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RT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承接前幾篇,從經濟面的角度去看 (1) https://www.ptt.cc/bbs/MRT/M.1495346341.A.9BB.html (2) https://www.ptt.cc/bbs/MRT/M.1495305449.A.D10.html (3) https://www.ptt.cc/bbs/MRT/M.1495513850.A.7EA.html 我想所寫的, 是以一個在地人出發去聊這些問題, 去連接世界. 世界並不遠, 只是要有人能先看見, 才能告訴其他還沒看見的朋友. 這裡我們談一下手上有的些什麼, 打算從什麼方式開始比較好 首先大家應該都知道BRT/捷運化的快速公車, 像是先前台中的BRT系統 圖為雅加達的BRT車道:http://imgur.com/Zl20O83 但這並不是它的全貌 事實上, 世界上許多城市的捷運運輸系統並不是完全都是軌道的 而是藉由設計優良的轉乘系統與制度, 把公車/捷運/鐵道/自行車都無縫接軌 那中彰投應該選用什麼才好 在這個時間點 而未來的無人駕駛汽車的趨勢也來臨了 屆時軌道運輸的必要性就會被削弱, 而共用載具與轉乘體系則會越來越重要 有不少人擔心軌道會因此而泡沫化 無人車,比如我們可以參考這幾篇所敘述的: http://technews.tw/2016/05/28/driverless-car-future/ https://www.inside.com.tw/2016/07/24/what-is-a-driverless-car 很多人也許會覺得與自己無關, 日子也還很久 但事實上沒有想像得久, 而也會更快到來 在這塊跨界競爭搶藍海的領域, 所有的傳統車廠, 以及軟硬體大廠都各自兼併競爭 商業界企業界是非常現實的, 一般要有確定的利可圖才願意動作, 俗稱短視. 但當全球的大小公司都競相投入這個領域的時候 身為一個局外人的我們, 至少可以確定的事情是, "它要發生了" 沒錯, 它發生的是沒那麼快, 不會是下個月就蔓延 但它就像十年前的當初的觸控智慧型手機革命一樣, 默默地進入你的生活 等到你意會到的時候,你又沒趕上車, 依舊盼望著蘋果的大單 然後輪到下一波的產業變遷 可參考:http://mrjamie.cc/2017/04/05/ai-disruption/ 事實上, 台灣是擁有兩千多萬人的中等規模經濟體的市場 舉國之力會是可怕的, 只要政府抓對方向 而要政府抓對方向, 得要全民都有所體認才能加速 當然, 老話一句, 害怕改變因此什麼都不做, 當然沒有衝擊與傷害了 因為他的傷害是緩慢長期而深沈的... 讓你感到巨大而無力的無法改變的失望消沉, 而不只是可承受的疼痛而已 事實上按照合理預測, 無人車的普及應該是十年後成為一個平民選項 這是一個發展進程的規劃 https://i2.kknews.cc/large/1b860000ca0ad3b8c313 目前主要是由高價車款開始, 輔助接手駕駛, 慢慢地進入全自動化 逐步實現商用化與平價化 完全成熟的情況下預測屆時95%的私家車需求都將消失, 共享共乘化 也就是說屆時將藉由軟體去調度, 軌道的興建需求也沒那麼大了 假如十年後, 我們預算丟下去, 捷運蓋好了, 然後大家都使用無人車 那不就是某種程度上的小巴士公車嗎? 這對台灣應該是一個契機才對 雖然台灣是一個汽車零件改車大國, 但也卻是汽車進口大國 尤其近年來, 進口汽車量更是越來越大 (數據可以從關稅總局網站上看到,年年攀升,各位可以自行查詢) 參考新聞: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970514 節錄:"...進口車領牌數達15萬4685輛,市占率飆高至近4成,達36.8%, 創下逾10年來新高。..." 反過來想, 未來私家車需求大幅降低了, 雖然台灣車市外匯流出減少 但台灣本土汽車強勢品牌並不會因此誕生, 反而會更糟糕. 在核心技術掌握在其他國家手中情況下, 數據也是, 更不用說其衍伸的相關產業了. 而且不掌握數據與演算法, 也會危急國安, 試想外國業者卻能掌握國內的物流狀況. 這裡就不講了, 我想強調的是, 至少我們應從這波趨勢中有自己的主導權 而不是被逼著走 先前的uber是一個運輸調度管理系統的創新案例 它所取得的經驗和數據, 可以進一步使用在無人車上 https://goo.gl/j2q6JR 每一個經驗都會取得下一個產業的踏腳石 而在這個不可避免的大潮之下, 消極地去接觸開展工作 這等同於是逃避了 事實上, 台灣的主政世代並沒能扭轉自己傳統對世界的認識 所認知的先進, 事實上在同為經濟發達經濟體中, 早已並不夠先進 而是整整落後一步 賺不到創新紅利, 會非常辛苦甚至自我動搖自我否定 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切入點 並沒有說一定得怎麼開始進入比較好 重要的是取得經驗並邁開這一步 自然會進入可以競爭的格局中 這時BRT在此所扮演的過渡角色就顯得非常關鍵了 在中彰投 是個捷運系統不發達的地方 而礙於經費 我們也很難爭取更多經費去達成我們的都市一體化的目標 在這裡引用HSR大大的圖:http://pic.pimg.tw/sss89229/1418317441-938702002_n.png
