「精進」與「精進度」二者三句差別,是精進不周遍是精進度,例如,聲聞 獨覺的精進,是精進、不是精進度;菩薩的精進,是精進、也是精進度。菩薩行者有菩提 心(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希求)、空正見(通達空性的智慧)攝持的精進,安立為精進度。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90152897.A.A4B.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5/23/2020 07:36:54
ykkdc: 隨喜 05/23 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