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艾因嘉:《瑜珈之光》這本書,以我的了解,應該就是哈達瑜珈(尤其是 體位法)的聖經。 這本書提到三摩地時,特別把商羯羅「靈魂之歌」全文刊載出來,重覆的 三個關鍵詞(見本文最末)就是「覺察」、「喜悅」及「極樂」(「至樂 」)。 也就是說瑜珈(尤其是印度教)認為的三摩地現象有三個: 一、「覺察」。 二、「喜悅」。 三、「極樂」(「至樂」)。 我個人看法: 一、「覺察」:就是指「能知」,也就是「觀察者」。(相對就是「所知」 ,也就是「被觀察者」。)   我猜這種現象,應該是只剩「能知之心」,而「所知之念」消失的心理 狀態。   另外這跟佛教認為色界初禪時,言語寂滅的現象是一樣的。(「佛告阿 難: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雜阿含第四七四經》) 二、「喜悅」、「極樂」:我懶得區分或去找資料了,反正一般說來,那 個心理覺受就是即使下坐後,還是快樂得不得了的心理狀態,能維持一段時 間(可能數天至數月),所以瑜珈常以「狂喜」、「至樂」之類的來形容三 摩地。 至於體會到「梵」(大我)的存在,在商羯羅的「靈魂之歌」並沒有提到這 一點。 四禪八定,就佛教的講法,應該是其他外道也能到達的境界。但佛教對四禪 八定的現象,起碼我是沒聽聞過,有提到什麼體會到「梵」(大我)的這類 存在。 而道家丹鼎派,對入定心理狀態描述的資料更是不容易找到,有的對入定的 描述是「無念中有覺知」這麼簡單而已,當然也就跟什麼「梵」(大我)的 這類存在沒什麼關係了。 -- [轉載] 三摩地(艾因嘉:《瑜珈之光》) https://www.ptt.cc/bbs/meditation/M.1338389022.A.5BC.html 商羯羅「靈魂之歌」的重覆之處: 覺察和喜悅的化身,極樂中的至樂就是我。 覺察和喜悅是我,至樂在溶解。 覺察和喜悅是我,至樂是我裝扮。 覺察和喜悅的化身,極樂中的至樂就是我。 覺察和喜悅是我,融於至樂中是我的終點。 覺察和喜悅是我,我現身於至樂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2.4.11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583420580.A.8A6.html ※ 編輯: ilanese (1.162.4.112 臺灣), 03/05/2020 23:10:25
aun5780: 就 是 這 個 ! 03/05 23:09
aun5780: 三禪應該就是極樂的體感 03/05 23:09
aun5780: 不過極樂世界是以漏盡比丘之樂為樂 03/05 23:10
aun5780: 所以在佛教的世界觀裡 03/05 23:10
aun5780: 三禪還比不上漏盡比丘 03/05 23:11
aun5780: 自然也比不上同級等價的極樂國中天人的快樂 03/05 23:12
aun5780: 不過假設不考慮佛教的觀點 03/05 23:12
aun5780: 就是三禪了 03/05 23:13
  我是覺得不必討論到佛教說的色界三禪,色界初禪一般人終生就 已經達不到了。 就初禪的說法,我選擇莊春江君所編著的《學佛的基本認識》這 本書的解釋,因為實在是簡潔又明瞭。 -----------------------------8<----------------------------- 以下摘自莊春江:《學佛的基本認識》一書的內容:   專注,就是注意力的集中,如果將注意力集中於一處,心就安住 於一處,這就是「止」了,而「止」的修學,可以得定。例如,能夠 將心安止於一處(心一境),擇定目標(覺;尋),作深入細微的思 察(觀;伺),如果出現帶有生理猛烈的踊動(喜, pi^ti),與心 理淡淡的愉悅(樂,sukha)交錯出現[註一]、言語不起的情況[註二] ,就是進入四種禪定中的第一禪(初禪)了。 [註一]「初禪有五支:覺、觀、喜、樂、一心,是謂初禪有五支。」 