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onfucian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簡析「天人合一」與道德五蘊層次                        東岐明  ◎此文源自回應 台大心理系 黃光國教授 指教問題,謹此致上感謝之意。   所謂「天人合一」此詞,並未見於古籍,所以並無明確定義。因而具有二義:一義 有關先秦《莊子》與《中庸》所提之天道與人道,相關無為與有為之修持功夫;另義有 關秦漢以後之天人感應思想,相關天地宇宙與個人身心之相通對應。本文以下討論之「 天人合一」意涵,乃是主要基於上述另義加以論述。   《繫辭傳》或《黃帝內經》之易化論思想,本來就是基於天人合一的相對感應;因 為在易化論,本來就沒有脫離覺知觀察者而實存的天地宇宙。然而這並不代表天人合一 就沒有主客之分,個人身心與天地宇宙本皆變化感應的顯現,但其顯現還是有著主客分 別。基於主客分別而知以得理,遂成心體覺知與認知物體的顯現存有。心相與物相之主 客感應變化,是在上乘佛教所謂「究竟法」狀態;心體與物體之主客分離對立,是在上 乘佛教所謂「概念」狀態。禪修慧觀需要覺察「究竟法」,科學思維需要運作「概念」 ;兩者雖有不同,然而對於修行高深者並不相礙。譬如修行者證得慧觀功夫的生滅智, 雖然平常觀察世界萬象皆是生滅不已的究竟法相,但並不會因此就不能運作已被粉碎的 物體概念,只是即會清楚知道這些概念對象不實而已。   常人生活的生命世界,本來就是在某種概念世界下的運作狀態。科學原理世界,只 是以科學觀念來觀察實證;而所謂科學觀念的觀察對象,其實也是某種概念架構下的產 物。《繫辭上傳》所謂『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就其「簡」而言,就可相關科學上 所謂化約論的建構觀念(理則);就其「易」而言,也可相關生活上身心感應的覺知自我 (理原)[1]。   簡要來說,現象存在有兩種層次,一種是天人合一而心物感應的究竟法相層次,一 種是天人對立而心物對立的概念架構層次。概念架構的認知層次,乃是基於究竟法相的 覺知層次;所以天人合一修為的神明覺知,可以認知運作天人對立的智識思維架構。而 此神明覺知之自然無為、與智識思維之造作人為,兩者即是相關《莊子》《中庸》之所 謂天道與人道,也就相關於本文首段述及「天人合一」之第一義。   上述是以相關慧境修為而討論。若以相關定境修為而討論「天人合一」之道德層次 ,則就有關《老子》所述『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而 《素書》所謂『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2]的生命規範層次。於此摘錄一些個人 以前曾在網上討論提過的相關內容: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80857225.A.5E9.html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即指明空覺性本體,顯現時空世界之三維空間萬物,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覺知明空是道境,時空世界是德境,種種事物是概念,器制法則是成就; 萬物都在無境明空與有境時空之中,故謂「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覺知明空是時空萬物之本原,故老子謂之「道」。 時空世界是萬物所在,一切德業成於其中,故老子謂之「德」。 「道、德、仁、義、禮」的倫理層次,正對應著「識、行、想、受、色」的五蘊層次。 道境對應識蘊覺知明空,德境對應行蘊時空世界,仁境對應想蘊形攝概念, 義境對應受蘊感知取捨,禮境對應色蘊外在事物。 ...... 倫理層次對應五蘊層次,並非就是倫理層次等同五蘊層次。倫理並非就是五蘊。 「禮」是存在於群體的規範,有外在世界存在才有群體,「色」是外在所緣,故以對應。 「義」是始於彼此約定而別是非,有所交涉才有是非,「受」是心物交感,故以對應。 「仁」是始於慈愛推己及人,有所推想才有仁行,「想」是設想取象,故以對應。 可以行為造作才有德業事功存在,故以「德」對應「行」。 體性本原,在心為識,在境為道,故以「道」對應「識」。 ...... 五蘊就是一切現象的五種存在層次。 在認識論上,就是關於一切現象發生都有由物理到心理的「色受想行識」層次。 在本體論上,就是關於一切存在顯現都有由客體到主體的「色受想行識」層次。 在倫理學上,就是關於一切生命規範都有由群體社會到自體本原的「禮義仁德道」層次。 《老子》所謂『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即說此層次。 《楞嚴經》所謂『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也是說此層次。 ---------------- [1] 易簡之道及於理原與理則,可見《繫說神易》書稿‧〈乾坤易簡章之二〉∵ ∴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5953934.A.BDA.html [2] 《素書》『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之現今一般流行版本∵解說「道」之文 句『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所由』有一誤字,根據唐朝趙蕤《反經‧定名》篇文所 引;又據明朝嘉靖十三年烏石山房文庫版《素書》‧玄洲道人涵虛子朱權註【現藏於台 灣大學圖書館】。原句應為『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失所由』,正確版本如下: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失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 https://ctext.org/su-shu/1/zh --  東海岐居 淑世明道 狂知狷行 浪遊混跡  潛心覺靈 顛思覆想 因成緣熟 了塵離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4.179.18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539590094.A.F0B.html ※ 編輯: amidha (36.224.179.183), 10/15/2018 15:57:10 amidha:轉錄至看板 W-Philosophy 10/15 15:58 amidha:轉錄至看板 Buddha 10/15 15:59 amidha:轉錄至看板 Taoism 10/15 15:59 ※ 編輯: amidha (36.224.170.219), 10/17/2018 17:2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