但BRT/捷運化公車 會帶出更多數據, 帶出更多管理與分析議題 進而去重新設計, 把這個經驗應用到其他領域去 另一部份, 這些管理上的問題修正, 會催生出法規 我們總不能連與當地交通特色緊密有關的法律都要去'借鑒"其他國家吧 捷運化公車或BRT是一個提早可以切入自動化的一個領域 而且調整車道的使用優先權, 更可以讓車輛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中去學習 (比如 高速公路 快速道路) 在這裡不但可以接觸到人流與車流 甚至與基礎建設的車道沿線的機電設備系統都有直接關係 甚至也能與都市規劃產生互動 而開始往這個方向去嘗試, 則是賦予整個供應鍊產業鍊的源頭活水 回到中彰投的公共運輸上 而在前兩篇也提到了彰化的公眾運輸問題 中部人很難擺脫私家車 中部的汽機車數量擁車率也更為龐大 這可以參考主計處/或交通部的數據 https://mobile.stat.gov.tw/public/Data/5529164419ECWG0XEJ.pdf 也因此過去所投入的資源 集中在高架化道路 快速道路 的建設當中 比如台61線 台74 76 沿線都擁有四到六個高架化車道, 甚至還有人行道 我們可以利用現有的高架化道路去試試看 http://imgur.com/3R4hn7N 利用高優先權甚至專用車道, 就可以保證中彰投之間的中程運輸夠快, 一小時抵達 能夠替代軌道 比如:廈門 http://imgur.com/HH5D5Iz 我們修改原本快速道路的設計, 補上站體 比如:http://imgur.com/ghTmegR http://imgur.com/eQrDZ5r http://imgur.com/7vQzJeo 這些站體可以與底下跑鄉鎮的一般接駁公車站共構 形成了 http://imgur.com/qojDxo5 可能會額外拉出線道出去再接回去 進入市區的話,就變成了 如這樣:成都 http://imgur.com/ANOecnf 宜昌 http://imgur.com/JnhviLh 廈門 http://imgur.com/WISRchc 這些快速道路甚至延伸到了台中市內部份, 台中市修改加入站體後 可以直接直接作為brt捷運站 或者與其他鐵道站連結, 甚至串起高速公路, 未來推廣用在高速公路上 也就是去作為Hub功能 根據經驗, 從高速公路或快速到中彰投大約就是一個小時內的時間 在省預算又要做都市一體化的情況下這也許是比較可行的一個方法 而且也是在一個選舉任期較有可能實現的 而興建汽車用的道路 目前用路人的需求本就比較大 因此阻力也許比起大預算捷運小點 下一篇我們再來研究彰化各鎮與的路線部份 當然爭議也會越來越大, 畢竟太具體的事情各種私心就紛至沓來了 待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4.29.6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RT/M.1495528084.A.C4E.html
watameki: 走76的公車路線現在已經有了吧?總達6333南投人很常使用 05/23 16:54
watameki: 。但61丶74丶76要做BRT有困難,沿途幾乎都是郊區,連在 05/23 16:54
watameki: 台中市區內除了朝馬,沿線也不熱鬧。 05/23 16:54
luckdot: 彰化整個不能做BRT 因為道路路寬不足 05/23 23:28
luckdot: 整個彰化除了幾條彰濱連絡道 還剩多少雙向各三線道以上? 05/23 23:29
luckdot: 幾乎找不到吧 彰化的縣道就好像台南的鄉道一樣 05/23 23:29
luckdot: 更不用想跟高雄比 05/23 23:29
luckdot: 頂多是學台南幹線公車的方式 重新規畫客運網 05/23 23:30
luckdot: 不過目前主管機關公總是不會做這種事的 05/23 23:31
tgyhum: 高架brt只是貪污的產物 超級沒有效益的 又拿出來講....可 05/24 09:00
tgyhum: 以做專用橋 但是專用高架會比快速道路運送人次還少 05/24 09:00
tgyhum: 高架要比快速道路有效益至少要跑三節車 只跑一節車就是標 05/24 09:01
tgyhum: 準的蚊子建設 05/24 09:01
XX9: 高架可以先利用現有的建設去逐步擴張不需要一開始就全面興建 05/28 10:15
XX9: 專用道路也可以從高優先權開始出發 重點是速度與班次轉乘 05/28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