《中阿含第二一0經》 「發定時,起初頂上有重觸現起,但非常舒適 ,接著引發身心輕安:由心輕安,起身輕安。這是極猛烈的,樂遍身 體的每一部分,徹骨徹髓。當時內心大為震動,被形容為『身心踴躍』 。等到衝動性過去,就有微妙的輕安樂,與身相應;內心依舊無功用, 無分別的堅固安住所緣,這才名為得定。」《成佛之道》第三三一頁, 印順法師著。  [註二]「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雜阿含第四七四經》 -----------------------------8<----------------------------- ※ 編輯: ilanese (1.162.4.112 臺灣), 03/05/2020 23:14:21 -------------------------------8<--------------------------------- 以下摘自《中華仙學養生全書》(上)第137頁: 陳攖寧、繆德俊刪編:《口訣鉤玄錄》(又名《樂育堂語錄》 《道德經講義》分類合編): 「果能乘玄關一竅不失其機--須知先天元氣必要先天陰陽水火調養, 始能同類相親,古人喻『抱雞當用卵,補鍋必需金』是矣--由是以我元神 引之開關,上泥丸,我頭目之昏暈者,被此神火一照,盡化為神水,入于絳 宮,一片清涼,此即《易》所謂『山澤通氣』也。然此氣此液,實為長生大 藥,可以養育凡體,生成法身。學人果得此真氣靈液,多年頑殘宿疾,皆可 從此而普消。只怕一杯之水,難救車薪之火耳。」 黃元吉先生的著作裡出現不少類似這段文字的描述,不再打字。 -------------------------------8<--------------------------------- 以下內容摘自下列書籍第68頁: 張義上輯著:《仙道漫談》,民國74年12月台灣再版,台灣 ,真善美出版社 「闔闢經採藥章南樵子曰:……閔子曰,聞諸駐世神人泥丸李翁諭我先 師太虛翁曰,成道多,而採取非一。律宗所事為最高,蓋謂得自虛空也。得 之之時,學者倘有遍體統熾之患;此情動於中之故,法惟退心於密,能感致 太極真陽,陰焰自滅。夫此真陽,歸自坤位,升得門護,歸休太極,故能降 熄燎原之焰,然非薄德所能感降吾身者。是以學貴壘行,名曰深耕乾次惟大 隱朝市,不勞布種,自有人元虛集,而己則寂靜虛無以候,此則律宗之受授 也。元太極真陽,學者德能感此,必自頂門而下,且必滴頂應闕,霎時清涼 ,驗仍如此,所謂乾夫得自頂,三界立清涼是也。南樵所述,玄乎玄乎?」 這是閔小艮先生的著作,不過讀起來有點拗口。 -------------------------------8<--------------------------------- 印順法師:「止成就」 止成就 在修止過程中,早就有些輕快舒悅的身心感覺,而也一定有熱觸、動觸等 發現。但一直到第九住心,能無分別,無功用的任運,還只是類似於定,不能 說已成就定。這一定要,「若得」生起身心的「輕安樂」,引發身心精進,於 所緣能自在,有堪能,這才「名」為「止成就」,也就是得到第一階段的『未 到地定』。發定時,起初頂上有重觸現起,但非常舒適,接著引發身心輕安: 由心輕安,起身輕安。這是極猛烈的,樂遍身體的每一部分,徹骨徹髓。當時 內心大為震動,被形容為『身心踴躍』。等到衝動性過去,就有微妙的輕安樂 ,與身相應;內心依舊無功用,無分別的堅固安住所緣,這才名為得定。從此 出定以後,在行住坐臥中,都有輕安及定的餘勢隨逐,好像常在定中一樣。如 再修止入定,持心不散,一下子就能入定,生起身心輕安,而且能不斷增勝起 來。 成就定的,能得由定所發的殊勝功德。通遍的定德,有三:一、「明顯」 ;二、「無分別」;三、「及」微「妙輕安樂」。明顯是:心極明淨,所緣於 心中現,也極為明顯,如萬里無雲,空中的明月一樣。無分別是:心安住而自 然任運,了了分明,不曾有什麼作意的功用。所以當時的心境,澄淨得如波平 浪靜的大海一樣。真可說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了!而在這樣的定境中,又有微 妙的身心輕安,因而離惡行善,非常有力,又極其自然,不像平時的逆水行舟 那樣。於欲境自然不起染著,大有染著不了的情況。最低階段的定境,就是那 樣的深妙! (成佛之道(增注本)‧三三一~三三三) -------------------------------8<--------------------------------- 以下內容摘自下列書籍第256至258頁。 南懷瑾:《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民國79年8月台灣十八版,台灣,老 古出版社 當散亂昏沈沒有了,忽然在一念之間,心止於一緣,不動不搖,這時一定 會產生輕安的現象。有人是從頭頂上開始,有人則是從腳心發起。 從頭頂上開始的人,只感覺頭頂上一陣清涼,如醍醐灌頂,然後遍貫全身 ,心念在止境,身體也感覺輕軟,好像連骨頭都融化了。這時身體自然挺直, 好像一顆松樹。心念及所緣的外境,都是歷歷分明,十分清晰,也沒有任何動 靜或昏沈散亂的現象。到了這個輕安的境界,自然喜悅無量,不過,時間或久 或短,輕安現象還是容易消失的。 另一種從腳心開始的,先感覺暖或涼,漸漸上昇到頭頂,好像穿過了天空 一樣。從足下開始的輕安,比自頂上開始的,更容易保持,不易消失。 儒家說,靜中覺物,皆有春意,「萬物靜觀皆自得」,這個境界就是從輕 安中體會出來的。 到達了輕安的境界後,修習的人最好獨自居住在安靜的地方,努力上進, 如果又攀結許多外緣事物,不能繼續努力,輕安就漸漸消失了。 如果繼續努力修習下去,會發現在不知不覺中,輕安的現象變得淡薄了。 事實上這個現象並不表示輕安消失了,而是因為長久在輕安中,不像初得輕安 時那麼明顯而已。就好像吃慣了一種味道,再吃就不會像頭一次那樣新奇罷了 。 -------------------------------8<---------------------------------   以我個人經驗,以及佛道甚至藏密的講法:   行者若能入定,一開始是從頭部產生一股清涼的感覺,然後這股清涼感自 頭部向下散布至四肢百骸(就是全身),進而身心產生清涼感及極大樂受,清 涼感如果是從頭部的一點發起而非一股的話,才是殊勝(道家的閔小艮及藏密 大概都是持這種說法)。 ※ 編輯: ilanese (1.162.4.112 臺灣), 03/05/2020 23:26:54
aun5780: 推推推 03/05 23:26
  我論在地球上所能體會到最快樂的快樂,就是禪定的輕安樂受。   只是就如南懷瑾先生的文章所述,好吃的一道菜,吃久了也不會覺得像第 一次所感覺得那麼好吃,禪定的輕安樂受也是同樣的道理,第一次體驗到時, 覺得最新奇有趣,之後禪定的輕安樂受慢慢地就愈來愈不明顯了。 ※ 編輯: ilanese (1.162.4.112 臺灣), 03/05/2020 23:32:54
Bonaqua: 大梵天在色界初禪天。 03/05 23:32
  「梵我一如」的「梵」有兩種解釋:   一、一種是人格神。   二、另一種是「宇宙本體」,就這個解釋的話,你我及宇宙萬物皆為梵所 形成,而我們也是梵的一部分。   起碼就我個人經驗,在入定時並沒有體會過到「梵」(大我)的存在。   「能知」與「所知」是東方及西方哲學很早以前就在探討的東西。   我個人認為「能知」(「觀察者」,「能知之心」)與「所知」(被「觀 察者」,「所知之念」)都是人的第六意識,皆為人格的一部分。   事實上,每個人應該都是多重人格者,至少是有「觀察者」及「被觀察者 」兩個人格,「觀察者」只觀察不出意見,「被觀察者」則是不斷地產生念頭 甚至是不由自主地產生妄念。 ※ 編輯: ilanese (1.162.4.112 臺灣), 03/05/2020 23:42:29
Bonaqua: 我個人是認為所謂的梵(本體),應該是外道觀察到阿賴耶識 03/05 23:40
Bonaqua: 雖然觀察到這麼細微,但沒有放下對妄識的我執,所以導致 03/05 23:41
Bonaqua: 無法超越六道輪迴,而將阿賴耶識當成究竟處。 03/05 23:42
  我個人的想法,會不會他們是把「能知」認為是「梵」了?
aun5780: 初禪的梵我一如 有點像基督教那樣 03/05 23:42
aun5780: 就是跟上帝(梵天)連結 03/05 23:42
※ 編輯: ilanese (1.162.4.112 臺灣), 03/05/2020 23:43:32
Bonaqua: 佛陀因為放下,最後超越了六道。 03/05 23:43
aun5780: 二禪開始 就是跟深層的宇宙意識(先別管那是什麼) 03/05 23:43
  我給你一個建議,好好地把各種體系搞清楚,不要把這些體系混在一起。 ※ 編輯: ilanese (1.162.4.112 臺灣), 03/05/2020 23:44:51
aun5780: 這是一種假的涅槃體驗 03/05 23:44
aun5780: 有點類似 我輪迴的目的 就是為了增加宇宙資料庫 03/05 23:44
aun5780: 或是為了讓宇宙意識有更多體驗 03/05 23:44
  你這種說法,應該是New Age的思想。 ※ 編輯: ilanese (1.162.4.112 臺灣), 03/05/2020 23:45:34
aun5780: 而這種觀點 其實也出現在阿賴耶識的一些說法中 03/05 23:45
aun5780: 三禪開始 就會發現其實那個就是自己 03/05 23:45
aun5780: 永恆神我的體感 03/05 23:46
  正統佛教應該是不會有你講的這種說法。 ※ 編輯: ilanese (1.162.4.112 臺灣), 03/05/2020 23:46:41
Bonaqua: 我也覺得他們是把能知當成梵(本體),所以佛陀才破能所, 03/05 23:46
aun5780: 再加上開始發現自己的生命續流沒有個開始 03/05 23:46
Bonaqua: 將梵我列為外道。 03/05 23:46
有位網友的經驗很有趣,平時狀態就能體會到「能知」與「所知」在同時作用。 https://www.ptt.cc/bbs/Taoism/M.1231068910.A.A9D.html 修習南傳佛教或觀禪的人,應該要看一下這個道家修習者的個案。
aun5780: 就誤以為自己的意識是不生不滅的 03/05 23:46
aun5780: 正統佛教當然是不會提什麼宇宙意識、永恆神我這類的 03/05 23:47
aun5780: 四禪有點類似摩醯首羅天 03/05 23:48
aun5780: 已經心淨國土淨 (怎麼有點淨土的感覺) 03/05 23:49
aun5780: 看一切都是美好的 03/05 23:49
※ 編輯: ilanese (1.162.4.112 臺灣), 03/05/2020 23:52:41
aun5780: 這些外道的共通性是 都會認為自己才是實相 03/05 23:50
aun5780: 而...恐怖的來了 03/05 23:51
aun5780: 除了跟梵天成為一 這個不見於佛教思想外 03/05 23:51
aun5780: 其餘都可見於大乘佛教思想 03/05 23:52
aun5780: 所以大乘佛教怎麼來的 我就不再多談了 03/05 23:52
就我的看法,你的觀點也很奇怪。 根本莫名其妙,就出現一個結論來。 就道家丹鼎派而言,基本上是沒有「梵我一如」的這種思想。 「梵我一如」目前大概是只有印度教才會信這一套。 ※ 編輯: ilanese (1.162.4.112 臺灣), 03/05/2020 23:55:07
aun5780: 但一樣是實相的部分看見 並沒有不對 03/05 23:53
Bonaqua: 能知與所知的部分可以參考楞嚴經,佛舉很多比喻, 03/05 23:55
靜坐時就能體會的東西(第一手資料),其實已經無須再看這些別人的第二手、 甚至第N手資料了。 ※ 編輯: ilanese (1.162.4.112 臺灣), 03/05/2020 23:56:13
Bonaqua: 例如眼見色,所見的事物多元不同,但能見的見性沒變, 03/05 23:55
Bonaqua: 所聽的聲音不斷的變化,但聲性沒變。 03/05 23:56
aun5780: 梵我一如有兩種 03/05 23:57
Bonaqua: 乃至於所起的念頭不斷變化,但能知念頭的心不變。 03/05 23:57
aun5780: 一種是 我跟梵合而為一 03/05 23:57
aun5780: 初禪會跟有形有體的梵天 03/05 23:58
Bonaqua: 經書是用來檢測自己第一手體會的東西到哪個階段。 03/05 23:58
aun5780: 二禪是跟無形的梵 03/05 23:58
Bonaqua: 還是有必要性。 03/05 23:58
aun5780: 梵我一如的第二種型態 03/05 23:58
aun5780: 出現在三禪之後 03/05 23:58
Bonaqua: 但最困難的在於,這種不變,在八地菩薩的觀察, 03/05 23:59
aun5780: 意識到自己就是那個梵 03/05 23:59
aun5780: 就是那個不生滅的主體 03/05 23:59
Bonaqua: 是遷流不息的剎那相續心,還是在生滅。 03/05 23:59
aun5780: 但你看喔 持續生滅的剎那相續心 03/06 00:00
aun5780: 是”無始”的 03/06 00:00
Bonaqua: 就像霓虹燈,遠看以為燈光在跑,近看才知道每個燈泡不動 03/06 00:00
Bonaqua: 只是剎那相續產生的錯覺。 03/06 00:01
aun5780: 也就是說 他沒有開始過 也就是不生 03/06 00:01
以下內容摘自下列書籍55頁至56頁。 四川銅梁洗心子:《明道語錄》,民國七十年四月三版,台灣, 真善美出版社 --------------------------8<-------------------------------- 吾人一部真活機,以科學所造之假機比之,假機不離電火與司機 生,人之身軀,欲使行動神妙,亦不離電火與司機生兩大要件,修士 初下手,第一工作,即是訓練機生,真機之成敗,全在機生之賢否, 訓練之法,須切實教導,戒其浮躁貪妄虛假怠忽之習氣,而歸於誠靜 端恒勤樸慎之行為,始可經理機中電務之造電,收電,煉電,藏電等 事…… 夫學道之起首,即前所謂首先訓練機生,司人之機生為誰,身中 神也,神有元、識,何為元神,無念中有靈覺,又為先天之神,何為 識神,思慮妄想,即後天愚痴之神也,修士神宜用先天之元,忌用後 天之識,識與元、是一乎,是二乎,是二是一,可分可合,如何能合 ,將心中雜妄除盡,即返識為元矣…… --------------------------8<-------------------------------- 「識與元、是一乎,是二乎,是二是一,可分可合,如何能合,將心 中雜妄除盡,即返識為元矣……」 其實「元神」跟「識神」可分可合,分的話,就是一般情況(只是一 般人通常是體會不到「元神」的存在),合的話,在「無念中而有覺 知」狀態就是「元神」了。 ※ 編輯: ilanese (1.162.4.112 臺灣), 03/06/2020 00:04:07
aun5780: 剎那相續...是錯覺沒錯 無始...是事實 03/06 00:01
Bonaqua: 禪定功夫要到八地菩薩這麼細微,非常不容易。 03/06 00:01
aun5780: 所以執取這個觀點的人 就會墮入常見 03/06 00:02
aun5780: 八地菩薩本來就住在色界 03/06 00:03
Bonaqua: 有些外道,其實人家還是很厲害的,或許解讀的有欠缺, 03/06 00:03
Bonaqua: 但能觀察到現象的存在,已經很難得了,應當尊重。 03/06 00:04
aun5780: PS:如果有人在地球跟你說 他是八地菩薩 03/06 00:04
aun5780: 你就知道他的佛學知識有多匱乏了 03/06 00:04
  目前已經是各說各話的狀態了。   其實「能知」就是「所知」,兩者都是第六意識,就是這樣子。   如果「梵我一如」指的是「能知」與「所知」合而為一,只剩那個有覺察功能 但如如不動的「能知」的話,這樣子就說的過去了,只是我不清楚「梵我一如」的 信仰者是不是真的這樣子定義「梵我一如」的狀態? ※ 編輯: ilanese (1.162.4.112 臺灣), 03/06/2020 00:10:18
aun5780: 要看他執取的是哪一種解釋 03/06 00:11
aun5780: 是跟有形有體 有位格的實體梵天 03/06 00:11
aun5780: 還是跟宇宙大我 梵 03/06 00:11
aun5780: 還是他意識到自己就是梵 03/06 00:12
aun5780: 還是山河大地皆是梵 萬物一體 03/06 00:12
aun5780: 就看他的體感、經驗、習染、執取 03/06 00:12
aun5780: 所以能知、能見的清淨真如 03/06 00:14
aun5780: 明心見性的可見之性 03/06 00:14
aun5780: 從哪裡抄來的很明顯了吧 03/06 00:15
aun5780: 就是 能知 03/06 00:15
Bonaqua: 這問題可能要問梵我一如的信仰者了。 03/06 00:19
aun5780: 我就是呀 03/06 00:20
aun5780: #1S_Rmvl_ (Buddha) 03/06 00:21
aun5780: 不過我有深深檢討 03/06 00:22
aun5780: 比較受不是我 想不是我 行不是我 識不是我 03/06 00:23
aun5780: 目前這種執取的狀態 只會毀掉解脫的機會而已 03/06 00:23
aun5780: 所以我還是希望漸漸走向傳統的佛教 03/06 00:24
aun5780: 外面的怪力亂神看看就好 解脫較實在 03/06 00:24
aun5780: 晚安囉 03/06 00:25
保任證道要訣(好像是元音老人寫的東西?): 一、一念不生處,了了分明的靈知即當人的佛性。學人果能於此不驚不怖、深信不疑, 立定腳跟,安住保護,淨盡妄習,圓證佛果,誠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種善根,而是無 量佛所種諸善根。 二、觀照就是回光返照,向心內看,不是向外看,觀這一念不生處(念頭未起處)念頭 起來就看見,不理睬它,不隨之流浪。這一步最要緊。如念頭起來看不見,就不行了。 證見本性後,要於行、住、坐、臥處觀照保護,「外不為境牽,內不隨念轉」即為最好 的保護法。念起不住,不隨之流浪不停,即為無念。不是壓念不起,亦不是將一念不生 的時間拉長為無念。 三、平時應緣接物,須「於事無心,於心無事」。就是做事之時無第二念,既無患得患 失之心,亦無毀譽成敗之念。事情做過了之後心中毫無罣礙,如未做過一樣。而不是逃 避事情,死住在無事匣裏。 四、證見本性後,所有妄心、妄想、妄念皆化為真心的妙用。妙用與妄作的分別即在「 有住」與「不住」之間,住即妙用化為妄作,不住即妄作攝為妙用。 五、做保任功夫,先須綿密保護,於一切時不忘記,繼須於保時不死守,後於不守時能 化。 六、能在事境中精勤磨練,於行、住、坐、臥當中不斷做去,三、五年決可打成一片, 不求神通而神通自發。 七、無所求,無所得,能入佛亦能入魔斯真到家矣。行人往往著在神通上,以為未發神 通不為見性。這是極大的錯誤。須知能立穩腳跟不為妖言魔語所惑,時時處處瀟瀟洒洒 、自自在在,得真實受用,即是最大神通。 八、心地法門,是誕生王子。在心地上做功夫,將來一定成佛。其他任何有相殊勝法門 ,俱係外圍功勛位,縱或發什麼大神通,也只能立功受獎俯首稱臣,而不能成佛。 ※ 編輯: ilanese (1.162.4.112 臺灣), 03/06/2020 00:34:59
Bonaqua: 感恩討論。阿彌陀佛 03/06 00:27
以前「蕭平實」批評過「元音老人」: 因為「元音老人」認為「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是佛性,能體驗這個就是「明心見性 」。 「蕭平實」認為那是「定心」而非「明心見性」。 我個人認為「蕭平實」講「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是「定心」也不完全對,應該說「 定心」再連那「心一境性」也捨掉不用,才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 其實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是「能知之心」了。 補充: 如果是以元音老人認為「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這個「能知之心」就是佛性的話,那 麼外道如印度有成就的瑜珈士以及中國道家丹鼎派有道之士,都能成就「明心見性」了 ,而且數量也不在少數。) 另外,我印象中南懷瑾先生的講法也是偏向元音老人的說法。 ※ 編輯: ilanese (1.162.4.112 臺灣), 03/06/2020 00:38:02
Bonaqua: 這樣說好了,au大對大乘似乎也有誤解,可能認為跟梵我有 03/06 00:39
Bonaqua: 些相似觀念。 03/06 00:39
Bonaqua: 能所是一對、大小是一對、真妄是一對..等, 03/06 00:40
Bonaqua: 二法即俗諦說,大乘真諦不二、不一。 03/06 00:41
Bonaqua: 不二破人我、不一破梵我。 03/06 00:42
Bonaqua: 一念不生是體(寂),了了分明是用(照)。 03/06 00:43
Bonaqua: 佛說法四十九年稱為照用,佛沒說一法是常寂。 03/06 00:45
Bonaqua: 照的時候才跟眾生講能所,講能所的當下,心中沒有能所, 03/06 00:46
Bonaqua: 這是大乘首楞嚴不思議大定,寂照同時。 03/06 00:47
Bonaqua: 所以有些人說大乘很像梵我,心無大小、能所, 03/06 00:52
Bonaqua: 六祖說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何來梵我... 03/06 00:52
Bonaqua: 六祖又說能生萬法,雖無一物,起作用能造十法界, 03/06 00:53
Bonaqua: 這就是大乘離言絕慮之處。 03/06 00:54
Bonaqua: 這類觀念談多了,有點打高空,玄之又玄,個人建議偶爾交 03/06 00:59
Bonaqua: 流知道就好,要入這境界,不如好好念佛往生西方淨土, 03/06 01:00
adampolo: 商羯羅之後的印度教,已經和婆羅門教差了十萬八千里了。 03/06 01:00
adampolo: 所以到底是誰抄誰,答案已經非常明顯了。不過在原始佛 03/06 01:00
adampolo: 教時,也已經抄了很多耆那教的部分。 03/06 01:00
Bonaqua: 到那邊再跟 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等諸大菩薩學長請教。 03/06 01:00
aun5780: B大不管是什麼討論 最後的結論都會是 03/06 07:52
aun5780: 好好念佛往生淨土 03/06 07:52
aun5780: 為什麼不是好好修四念處證得解脫呢??? 03/06 07:53
aun5780: 除了你信的是「佛」 03/06 07:53
aun5780: 跟梵志差在哪裏呢? 03/06 07:53
aun5780: 一樣有個創造(極樂)世界的神 梵 佛 03/06 07:54
aun5780: 一樣可以把信徒從因果律中拯救出來 03/06 07:55
aun5780: 可以超越因緣果報限制的拯救者 03/06 07:55
aun5780: 單純好奇為什麼你的結論永遠都跟神教的人一樣而已 03/06 07:56
aun5780: 說穿了就是相信一個真常真樂的世界不是嗎? 03/06 07:57
aun5780: 我沒有說我反對真常真樂的世界喔 03/06 07:58
aun5780: 我指的是 其實很多人相信的就是這個色界的思維 03/06 07:59
aun5780: 卻沒發現這才是打高空根本不存在的世界 03/06 07:59
Bonaqua: au大可以細心去觀察,大乘佛教講淨土,講佛國, 03/06 08:14
Bonaqua: 有十方諸佛,有十方淨土,例如藥師佛的東方琉璃淨土, 03/06 08:16
Bonaqua: 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 03/06 08:19
Bonaqua: 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等恒河沙數諸佛。 03/06 08:19
Bonaqua: 而這些淨土不是一開始就由至高無上的造物神所創, 03/06 08:20
Bonaqua: 是無量無邊的菩薩,從凡夫地精進修持,奉行六波羅密, 03/06 08:21
Bonaqua: 發四弘誓願,立殊勝廣大度眾生願力,所成就的功德淨土, 03/06 08:22
Bonaqua: 這跟梵神論是不一樣。 03/06 08:24
Bonaqua: (2) 無論修四念處、修念佛..等等無量法門,能否解脫關鍵 03/06 08:25
Bonaqua: 在於見思二惑有沒有斷盡,見思二惑斷除才是解脫的標準, 03/06 08:26
Bonaqua: 當生能斷盡很好,如果沒斷盡不免隨業輪迴。 03/06 08:29
Bonaqua: 思惑暫且不談,你可以參考見惑有哪些 https://zh.wikiped 03/06 08:29
Bonaqua: https://reurl.cc/GVkdYd (見惑) 03/06 08:30
aun5780: 對 03/06 08:31
aun5780: 但色是無常 無常是苦 03/06 08:32
aun5780: 受是無常 無常是苦 想是無常 無常是苦 03/06 08:32
aun5780: 行是無常 無常是苦 識是無常 無常是苦 03/06 08:32
aun5780: 你追求的世界跟這些都抵觸不是嗎 03/06 08:32
Bonaqua: (3) 我不是只想要自己解脫,還有今生不信佛父母兄弟眷屬 03/06 08:34
Bonaqua: 更不用說過去無量劫輪迴的父母眷屬,他們怎辦 ? 03/06 08:35
Bonaqua: 我對追求自己涅槃沒有太大興趣,所以大乘才是我想走的。 03/06 08:35
Bonaqua: (4) 佛經:『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03/06 08:39
Bonaqua: 苦來自於集,集什麼 ? 集見思煩惱。 03/06 08:40
Bonaqua: 因見思煩惱所以創造娑婆世界三界輪迴的穢土,心穢土穢。 03/06 08:41
Bonaqua: 淨土是佛國,佛心淨所以土淨,眾生能去是因為佛的願力, 03/06 08:42
Bonaqua: 去了那邊眾生心穢,受到淨土(勝緣)的影響,見思煩惱不起 03/06 08:43
Bonaqua: 現行,不起煩惱則心淨,因土淨而淨心。 03/06 08:43
Bonaqua: 因淨心,而集滅,因集滅而不受諸苦。 03/06 08:44
Bonaqua: 佛講無常是依著這個世界的眾生心穢講無常,其實要知道, 03/06 08:45
Bonaqua: 心無善惡、無淨穢,你造淨則感招常,造穢則感招無常, 03/06 08:46
Bonaqua: 所以那邊為什麼受用如漏盡比丘,因為那邊眾生心淨。 03/06 08:46
Bonaqua: 在這個娑婆世界五濁環境,如果有本事自己淨心,那很好, 03/06 08:48
Bonaqua: 如果辦不到,當然換個環境修行是一種選擇。 03/06 08:48
Bonaqua: 而且大乘去淨土是學習的,那邊是學校,不是什麼梵我上帝 03/06 08:49
Bonaqua: 學完要畢業,畢業也是要去幫助有緣眾生,這跟梵我理論是 03/06 08:50
Bonaqua: 不一樣的,他們應該沒有發六度四弘誓願要度眾生。 03/06 08:51
Bonaqua: 菩提心就是大乘的印證。 03/06 08:51
Bonaqua: (5) 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介紹且多次勸導我們去的, 03/06 08:57
Bonaqua: 依著佛講的做有什麼好擔心的,印度外道輪迴尚且沒突破, 03/06 08:58
Bonaqua: 怎知十方佛國事,這是只有釋迦牟尼佛才有辦法宣說的教法 03/06 08:59
Bonaqua: 又淨土經是如玄奘法師等高僧在印度留學取回,玄奘法師在 03/06 09:00
Bonaqua: 印度是全印度公認三藏法師,也歷經跟二乘、外道的辯論, 03/06 09:01
Bonaqua: 這樣的嚴謹度,何必多慮淨土,當信受佛語,依教奉行。 03/06 09:03
Bonaqua: 您如果問我為什麼要這樣做,以上(5點)分享。 03/06 09:04
Bonaqua: 不過這只是個人心得,交流看看就好。 03/06 09:05
pizzafan: 簡單的說 這個世界畢竟是垃圾 要有不貪這個世界的心 03/06 09:47
pizzafan: 才有辦法留住境界 03/06 09:47
creative88: 以前的經驗是如果偏原始佛教跟偏淨土佛教聊天 可以聊 03/06 14:11
creative88: 中觀 漢傳禪宗 看看共識 專門談空屬通教 通前通後 03/06 14:12
creative88: 禪宗談心性自心是佛 入圓教義 也是彌陀要解六信的基礎 03/06 14:16
※ 編輯: ilanese (1.169.11.72 臺灣), 03/06/2020 15:39:57 Re: 道家與佛家之差異 https://www.ptt.cc/bbs/Taoism/M.1472304257.A.FC5.html 上面是幾年前回覆網友的文章,現在看起來也覺得蠻有趣的。 ※ 編輯: ilanese (1.169.11.72 臺灣), 03/06/2020 15:49:49